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利率市场化

2013-09-15本刊编辑部

时代金融 2013年9期
关键词:管制存款市场化

文 本刊编辑部

总把关:苏丽霞

栏目主持:黎 风

执行编辑:伍 芳

图片:王蓉蓉

贷款利率改革破冰

据央行官方网站7月19日消息,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央行称,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且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将不再设立上限。此外,央行表示,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剑指金融改革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而另一方面,央行表示,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促进社会融资的多元化;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从而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可见,央行通过此举是向社会传达一个信号:通过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推进金融改革,从而达到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相较此前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分析师们普遍对此次改革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认为改革推进的力度更大,也更有实质意义,凸显新一届政府在金融改革和管理方面较以往不同的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认为,这是中国利率市场改革迈出的稳健一步,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信号,为我们指示了未来的方向。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近日撰文称,市场对经济回落的担心似乎有一些过度,实际上仍在合理区间,当前货币政策也基本保持了中性态势,并认为盘活存量的核心是定价。而贷款利率的松绑等于将资金需求的定价权交给了供求双方,交给了市场。而由市场定价符合中国金融改革思路。

此次政策出台背景是社会企业资金成本过高,对经济复苏以及资源配置效率都不利。尤其是面对二季度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现状,中国政府近期屡次释放出底线调控、加快改革、政策红利的信号,并强调盘活金融存量,服务实体经济。而贷款利率的全面松绑无疑是推进金融改革的实质性举措,也正显示了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在提速。

银行业洗牌

在最新公布的2013年《财富》500强榜单中,中国大陆有89家企业上榜,其中8家为国有控股银行,加上非国有控股的民生银行,9家商业银行占据了大陆上榜企业利润总额的55.2%,且利润率都在20%以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实体经济增长趋缓的状况下,银行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风险逐渐暴露。随着金融改革大幕的逐渐拉开,包括民营银行等多样化的金融机构陆续进入市场,政策性保护与靠天吃饭难以为继,定价能力强的银行终将脱颖而出。

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推出后,相对于短期的影响,市场更看重的是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长期的影响,尤其是资产规模巨大的各商业银行。

由于目前基准利率下浮的贷款占比有限,即使放开利率管制,对银行影响也不大。据央行统计,目前金融机构仅有0.2%的实际贷款利率触及下限。因此,从短期来看,上述利率改革措施对商业银行体系的总体影响较为轻微。其影响更多是中长期的,也更多是结构性的。在中长期角度看,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从目前的同质化商业模式转向差异化定位。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市场、流动性、操作风险都将大幅度提升,各类风险之间的关联度亦将大幅增加。浦发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赵先信表示,系统性的冲击会导致整个市场发生非理性移动,这会导致风险市场失效。更为严峻的挑战在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模式的改变,从国际经验来看,当商业风险偏好提高,进入不熟悉的风险领域时,往往容易酿成系统性风险。

虽然存在挑战,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来说也是机遇。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和分化会成为一个主线,这有利于倒逼商业银行改变趋同的商业模式,寻求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因此总体上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例如,那些成功将客户定位转型到小微企业的商业银行,因为具有相对定价能力而未必会出现净利差下降的格局。

就面临的风险而言,放开利率管制,更大的挑战将指向央行、监管机构及行业自律组织。央行如何适应一个变化更为灵敏迅速的利率体系并转换调控方式,监管部门如何判断新条件下银行风险结构的变化,管制利率放开也意味着行业组织要强化利率协调,香港即是一个代表,这是当前急需要跟进的。

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促进银行业的差异化定位,也会促进银行业的洗牌,银行体系的并购重组有望活跃,经营稳健、管理能力强的商业银行有望脱颖而出。宏源证券固收部研究员邓海清认为,贷款下限的取消是脱了商业银行机构的第一层防护罩,会加剧金融生态链竞争,有利于高效率银行优胜劣汰。

利率或分化严重

此前央行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65%的银行信贷定价都在基准利率上浮,24%的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仅11%的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某银行信贷审批部门负责人透露,适用最低利率的客户范围很小,只有大型国企才有,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非常有限,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从企业角度看,短期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内,贷款利率市场化并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缺钱的状态。商业银行倾向于给央企和国有大型企业贷款的偏好不会改变,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贷款难,而非贷款贵。也就是说,即使商业银行可以自己决定贷款利率,利率也不可能大幅下降,受益的企业依旧是以央企和大型企业为主。

