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2013-09-14王亚娟米文宝李建华郭占军
王亚娟,米文宝,李建华,郭占军
(宁夏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银川750021)
农业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斑块以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景观类型[1-5]。由于干扰作用机制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农业景观较自然景观更具变异性,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不同尺度地理单元的生态过程[1-6]。作为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景观类型,由于对区域土地的集约、粗放、或混合模式的经营和管理,农业景观的破碎化在不断加剧,其空间组合及其格局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例,分析该区域近30 a来农业景观格局的变化,探讨导致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动态调整农业结构、生产方式,优化农业景观格局等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处干旱风沙区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北靠中卫市的沙坡头区和中宁县、吴忠市的利通区和银川市的灵武市;东部与内蒙古的鄂托克前旗、陕西省的定边县、甘肃省的环县为邻;南接固原市的原州区和西吉县;西与甘肃省的平川区和靖远县接壤。行政区划上包括盐池县、红寺堡区、同心县和海原县4个县(区),遥感计算面积为1.85万k m2。该区域属中温带半干旱区,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为277.8 mm;蒸发强烈,年均蒸发量为2 168.75 mm,年均干燥度为2.95,水文环境较差,水资源短缺。沙尘天气比较频繁,且主要集中在3月。无论是浮尘还是扬沙都表现为北部和南部较多,且沙尘天气以扬沙为主。沙尘暴时有发生,其他灾害性天气,如冰雹、霜冻等亦频繁发生。
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获取与处理
本研究以T M/ET M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根据影像的可获得性以及研究区动态变化的连续性,共筛选出1987—2011年共4期遥感影像,每期4景T M影像资料,影像的接收时间在6—10月间,因为这个时间段是研究区一年中植被生长最旺盛、植被覆盖最好的季节,可代表植被的年度状况,所选择的遥感影像成像质量较好,基本上无云覆盖或云量<5%,保证了数据获取的可靠性及定量研究的需要[7]。
本研究区所有T M/ET M影像在卫星地面接收站都进行过系统校正,投影系统为 WGS-84,但相对较粗略,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精确校正,以满足研究需要。本研究根据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红寺堡区1∶500 00地形图,运用ENVI软件中的几何精校正模块进行校正[7-9]。因为研究区范围较大,不同时期都用到了4景遥感影像图,因此首先通过ENVI软件中的Mosaik模块进行遥感影像的镶嵌[9]。在T M4,3,2波段下打开,利用宁夏中部干旱带边界矢量文件(shape格式),在ENVI下,通过掩膜实现遥感影像的不规则剪裁。
2.2 农业景观分类系统
综合比较国家和学术研究分类系统和成果,参考遥感影像的实际情况,根据研究区域自然地理状况、农业特征及其土地利用现状,确定采用两级分类法对研究区农业景观类型进行划分[6-8,10]。其中,一级分类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以及未利用地。在一级分类的基础上,耕地又分为水浇地和旱地两类;林地又分为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和未成林3类;草地分为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3类;未利用地分为沙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表1)。
表1 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景观分类系统
2.3 遥感图像解译分类
经过GPS定位和野外实地考察,以卫星图像反映出的大小、形状、色彩、亮度和纹理结构为主要指标,建立目视解译标志[7,9](表2)。
表2 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景观TM/ETM影像解译标志
基于以上解译标志,参照其他辅助信息,在遥感处理软件EVNI中,在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判读的基础上,利用监督分类法中的最大似然法对遥感影像进行计算机解译分类,得到1987年、1996年、2005年和2011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景观分类专题图(附图5—6)。对解译结果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野外调查验证和GPS定位,验证的结果表明,分类精度可以满足研究需要。
2.4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与计算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各景观指数的意义和实用性,选用生态学意义相对明确的斑块类型指数和景观水平指数,探析宁夏中部干旱带各种农业景观要素和总体景观结构的动态特征,反映研究区近30 a来农业景观动态变化的生态学规律[11-14]。
本研究中选择的斑块类型指数有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PLAND)、斑块密度(PD)、平均斑块面积(MPS)、景观形状指数(LSI);景观水平指数有斑块数(NP)、最大斑块指数(LPI)、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Shannon均匀度指数(SHEI)、景观聚集度(CONTAG)。
根据宁夏中部干旱带1987年、1996年、2005年和2011年解译分类图,采用Fragstats软件栅格版,进行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基于此,分析区域生态状况及空间变异特征。
3 结果与分析
3.1 斑块类型指数
对FRAGSTATS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得到研究区斑块类型指数PLAND、PD、MPS、LSI的值(图1—4)。
图2 不同时期各农业景观PD变化
图1 不同时期各农业景观PLAND变化
图4 不同时期各农业景观LSI变化
图3 不同时期各农业景观MPS变化
