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烧结温度对PMN基铁电陶瓷B位有序度的影响
2013-09-15刘敬松张敏芳游美容
杨 超 刘敬松 张敏芳 游美容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绵阳621010)
铌镁酸铅Pb(Mg1/3Nb2/3)O3(PMN)是典型的弛豫铁电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材料,在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高储能密度脉冲电容器、电光器件、微位移驱动器和位移器、铁电薄膜存储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4]。PMN能与钛酸铅PT(PbTiO3)固溶形成新的弛豫铁电体(1-x)PMN-x PT,它的弛豫行为直到在准同型相界附近(x=35%)才消失[5]。PMNPT因具有多变的介电和压电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
弛豫铁电体与正常铁电体相比,具有两个典型的特征:弥散相变和频率色散。针对弛豫铁电体的弛豫特性,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模型来解释它,其中比较成熟的主要有:成分起伏理论[6]、有序-无序理论[7]、超顺电理论[8]、微畴-宏畴转变模型[9]等。其中,有序-无序理论更受青睐。
Cross[8]等较早研究了有序无序结构与介电弛豫的关系,通过改变退火条件观察Pb(Sc1/2Ta1/2)O3材料的B晶位上的有序程度与弥散相变的关系,得出结论,弥散相变与B位离子有序无序排列密切相关,无序态对应明显的弥散相变现象。一般认为,在两种离子占据 B 位的 A(B′1/3B″2/3)O3系统中,如果 B′与B″的化合价不等,则B′与B″在B位的分布应是无序的,因为要对应着电荷的平衡。但陈捷[7]等在Pb(Mg1/3Nb2/3)O3中发现了有序畴,在这些畴中,Mg2+和Nb5+以1∶1做有序排列,形成晶格周期比普通晶胞大一倍的超结构,这些超结构与基体的化学配比完全不同,因为基体材料中1∶2,而有序微区nMg∶nNb=1∶1,这就导致了电荷不平衡区的存在。 而随着有序微区的增长,空间电荷产生的库仑力会阻碍有序微区的继续扩大,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纯PMN的有序畴区尺寸应为6 nm左右,这与实验得出的有序畴尺寸相符合, 这种纯∶1 有序结构亦被称为PMN空间电荷模型。另外,Akbas[10]等提出PMN中B位有序微区的结构是混合1∶1的,即有序微区的 B 位离子是混合有序 n(B′2/3B″1/3)1/2∶nB″1/2=1∶1,而非纯1∶1有序结构,这种有序结构在<111>方向上每一层的(B′2/3B″1/3)1/2亚结构中 B′和 B″是随机分布的,简言之,混合1∶1有序结构中存在随机分布的亚结构,有序中包含有无序。两种模型为解决不同的现象而存在。
研究发现,对PMN进行施主或受主掺杂可以有效弥补或加剧电荷的不平衡,从而改变材料的有序度。姚文龙[5]等分别用Li+和Yb3+对PMN-10PT进行掺杂,得出Li+能增大B位离子有序度,频率色散和弥散程度都减小;Yb3+导致B位离子有序度减小,频率色散和弥散程度都增大。Fu[11]等用La3+对PMN进行掺杂,得出La3+也能增大B位离子有序度。
CuO是很多陶瓷材料的助烧剂,如KNN-BT压电陶瓷[12]、ZnTa2O6[13]和 PMNT[14]电介质陶瓷等,都有明显地助烧效果。Wang[15]等用CuO作添加剂,使0.25PMN-0.40PT-0.35PZ 压 电 陶 瓷 的 烧 结 温 度 从1 260℃降低到950℃。可是Cu离子的存在有两种形式,即Cu+和Cu2+,不同的烧结温度是否会产生不同的离子取代结果。本文使用Swartz等[16]的铌铁矿法制备PMN基铁电陶瓷,采用拉曼光谱研究不同烧 结 温 度 对 CuO 添 加 0.94PMN-0.06PT(PMN-6PT)陶瓷的B位离子有序度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以 分 析 纯 的 PbO、Nb2O5、MgO、TiO2、CuO 为 原料,材料的基本组成可表示为:PMN-6PT-x CuO,其中 CuO 的添加量分别是 0、0.015、0.03 和 0.06 mol,采用铌铁矿法制备PMN-6PT-x CuO粉体。制备工艺如下:MgO和Nb2O5按计量比在1 100℃下反应6 h制得 MgNb5O6(MN)备用;再用 MN前驱体、PbO、PT在 850℃下煅烧 2 h制得 0.94PMN-0.06PT陶瓷粉料,合成的PMN-6PT与CuO混磨,干燥后在650℃下保温1 h。最后,加入PVA造粒,在120 MPa下压制成Ф30 mm的圆片,用双坩埚密封法,将其埋于锆酸铅粉末中,在不同烧结温度下保温4 h烧成。烧成的陶瓷片经打磨抛光,涂覆银浆,550℃烧银。
采用日本理学Rigaku D/max-RB型X射线衍射仪 (XRD)对样品的组成及结构进行分析,使用Renishaw InVia型激光Raman光谱仪 (激发波长514.5 nm,极化模式XZZY)对样品进行拉曼光谱分析,再使用Agilent 4284精密LCR仪对部分样品做介温分析(1 kHz)。
2 结果与讨论
2.1 物相分析
