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仲景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实践

2013-09-15

世界中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泻心汤半夏胃镜

包 芸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呼和浩特,010010)

半夏泻心汤源自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古代医家治疗痞症的“三泻心汤”中的代表方。现代临床药理研究显示,半夏泻心汤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调节机体免疫力、上调胃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7味药共奏补虚和中、辛开苦降、开痞散结的功效。现代医家多将之加减后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疾病[1-2]。笔者为了分析半夏泻心汤的配伍规律,通过加减治疗本院70例慢性胃炎患者,并对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进行总结,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临床疗效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70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9例,年龄21~88岁,平均(53±12)岁。病程1~31年,平均(8±1)年。其中伴Hp(+)12例,伴单纯肠化生的有10例,伴有胆汁反流5例,伴胃/十二指肠溃疡4例。7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21~85(51±12)岁。病程1~30年,平均(8±1)年。伴Hp(+)7例,伴单纯肠化生的有5例,伴有胆汁反流3例,伴胃/十二指肠溃疡2例。治疗组3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22~88岁,平均(53±13)岁。病程2~31年,平均(9±1)年。伴Hp(+)5例,伴单纯肠化生的有5例,伴有胆汁反流2例,伴胃/十二指肠溃疡2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伴随体征等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排除标准[3]所有纳入的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以及《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中的诊断标准,而且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认。70例患者根据上述方案并结合临床四诊,证型分为:肝胃不和12例、痰湿中阻15例、湿热阻胃20例、脾胃虚弱15例、胃阴不足10例,瘀血停胃8例。入组患者均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患、消化道出血。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内科治疗,予口服奥美拉唑(浙江金明药业有限公司H20113102 20 mg×14粒)每次40 mg,2次/日;西咪替丁(赤峰万泽制药有限责任公司H15021026 200 mg×20片),口服,每次200 mg,1次/6 h;硫糖铝(上海第六制药厂H31020261 250 mg×10 片),口服,每次250 mg,3 次/日。Hp(+)者加用阿莫西林1 000 mg,克拉霉素250 mg,2次/d,7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具体如下:半夏10 g,黄芩6 g,黄连3 g,干姜3 g,太子参15 g,炙甘草3 g,大枣2枚,水煎服,1剂/d,以15剂为1个疗程,一共服用3个疗程。汤药饭前半小时服用为宜,症状较重者可以一日多次服用。加减:肝胃不和者加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白术、荷叶;痰湿中阻者加制半夏、苍术、陈皮、厚朴、茯苓、白术;湿热阻胃者加大黄、厚朴、石菖蒲、制半夏、芦根、栀子、豆豉;脾胃虚弱者加黄芪、升麻、柴胡、当归、陈皮;胃阴不足者加生地黄、麦冬、沙参、玉竹;瘀血停胃加蒲黄、五灵脂、莪术、丹参、桃仁。

1.4 疗效判定标准[4]疗效判断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方案。痊愈:主次症基本消失,舌脉恢复正常,胃镜显示胃黏膜基本正常,无活动性炎症/胆汁反流现象;显效:主次症均改善较为明显,胃镜显示无糜烂性出血,黏膜充血缓解,病变范围明显缩小;有效:主次症较治疗前有改善,胃镜显示黏膜病变范围缩小为原来的50%,炎症有所缓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结果以(s)表示,2组间有效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随访结束后进行胃镜复查,其中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4%,2组比较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n(%)]

3 讨论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的范畴,本病形成原因有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脾胃素虚等方面,临床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寒热夹杂之证。该病起病之初多为单一病因,病变比较单纯,日久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病情复杂。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器有密切关系,寒邪、食停、气滞、湿阻、血瘀多数实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多为虚证,且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可由寒化热,寒热错杂;可因气滞而血瘀,或瘀血阻遏气机而气滞,治疗时分别给予散寒止痛、疏肝解郁、倾泄肝胃、温胃健中、滋阴养胃[5-6]。半夏泻心汤源自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论》,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该方中虽无专门主升降的药物,但半夏为君药,具有辛开散结,化痰消痞的作用;干姜温中散寒,配合黄连、黄芩,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功效,三药合用为臣药;佐以人参、大枣以达到益气和中的目的,甘草为使药起调和脾胃的作用。诸药合用使该方有“寒热、苦辛、补泻”的配伍特点,是诸代医家用于治疗脾胃疾病的经典药方。现代临床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具有调节胃肠蠕动,增强胃黏膜屏障保护作用、抑制Hp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笔者认为脾胃疾病的主要病因是机体内环境的失稳,半夏泻心汤以其祛邪扶正、平调寒热的功效促进内环境稳定,攻补兼施而达到治疗脾胃系疾病的目的[7-9]。

治疗慢性胃炎应注意醒脾健脾,调畅气机。该病发病在胃,与脾密切相关,脾胃同居中焦,易相互影响。胃病日久累及脾脏,脾之阳气受损,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气不降,故本研究针对上述病机患者,加用黄芪、升麻。柴胡、白术等以升清阳、降浊气。本着“治肝可以安胃”的原则,本研究疏敛并用,体现了调肝之法在病态状态下的双向调节作用,然而,并非所有脾胃系疾病都与肝气疏泄异常有关,素体脾胃虚弱,食伤等导致中焦运化失司,气机壅堵,亦会影响肝脏疏泄,“培土泄木”是治疗之法,本研究采用香附、川芎行气活血,苍术、神曲健脾燥湿,消食导滞,白术健脾益胃,荷叶升养胃气。胃病初起在气,气滞日久影响血运,而致血瘀胃络,故慢性胃炎者多兼有血瘀,即“胃病久发,必有聚瘀”[10],通过胃镜检查可知胃黏膜凹凸不平,活检显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或肠化生,此亦为胃络瘀阻之征象,故本研究针对血瘀患者加用蒲黄、五灵脂、莪术、丹参、桃仁,以其活血化瘀行气。治疗慢性胃炎时,常用辛温燥湿之药物,用量过大则易耗伤胃阴,湿热蕴结或肝气郁久易化火伤阴,故本研究针对胃阴不足证型患者加用生地黄、麦冬、沙参、玉竹以滋阴养胃生津。

总之,现代医家在沿用仲景经典方时,不应拘泥于单纯的药方,而应根据现代发病原因、兼杂证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加减药物,以其深入研究,实现“古为今用”。

[1]黄严铭,刘绍安.古方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之今用[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4,2(12):563 -564.

[2]周书.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郁脾虚型)42例[J].世界中医药,2012,7(2):130.

[3]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319.

[4]邢德刚,魏凤香,梁燕玲,等.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对豚鼠胃窦平滑肌细胞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9):1150.

[5]邱冰峰,王志勇.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对胃溃疡大鼠胃组织热休克蛋白27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9,17(5):292.

[6]吴忠祥,贺龙刚,谭达全,等.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Hp感染小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5):23.

[7]宋小莉,牛欣.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君药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9):66.

[8]宋小莉,司银楚.基于肠运动药效学指标的半夏泻心汤君药问题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9):68.

[9]宋小莉.复方君药实验研究方法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8,40(12):85.

[10]冯娟,刘丽,李宇华,等.半夏泻心汤抑制DMHDSS诱导的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的发生[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14):1609.

猜你喜欢

泻心汤半夏胃镜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
经方半夏药对临床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