上述各斑块类型指数中,PLAND、MPS反映了斑块的大小特征及变化情况,PD反映了景观的破碎化程度,LSI反映了不同斑块的形状特征及其变化情况。总体而言,1987—1996年,研究区各景观类型斑块数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斑块密度大,破碎化明显,反映出研究区受人为干扰明显,而在2005年之后,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研究区的草地面积虽然较大,但斑块数却不多,因为在整个研究区草地面积占有绝对性优势,呈现集中连片的分布,虽然面积较大,但斑块数反而相对较少;水浇地整体比旱耕地的斑块面积大,MPS早期较小,后期逐渐增大并且较稳定,变化幅度较小,斑块大小也比较均匀;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斑块密度非常高,说明1 k m2的斑块数很多,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虽然总面积不大,但是相比之下斑块数很多,反映出建设用地的扩张。其次是旱耕地的斑块密度较大,再次表明旱耕地的斑块数较多;水域的斑块密度也较大,说明水域一方面本身面积比较小,另一方面数量较多,单个斑块的面积较小。未利用地的斑块密度呈明显下降趋势。斑块密度和大,受人为干扰程度大,草地斑块的形状最复杂,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相对较低,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耕地的较小,变化也不太明显,也反映出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相比,更趋于规则,差异不显著。
3.2 景观水平指数
研究区景观水平指数见表3,反映出研究区的整体景观格局变化特征,斑块数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最大斑块指数却下降,说明研究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加剧,人类干扰力度在增加。SHDI从1987到1996年增加较多,增加了13.58%,之后呈微小增加,表明在研究初期斑块类型为非均衡分布,即各斑块所占面积比例差别较大,之后逐渐趋于均衡分布,各类型斑块所占面积比例分配相对均匀。SHEI呈持续增加趋势,说明研究区的优势斑块面积逐渐减少,所以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趋于均匀分布。CONTAG值明显降低,而且在研究时段内,聚集度逐步下降,反映出斑块类型增加,各种类型斑块的优势度降低且连通性变差,也进一步说明了研究区各类型斑块在空间分布上的均衡化趋势。
表3 景观水平的景观指数
4 结论
(1)从整体来看,研究区农业景观类型中草地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林地、旱地先增加后减少,水浇地逐渐增加;草地整体逐渐减少,其中高草在增加,而中、低草逐渐减少;林地整体先减少后增加,其中有林地、灌木林先减少后增加,疏林及未成林持续增加;水域整体变化不显著,呈微弱起伏;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大幅增加;未利用地逐渐减少。
(2)从景观指数来看,研究区1987—1996年间,各景观类型斑块数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斑块密度大,破碎化明显,反映出研究区受人为干扰明显,而在2005年之后,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CONTAG指数整体持续下降,表明景观中各种类型的斑块在空间分布出现了均衡化,SHDI指数和SHEI指数表现出波动性变化,整体平稳增加,反映出研究区不同类型的农业景观分配相对均匀,景观的异质性增加。
(3)研究区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的首要原因在于人口的持续增加,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对耕地需求增加,而草地、林地、滩涂成为开垦的首选对象,以及为了从土地获取更多的产出,大量修建水利设施等[15]。其次,国家政策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后,由原来国家统一安排转向农民自发的多元经营模式转变。一方面农民急功近利,过度开发,扩大种植面积;另一方面,种植的多元化加剧了景观的破碎化[16]。后来由于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影响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宁夏中部干旱带进行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绿化荒山荒地等,对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等,林草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促使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大,水浇地面积持续增长。
[1] 傅伯杰,陈利顶,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赵志刚,王凯荣,向开成,等.冀东平原农业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以滦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3):221-226.
[3] 王仰麟,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265-269.
[4] 张保华,谷艳芳,丁圣彦,等.农业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1):114-122.
[5] 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等.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新进展[J].生态学报,2008,28(2):798-804.
[6] 赵华甫,张凤荣.北京市农业景观格局变化及功能区划[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增刊1):78-84.
[7] 庞吉林,张克斌,乔娜,等.基于RS的盐池县近10年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4):112-115.
[8] 梁国付,田莉,丁圣彦.城市化过程中开封市郊区农业景观变化过程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117-122.
[9] 沈焕锋,曹丽琴.ENVI遥感影像处理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0] 王锐,王仰麟,李卫锋.半干旱地区农业景观演变研究:以河北坝上康保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3):38-42.
[11] 叶其炎,夏幽泉,杨树华.云南高原山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27-31.
[12] 张大威,范楠楠.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农业景观研究:以大冶市为例[J].农业与技术,2010,30(1):10-13.
[13] 田莉,丁圣彦.豫东平原1980—2000年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格局动态[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1):57-62.
[14] 叶宝莹,祝艳,季玮.基于遥感和GIS的三江平原农业景观空间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7(3):78-81.
[15] 张华,汪文浩.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成因及评定方法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19(1):96-99.
[16] 杨梅,张广录,侯永平.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1):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