图1 烧结温度950℃下各样品的XRD图Fig.1 XRD patterns of samples sintered at 950 ℃
图2 烧结温度1 080℃下各样品的XRD图Fig.2 XRD patterns of samples sintered at 1 080 ℃
图1 和图2是不同烧结温度下各样品陶瓷粉末的XRD图。与标准XRD卡片对比发现:合成的样品都是单一的钙钛矿相,没有焦绿石相出现。用XRD数据计算样品的晶格参数和晶胞体积发现,掺入不同含量的CuO和采用不同的烧结温度后,晶格都发生了畸变,说明部分Cu离子进入晶格并产生了影响。根据洪特规则,全满时能量最低,Cu+(3s23p63d10)比Cu2+(3s23p63d9)更加稳定,由热力学数据计算,当温度超过1 273 K时,CuO就会分解生成Cu2O,关于CuO的高温分解已有报道[17]。根据晶体化学置换的原则,金属阳离子更容易取代电价和离子半径相近的离子,那么掺入CuO后,晶格常数变化,认为是950℃下,主要是Cu2+(半径为0.073 nm)进入晶格,而1 080℃下,主要是Cu+(半径为0.077 nm)进入晶格,它们都取代 Mg2+(半径为 0.072 nm)离子。
2.2 拉曼光谱
图3和图4为不同烧结温度所得陶瓷样品的室温拉曼光谱图。Husson[18]总结了PMN的拉曼光谱表征如下:频率260、500~600和780附近对应的分别是O-B-O弯曲振动模、Nb-O-Nb伸缩振动模和Nb-O-Mg弯曲振动模(A1g模),也就是图中的 A、B、C峰。当极化模式为XZZY、温度范围在77~347℃时,Nb-O-Nb伸缩模对应的B峰不分裂;当温度低于77℃,B 峰分裂成 2 个峰 B1、B2(在 500~600 cm-1)[19]。 表1列出了不同烧结温度下各样品的拉曼特征峰。可以看到,不同的烧结温度,3个特征峰对应的形状和频率都不一样,这也暗示了Cu离子进入晶格的形式不同。
图3 烧结温度950℃下各样品的拉曼图谱Fig.3 Raman spectra of samples sintered at 950 ℃
图4 烧结温度1 080℃下各样品的拉曼图谱Fig.4 Raman spectra of samples sintered at 1 080 ℃
表1 各样品在室温测得的3个特征峰频率变化Table 1 Frequency shift of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 peaks of samples at room temperature
其中的C峰(在780 cm-1附近)由Nb-O-Mg弯曲模所引起,对应A1g活性模式。该模类似于一个自由氧八面体振动模式,与空间群为Fm3m的纳米有序微区有关,可作为B位化学有序度的有效探针[5,11],该模式直接反应了钙钛矿结构中氧八面体的微小变化。图5所示为不同烧结温度下各样品的A1g模频率变化。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烧结温度不同,A1g模的频率变化也不同。当烧结温度为1 080℃时,对应A1g模的频率先减小后增大;而烧结温度为950℃时,对应A1g模的频率则保持不变。A1g模的频率变化暗示,高温下,Cu1+的存在对B位化学有序度产生影响。
图5 不同烧结温度下对应的A1g模频率变化Fig.5 Frequency shift of the A1g mode under different sintering temperature
实验表明,化学掺杂[20]和退火热处理[21]可以改变PMN的B位离子有序度,本文使用的是化学掺杂方法。Fu等总结出用A1g模的半高宽(FWHM)来表征B位离子的有序度[5],即A1g模的半高宽变窄对应着B位有序度的变大,其结果与HREM的分析相符合。从图3和图4中对该峰半高宽的计算后发现,950℃时,半高宽没有变化,B位有序度不发生变化;而1 080℃时,半高宽发生了变化,相应的变化值已列于表2中,那么B位化学有序度先增大后减小。可以解释为Cu2+离子进入晶格等价取 代Mg2+离子,不产生电荷补偿或消弱,因而对有序度无影响;Cu+离子进入晶格不等价取代Mg2+离子,会使1∶1有序区电荷不平衡效应改变,从而改变有序度。
表2 1 080℃各样品A1g模的半高宽Table 2 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of A1g mode of samples sintered at 1 080℃
有序结构的形成与弛豫铁电体的弛豫特性有很大关系,实验证明,无序态对应明显的弥散相变现象[8,22-23]。而实验中发现PMN掺La的弥散相变(DPT)的强弱难于与B位有序微区的大小简单相联系,其原因可能是A位掺杂的PMN不同于纯PST或纯PMN,前者不但有B位离子的有序问题,而且还有A位离子(可能还有掺La引起的铅空位)的有序问题,它其实是A、B位离子的有序无序结构的协同作用[24]。Cu离子进入晶格只引发B位离子有序无序结构的改变,因此,可以运用有序无序模型来解释弥散程度与有序度的关系。那么,对1 080℃的样品弥散度(δ)进行计算,计算方程[25]如下:
图6 1 080℃样品的介电温谱Fig.6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dielectric constant of samples sintered at 1 080℃
图 7 陶瓷样品的(1/ε-1/εm)~(T-T m)2线性拟合图Fig.7 Linear fitting graph of(1/ε-1/εm)~(T-T m)2