“贷款利率下限放开有利于降低大企业和地方政府平台企业融资成本。这类企业被银行视为优质客户资源,是银行争抢的对象,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对这类企业的争夺战将导致其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上述银行业内人士还指出,“如果银行想从其他途径把少赚的钱弥补回来,可能会加重贷款利率的两极分化现象。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将进一步上行,而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更低了。”

浙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郭磊认为,就金融市场健康性而言还是利大于弊,整个下半年流动性比上半年偏紧,从资金供给角度看还是偏紧,把贷款利率放开是一个好机会,实质意义小一些,更多是信号作用。

由于大企业可以拿到低成本资金,有专家对大企业可能重操“资金倒爷”旧业表示了担忧。6月就有报道称,今年以来,已经有110家的上市公司有委托贷款记录,合计金额约200亿元。专家表示,如果不通过制度防止大国企或者上市公司“倒卖”低价获取的贷款资金,中小微企业融资将更难、成本将更高,贷款利率两极分化现象将更严重。

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一大步,让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服务的空间更大,也给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助于金融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相当于盘活存量的一个比较实在的举措。但从长远而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推进,应建立妥善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管,强化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防止危机来临时“坏银行”高息揽存的恶性事件发生,打造有利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金融生态。

放开利率对银行影响几何

继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后,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实现必须有待于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有消息称,央行在利率市场化的方案中,针对存款利率市场化,计划率先取消5年期的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这意味着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后,高息揽存可能成为利率市场化常态。

今年二季度以来,随着商业银行存款“搬家”之势显现。截至7月28日,工、农、中、建四大行存款有9500亿元流失。近日,除四大行之外,多家股份制银行开始跟进上调中长期定存利率,如平安银行于近期上调了2年期、3年期和5年期的存款利率。光大银行即将于9月30日在北京地区推出的一项活动中,对2年期、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浮近10%至4.125%、4.675%及5.125%,这意味着一轮中长期揽储之战已经悄然打响。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利率管制下,银行业利润过高,且对管制性利差依赖性较大,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融资和借贷成本,导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非正规金融以及影子银行的膨胀也蕴藏着巨大的金融泡沫风险。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等多数金融机构迄今仍延续传统“吃利差”的盈利模式,国内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在250~300个基点(2.5%~3.0%),这构成了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银行业“旱涝保收”的关键。前几年,中国的银行盈利能力一直依靠稳定的息差和扩张的表外业务不断提升,包括四大行在内的16家上市银行,今年一季度盈利超过3000亿元,而国内所有2469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总额才达5500亿元左右。然而这两年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加速的态势下,银行业的净利差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11年至2012年基本维持在2.7%左右,2013年一季度进一步降低到2.58%。2012年人民币存款利率实施最高上浮10%的新规,以及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之后,存款利率开始差别化定价就使得金融机构失去了过度保护,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纵深推进,为了“揽存争贷”,“存款利率提高,贷款利率下降”的竞争格局不可避免,未来银行会根据各自的资产负债结构、存贷比、资金的充裕程度、资金成本等因素来确定利率水平,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尤为激烈。因为放开利率管制后,中小银行不仅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后产生的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匹配,金融机构运用利率手段竞争也将日益激烈。由于中小银行信用程度逊于大型商业银行,部分信用程度较低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与大型商业银行的差距就凸显出来,中小银行则不得不以高于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导致成本上升,这种“高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的利率竞争格局很可能加速中小银行的出局。

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挑战银行资产负债表状况。一方面,银行业期限错配问题难以消解。事实上,中国银行资产负债表一直存在“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问题,银行存款以活期存款为主,而贷款则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这种“短存长贷”所带来的期限错配风险,银行还是有积极性大规模发展无需上缴准备金的表外业务来吸纳资金,由于存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会加剧银行表外业务融资成本的波动,因此这种期限错配风险会随着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银行资产质量仍将受到不良贷款反弹的挑战。由于管制利率实际上大大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基准水平会有所上升,这将大大加重政府债务利息负担,并反过来影响到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状况。根据银监会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39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6%。尽管从账面数据来看,不良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并不高,甚至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不良贷款率都在可控范围内。然而,问题在于中国很大部分的不良贷款是隐性的,许多隐性不良资产并未涵盖在内,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率被大大低估。

