APP下载

中国戏曲之祖
——华县皮影

2013-09-16江国庆

西部大开发 2013年12期
关键词:华县影人皮影

□文/江国庆

民俗

中国戏曲之祖
——华县皮影

□文/江国庆

世界上60多个国家有皮影,但影戏之根在关中东部的华州(县)。华县皮影诞生于秦汉,完善于隋唐,流传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两千年来已成为世界皮影之最。人类文化史上,它启迪了其他剧种诞生,被欧美学者尊为“中国戏曲之祖,世界电影之宗。”

陕西华县皮影独具特色,其造型、雕刻、着色不但有异于东北系皮影,湖南湖北之大皮影,山西、河北及四川皮影,而且与陕西西路皮影也情趣各异,流派纷呈。陕西华县皮影的主要特点为造型小巧玲珑,雕刻精致细腻,色彩鲜明强烈。

造型特点

传统的陕西华县皮影戏原是宫廷、大家、富户、堂会的娱乐之物。观者为少数“上等”官宦、富豪、贵人,故而造型均趋向小巧。陕西华县影人身高约33厘米,而陕西西路影人高约43厘米;影人由11个部件组成,身和头的比例为五比一,有别于西路影人身高比例的七比一。其头部较大,类似于民间剪纸人物和秧歌人物中的大头娃形象,和我国传统的绘画人物比例有共同特点。这一点也正好弥补了陕西华县影人偏小的不足之处。它不仅适应了戏台下数丈之外观众的视觉要求,而且突出了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部位。

陕西华县影人的前额特别突出,俗称“额颅”,以饱满的前庭显现出人物的智慧和才学,或神采奕奕,或深思睿智,或眉宇含春,情态神韵各有千秋。

影人嘴巴有张口和抿口之别。生旦影人均为抿口形象,凸额尖鼻下朱唇一点,若有若无,颇为俏丽,影人做戏时小口似动非动,以实为虚,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微妙的说唱联想感觉。净角形象,以实脸皱眉表现其威武强悍,多做张口处理,如净角的狮鼻豹眼下,在夸张变形了的阔口上,以赤眉虬髯陪衬,使其具有万夫不挡之勇;而在鹰鼻鹞眼下以张口刻画的奸相,却表现出一副阴险狡诈的丑恶形象。

从影人的服饰图案看,吸取了民间的印花布和戏剧服装图案的形式,并根据自身的艺术特点加以创造。为了追求纤美完整,花朵多做正面处理,加强了花纹的装饰趣味性,镂花图案有空心、实心、半空半实等形式。四方连续图案和边角二方连续图案更是花花套连,叶叶巧缀,变化无穷。

色彩运用

陕西华县皮影的用色,基本上以红黄绿黑白为主,传统颜料以藤黄、铜绿、品红为佳。着色采用中国绘画的工笔重彩方法,以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使色彩浑厚沉着,丽而不艳,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的装饰趣味。大胆运用色补,以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以镂线凿孔计白,自然调和,获得简洁明快的色彩效果。为了准确地揭示人物的性格,仿照舞台戏剧服饰和脸谱化的色彩,结合自身独有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移植创新。采用镂线分色的方法在形象上施以强烈鲜明的装饰色彩,强化人物的个性特征。如红脸的精忠,黑脸的骁勇,黄脸的狡猾,白脸的奸诈等,每种色调都有自身的处理方法和象征意义。

生、旦、末角影人的头部多为阳刻空脸,以空代色,含蓄的面部在视觉上给人们形成一种玉颜丽质的色彩联想,透过空间联想达到色的补充,获得无色胜有色的艺术效果。

衣着服饰的用色,贫富有别,老幼各异。旦角衣着多用高纯度的艳色,经浓墨重压,镂线调和,富丽而不艳目。有的则能充分利用牛皮本色,淡色着里,深色压边,刀纹补白,呈现出端庄大方、清素典雅的格调。老生老旦用色单纯,多过两三色,在领口袖口处以素色空心花纹装饰,显得既朴素又大方。穷家生旦影人,多用绿黑黄赭蓝等单色,镂以简练的刀路线条,在屏幕上则形成淳朴素洁的明快色调。

丑角色彩的运用,是以红花绿叶相杂互托,冷暖对衬,产生不安定的浮躁色调,再用浓墨镂线调和统一,使色调重新得到协调稳定,获得燥而不浮,妖而不炫的特殊色彩格调,使色彩巧妙地烘托角色,并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陕西华县皮影以其源远流长、造型优美、雕刻精致而独树一帜,在世界皮影界享有相当高的地位,被誉为艺坛奇葩,工艺瑰宝。

(作者系西安皮影博物馆筹备处馆长、陕西雨田民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产品研发总监)

猜你喜欢

华县影人皮影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影人姚晨
诡异的屋内“怪影人”
皮影的来历
陕西地区传统戏剧的历史传承与保护开发
——以华县皮影戏为例
华县大葱
陕西华县皮影戏调查研究
德育:让素材说话2015年渭南小学段班主任工作现场培训会在华县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