式中:ε和εm为相对介电常数及其最大值,T和Tm为ε和εm对应的温度,δ是弥散度。图6是样品烧结温度1 080℃的介电温谱。在T>Tm的条件下,对(1/ε-1/εm)~(T-Tm)2进行线性拟合,图 7 为拟合图。 由直线斜率计算得到的弥散度δ已呈现在图8中。根据有序无序模型,从图8中可以看出随着CuO掺杂量的增加弥散程度先减小后增加,表明Cu+离子的引入,使B位离子有序度先增加后减小,与拉曼光谱分析结果一致。
图8 各样品的弥散度Fig.8 Diffuseness parameterδof samples
3 结 论
本文采用传统固相法制备铅基铁电陶瓷,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下,添加CuO对PMN-6PT弛豫铁电陶瓷B位化学有序度的影响。拉曼和XRD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烧结温度下,离子取代不同,对B位有序度的影响不同。烧结温度在950℃时,主要是Cu2+进入晶格,不影响化学有序度;烧结温度在1 080℃时,CuO分解为Cu2O,主要是Cu+进入晶格,有序度改变。介温测试所表现出来的弛豫特性与拉曼分析有序度的结果相一致。
[1]CHEN Xue-Feng(陈学锋),LI Hua-Mei(李华梅),LI Dong-Jie(李东杰),et al.Acta Phy.Sin.(Wuli Xuebao),2008,57(11):7298-7303
[2]Haertling G H.J.Am.Ceram.Soc.,1999,82(4):797-818
[3]Swartz SL,Shrout T R,Schulze W A,et al.J.Am.Ceram.Soc.,1984,67(5):311-314
[4]Uchino K.Am.Ceram.Soc.Bull.,1986,65:647-652
[5]YAO Wen-Long(姚文龙),FENGChu-De(冯楚德),YANG Yi(杨毅),et al.J.Inorg.Mater.(Wuji Cailiao Xuebao),2002,17(6):1181-1186
[6]Smolensky G A,Isupon V A,Agranaovska A I,et al.Soc.Phys.Solid.State.,1961,2(11):2584-2594
[7]Chen J,Chan H M,Harmer M P.J.Am.Ceram.Soc.,1989,72(4):593-598
[8]Cross L E.Ferroelectrics,1987,76(1):241-267
[9]Yao X,Chen ZL,Cross L E.J.Appl.Phys.,1983,54(6):3399-3403
[10]Akbas M A,Davis P K.J.Am.Ceram.Soc.,1997,80(11):2933-2936
[11]Fu M J,Kojima S,Zhao C,et al.Appl.Phys.Lett.,2001,79:3938-3940
[12]Lin D,Kwok K W,Chan H L W.J.Appl.Phys.,2007,90:232903
[13]Huang C L,Chiang K H.Mater.Res.Bull.,2004,39(11):1701-1708
[14]Jo W,Ollagnier J B,Park J L,et al.J.Eur.Ceram.Soc.,2011,31(12):2107-2117
[15]Wang L,Mao C L,Wang G S,et al.J.Am.Ceram.Soc.,2013,96(1):24-27
[16]Swartz SL,Shrout T R.Mater.Res.Bull.,1982,17(10):1245-1250
[17]Hoang N N,Huynh D C,Nguyen T T,et al.Appl.Phys.A,2008,92:715-725
[18]Husson E,Abello L,Morell A.Mater.Res.Bull.,1990,25(4):539-545
[19]Li T,Liu J,Li H,et al.J.Mater.Sci.:Mater.Electron.,2011,22(8):1188-1194
[20]LI Xin-Yuan(李新元),FENG Chu-De(冯楚德),LI Cheng-En(李承恩),et al.J.Inorg.Mater.(Wuji Cailiao Xuebao),1998,13(6):823-829
[21]Bokov A A.Ferroelectrics,1996,183(1):65-73
[22]ZHONG Wei-Lie(钟维烈).Ferroelectrics Physics(铁电体物理学).Beijing:Science Press,2000.
[23]Set ter N,Cross L E.J.Mater.Sci,1980,15(10):2478-2482
[24]QU Shao-Bo(屈绍波),YANGZu-Pei(杨祖培),GAO Feng(高峰),et al.J.Mater.Engin.(Cailiao Gongcheng),2000,1:44-48
[25]Mitoseriu L,Stancu A,Fedor C,et al.J.Appl.Phys.,2003,94(3):1918-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