眼下受地方政府平台贷款质量波动、房地产贷款质量波动影响,部分银行拨备压力逐渐增大,资产质量波动反过来又影响银行的利润留存能力,在外部筹资环境不宽松的情况下,部分银行短期内无法筹到必需的资本数额。由于杠杆使用过高,信用规模迅速膨胀加大通胀或资产泡沫压力,在整体资金面偏紧的背景下,信贷紧张和融资利率上升势必引发不良贷款攀升,并引发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和金融风险的快速累积,这是对银行业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巨大挑战。

可以想见,短期而言金融风险确实不容小觑,但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和最终完成,势必根本改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彻底重塑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格局。银行业必须彻底改变信贷结构、资产结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和盈利结构。与此同时,必须增加金融市场及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通过创新能力、定价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以及成本控制能力方面的显著增强,推动中国金融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中国利率市场化过程必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工行多措并举早作准备

对此次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工行云南省分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杜鸣既感“突然”又觉“意料之中”:“从去年7月6日,人民银行扩大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就已经预示贷款利率管制放开仅是一个时间问题,当市场对时间表还有不同的预期时,央行的通知结束了‘何时’实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迷惑和争论。”

杜鸣告诉记者,为应对利率市场化,近几年来,工行云南省分行加快经营结构调整,提升非信贷资产中间业务收入。从存贷利差收入占绝对比重到存贷利差收入与中间业务收入、投资交易收入多元发展,从单一存款业务到存款与理财业务协调发展,从单一柜台服务到物理与电子渠道并重发展,同时在发展中不断优化客户结构,逐步形成了一个好银行的客户基础。

一是推动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快速崛起,创新一批有技术知识含量、为客户增值的高品质服务,做大做精有真正需求的市场。通过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快各条业务线的创新,拓展新型服务领域。特别是把握好资产管理、资产托管、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债券承销、养老金、贵金属业务市场的巨大潜力,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是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相较于传统信贷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占用资本更少、资本使用效率更高。通过把握住信用债市场规模扩大和客户对利率、汇率和商品套期保值需求增多的有利形势,加快推动金融市场业务向全面服务流动性、经营性融资、综合化服务和功能性工具转变,努力提升发展水平和扩大盈利贡献。加大产品创新和业务推广,打造汇率类、账户交易类、商品类、利率类和信用类产品,加快形成较为完整的全球市场业务产品体系。

目前,工行云南省分行通过对利率市场化的准备工作和系统建设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加强自我约束、改进经营管理、转变发展方式上已发生重要变化,对全面加强管理,加快改革创新,推动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就人们认为的“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仅利于国企等大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帮助有限”这一看法,杜鸣表示,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通过利率市场化,客户在竞争性市场中有更大的选择权,促进金融机构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就现代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而言,利率的核心就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在贷款利率没有放开前,银行对信用风险定价的权限十分有限,而放开了贷款利率,银行就得针对借款人的不同信用给出不同的风险定价。信用好,利率就会低;信用差,利率就会高。对有实力的国企和央企,因为它们信用较好,融资渠道更宽,在市场化之前,它们可以拿到较优惠价格,但不能由此认为市场化后贷款利率将会迎来“低息化 ”、“低率化”时代。他说,对小微企业而言,贷款难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随着政府对小微企业的关心和帮助,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也在逐年增加。工行云南省分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给予了高度倾斜,截至今年7月末,该行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52.36亿元,较年初增加23.93亿元,增幅为18.64%;小企业网络循环贷款(网贷通)余额达到55.17亿元,较年初增加25.75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3.72亿元。

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预期,杜鸣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最后和最为关键的一步,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到贷款定价和银行经营效益,从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看,存款利率市场化不同于贷款利率市场化,短期内实施可能性不大。因为存款仍是国内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银行主动性负债的工具较少,在资金来源中的占比较小。而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将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变动频繁且走向更难预测,经营成本和利息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保持利润持续稳定增长的压力十分突出。利率市场化深刻改变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商业银行平衡市场、风险、收益的难度加大。只有那些经营结构优、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银行,才能经受住利率市场化浪潮的涤荡和磨练,银行的优与劣、好与坏也才能区分出来。为提前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该行已在利率管理机制建设的工作中,对利率进行集中管理,加强IT系统的刚性控制,目前利率管理机制健全、有效。

农信社积极应对贷款利率市场化

自今年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通知》除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之外,其中第3条还特别规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盈利水平及经营策略等方面带来一定影响。

据云南省农信社信贷管理部总经理汤小米介绍,由于从政策颁布到执行效果之间存在时滞,而今年7月刚取消管制,短期内影响有限。她说:“从我们刚统计的数据看,7月末,云南省农信社加权平均利率、利率浮动比较上月有所提高,执行下浮利率贷款额度较上月增加,执行上浮利率贷款特别是上浮30%以上的贷款额度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往年同期相比尚属正常水平。”为此,汤小米将取消贷款利率管制对云南省农信社的影响主要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自主定价全面放开——如何把握发展机遇

一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增强农信社盈利能力,更好地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汤小米说,取消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2.3倍的上限,由农村信用社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对客户的贷款利率,此举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自主定价机制的信任。利率市场化后,农信社在利率方面具有自主权,可以根据经营需要来确定利率水平,清除利率倒挂现象,保持合理的存贷利差,从而有助于改善经营状况,有效发挥利率优化资金配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功能,实现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可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利率上区别对待,农户、社员少上浮,房地产、“两高一剩”等控制产业多上浮,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服务职能,体现支农惠农,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利率市场化将推动农信社自身管理升级和产品创新。据汤小米介绍,利率市场化后,企业和个人由于对期限、利率、风险程度、流动性等需求不同,将对存贷款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遵循市场规则,重新审视原有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经营策略,树立科学的经营观念与风险意识,培养员工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能力,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推出各种适应和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工具和产品。

三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完善农信社自我约束机制。汤小米说:“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信用社加大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力度,建立以头寸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期限匹配为核心的资金约束机制,有利于培养信用社的成本-效益观念。”

经营风险加大——如何应对未来挑战

然而,汤小米同样表示出一丝隐忧,她说:“利率市场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农信社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又将加大农信社面临的风险,为农信社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行不够完善的利率定价机制将制约农信社的发展。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将加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带来更大的银行间竞争压力。金融机构将会根据市场需求、客户对象进行差别化利率管理,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资源。长远来看,简单的利率定价方式已不适应优质客户的贷款营销,也影响了客户与农信社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造成客户忠诚度不够。如何准确地预测利率变动趋势,合理确定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水平;如何科学地分配存贷款期限布局,保持最佳的利差水平,都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二是对农信社的经营利润和经营模式造成较大冲击。农信社目前大部分业务都是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经营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存贷款利差是信用社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贷款利息收入平均占主营业务收入90%以上。同时,由于中间业务的不发达,收入渠道较为单一,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农信社承担的利率风险会越来越大,并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手段。这对于盈利结构以传统存贷款利差为主的农村信用社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利率全面放开后,为抢夺优质大客户,贷款利率将不会有显著的提高甚至还可能出现下降的情况,这将影响农信社现有的资金平衡关系和利率配比关系,信用社将面临以低贷款利率方式经营,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成本增加,息差缩小,从而影响经营发展。由此,汤小米指出,从战略角度考虑,信用社必须在业务收入结构改善方面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切实做大中间业务比重,逐步减少利润对存贷差的依存程度,用一定时间实现业务收益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三是使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步增加。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放开,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大多金融机构将会通过提高利率来弥补风险损失,结果导致刺激了冒险者的信贷需求,同时挤出了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需求者,必然导致信贷资产质量整体水平的下降,进而提升了信用风险,这就可能导致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农信社甄别信用风险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农信社而言,下步放贷的重点必须从单纯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到既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又要关注利率风险的轨道上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

四是在道德约束软弱的情况下,信贷管理人员利用掌握的贷款浮动权任意上浮或下浮贷款利率,将浮动利率变成“人情利率”。因“人情利率”不是按照包括风险在内的实际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而与实际资金价格存在差距,所以“人情利率”存在着道德风险。汤小米补充道,由于大中型企业议价能力较高,相对来说农户、中小微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弱,资金回报率高,为规避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后,根据企业和“三农”贷款对期限、利率、风险程度、流动性等需求不同,云南省农信社将加大利率定价机制的灵活性,同时坚持自身市场定位,不断开展金融产品创新,让利于民,受惠于民,大大缓解“三农”、小微企业贷款难等问题。

最后,汤小米总结说,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由于贷款规模大小除了受利率管制之外,还受存贷比管理、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替代工具、境外市场等因素影响,所以短期内,取消贷款利率管制对农信社的影响并不明显,而长期影响还有待时间的考证。她表示,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改变当前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探索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模式,提高非利息收入在农村信用社业务中的比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一方面要调整业务结构,提高自身化解利率市场化风险影响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手段改善农村信用社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环境。

利率改革下一步

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这是长期实行利率管制的中国金融市场迈进的一大步,央行自然功不可没,考虑到当前的市场情况,也应了央行领导经常提及的一句话:“积极而稳妥地推动利率市场化。”

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场通盘大棋,央行本次放开贷款利率下限虽然迈出了一大步,但是更难啃的骨头还在后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存款利率的开放,这也是利率市场化至为关键的一点。

国际上对于金融改革的次序有一定的共识。2011年,在世界银行组织的对中国金融部门的评估规划(FSAP)中,对中国金融改革给出了七步走的建议:第一步,回收金融体系的过剩流动性;第二步,更多使用间接货币政策工具,逐步取消信贷配给;第三步,建立以通胀水平为目标的新货币框架;第四步,增加利率灵活性直至实现利率市场化;第五步,相应改革监管框架;第六步,加速金融发展,包括丰富金融产品和推动银行更加市场化;第七步,逐渐放开资本账户。

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并没有教条式地按以上顺序行事,其在现实中往往采取协调推进的策略。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等方面的改革,央行均在稳步推进。

在此次贷款利率全面放开之前,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和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已实现市场化。因此,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成了利率市场化下一步改革的焦点。

对此,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需要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并提到了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以及存款保险制度、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配套机制。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但今明两年都不会放开。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央行表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优化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立健全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逐步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可以分两步走,先是局部入手,如放开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存款利率上限,目前存款利率的上限是基准利率的1.1倍,预计下一步将先放宽至1.2倍,最后再完全放开。

“我们预期中国决策层将率先放开3~5年的长期定期存款利率上限,以降低对银行利润的影响。”瑞银证券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不过此前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发展,已经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利率市场化。”

但改革之路仍然很长,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需要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指出,根据国际经验,存款先放开后,银行的存款争夺会非常激烈,这会提高银行的融资成本,从而容易导致在资产业务上,做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加大金融系统的风险;而贷款利率的放开,银行则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的关系,自由决定贷款贷给何种企业,虽然也有风险,但比先放开存款利率的风险要低。

虽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准备工作已经比较充分,目前的障碍在于,国有大型银行对于保险费率的纠结,以及存款保险权责大小问题的争议。与此同时,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其他要素价格改革等相关配套措施改革,也需要同步推进,以形成政策合力,从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最后一步。最关键的是,以上的争议关系到各大金融机构的切身利益,推进的阻力也不容小觑。

由此可见,利率改革的下一步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而这一步如何走好,啃下这块硬骨头,需要决策者们慎思。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环顾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既有美、英、日的成功,也有阿根廷、智利的失败。

美国 存款保险制度是重要基石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用了16年时间。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导致众多银行倒闭。为加强监管避免过度竞争,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该法最著名的第Q项条款规定,禁止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最高利率限制。 1970年6月,美国放松了对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的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1971年11月,准许证券公司引入货币市场互助基金;1973年5月,放松所有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1973年7月,取消1000万美元以上、期限5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1978年6月,准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6个月期,1万美元以上),不受支票存款不允许支付利息的限制;1980年12月,允许所有金融机构开设NOW账户业务(一种称作可转让提款通知书的支票,可签收这种通知书的账户便可以在法律上不被作为支票账户看待);1982年5月,准许存款机构引入短期货币市场存款账户(91天期限,7500美元以上),并放松对3年6个月期限以上的定期存款的利率管制;1982年12月,准许存款机构开设91天期、2500美元以上的货币市场存款账户;1983年1月,准许存款机构引入超级可转让提款通知书账户;1983年10月,取消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1986年3月,取消NOW账户的利率上限。

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高企导致市场利率持续高于Q项条款规定的上限,为此美国监管机构逐步放宽Q条例限制,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1986年,美国完全废除Q条例,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美国是利率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最成功的国家,但美国模式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适用。因为美国利率市场化主要围绕着存款利率的逐步放松而展开。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实行利率管制就是因为美国的银行彼此竞争以高利率吸引存款,这反倒与中国当前出现的银行高息揽储的状况比较类似。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对监管的规避形成了改革的倒逼机制,进而推动金融创新的发展,这是中国不太可能出现的状况。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大量没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遭到淘汰,而中国的金融机构能否真的承受这种适者生存的淘汰赛呢?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在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有一点尤其值得中国借鉴,那就是存款保险制度。在迈出存款利率市场化那一步之前,必须先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日本 债券市场为利率市场化护航

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帮助创造日本奇迹,但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导致存款转移和银行业状况恶化。1975年日本废除银行对贷款利率的指导性限制;1978年银行间拆借利率和票据买卖利率自由化;1979年引入贷款违约保险金(50000万日元以上);1985年引入大额货币市场存单(5000万日元以上)和取消大额定期存款利率管制(10亿日元以上);1989年引入较小额的货币市场存单(300万日元以上)和取消大额定期存款和货币市场存单的利率管制(1000万日元以上);1992年引入自由、浮动率的储蓄存款;1993年取消较小额的定期存款和货币市场存单的利率管制(低于1000万日元);1994年取消除活期存款外的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

谈及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日本的经验颇受部分专家、学者推崇。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78年,到1994年完成,历时16年。从日本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步骤看,先国债利率后存贷利率,先长期资金市场利率后短期资金市场利率,先大额存款利率后小额存款利率的顺序进行。中国在2003年公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其有很高相似性,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从宏观经济环境看,中国当前的状况与日本当时的状态较相近。例如,中国银行业和日本银行业都存在面向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太小,银行习惯与大企业进行长期稳定合作的问题。而且,中国和日本都属于高储蓄率国家。一位中资银行分析人士表示,“所以两个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都选择先放松贷款利率再放松存款利率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自宣布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消息之后,企业的贷款利率出现了不降反升局面。对此,上述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初处于银行供给过剩的状态,而当前的中国银行业流动性紧张。”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其国内债券市场高速发展与完善,而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债券市场,国债、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辖。债券一级市场交易相当清淡,而二级市场几乎不存在。在债券市场还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即使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也无法达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目的。同时,在债券市场没有二级市场交易的情况下,更无法及时反映出真实的市场利率水平。

拉美 经济失衡时急推导致失败

阿根廷是拉美地区第一个率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该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但当时该国经济发展不稳定,资金大量从商业银行流向率先市场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最终改革在未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夭折。1975年,阿根廷重启利率市场化改革,两年后就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1973年,智利武装部队推翻阿连德总统政权后的10年里,试图从一个半封闭的、受政府干预过多的经济转化为“自由化”世界中的一员,将大多数经济决策权交由市场力量来行使。1974~1976年,其国内金融自由化改革几乎全部完成,银行私有(1976年完成)、利率自由决定(1977年6月全部放开)、资本账户开放(1979年6月开始,但对短期资本流人仍加以限制)。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智利利率开始飙升,甚至超过50%,企业出现大量倒闭,银行出现挤兑危机,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陷入金融危机。

显然,拉美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基本都是一两年时间就完成,完全可以用激进来形容,多数国家几乎是一步走向利率市场化,没有考虑本国的金融体制完善程度、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给经济带来较大冲击。

猜你喜欢

管制存款市场化
追回挪走的存款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生命的存款
放松管制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药价管制:多元利益目标的冲突与协调
不同地区开发商群体的囤地行为机理及其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