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农村学校跨越式发展
2013-09-14郑金涛刘玉春
■郑金涛 刘玉春
作者:郑金涛,湖北省当阳市半月初级中学校长;刘玉春,湖北省当阳市半月初级中学校园网管理员。
湖北省当阳市半月初级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始建于1983年,现有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21人,教职工80余人。近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努力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保驾护航,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学校跨越式发展。学校先后获得“宜昌市名牌学校”“全国电影课题实验优秀学校”“宜昌市标准化初中”“宜昌市课程改革实验先进集体”“宜昌市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学校”“湖北省初中校园网站50强”“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宜昌市现代化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给教育带来了一场全新的变革,更为农村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当前,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拉动教育,特别是农村基层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引擎,农村学校要实现均衡快速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是必由之路。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如何确立学校的发展方向,如何抢占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先机,如何高起点、快节奏,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经过深入的思考与调研,我们把信息化建设列入了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精心规划,分步实施,全面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1.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关键
农村学校由于受地理位置、信息渠道、设备配置、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城镇学校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作为教师特别需要通过学习实现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技术观、以及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的过程中,学校多次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学科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转变观念,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顺利开展信息化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
1.2 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是保证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建设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组织和安排全校教育信息化教学活动,在组织上为学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提供保证。
1.3 广泛培训,提高能力是重点
学校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差异,学校按照领导、教学骨干、学科教师实行分层培训。对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培训使他们建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并掌握应用信息的一些基本能力;对具有较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骨干教师及专职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培训使他们成为可以编制教学课件、负责保障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转的主要角色,成为学校信息化教学带头人;对一般学科教师主要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普及,使他们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整合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在培训方式方法上,采取集中培训与个别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外派学习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培训,使教师有了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掌握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已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
2 加大经费投入,提高装备水平,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奠基石
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资金不足是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学校领导方面主动争取上级投入,同时自筹经费增加装备配置,近5年来,学校自筹110多万元用于各类现代教育设施配套装备,为确保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到2012年年底,学校常规教育技术装备完全达标,配有一类标准成套设备理化生仪器保管室及实验室、多媒体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电子阅览室、语言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图书室藏书3.5万余册,报刊种类310多种,生均图书达47.5本;建标准学生计算机教室2个;学科教师实现计算机一人一机配备标准;校内体育运动场11 720平方米,建有400米的标准田径运动场1个,2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2个羽毛球场,14个乒乓球台,各类体育器材齐全;校园路面硬化100%,校园绿化覆盖率50%以上。“班班通”、校园网设备先进,运行快捷。全校17个教学班均配备“短焦投影+计算机+电子白板+实物展台+环保黑板+中控”模式的“班班通”设备和设施,建有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校园网络实现光纤宽带与互联网链接,校园中控室拥有8台交换机、5个集线器、4台专用服务器及监视器、机柜、路由器等设备设施;学校自建网站网页,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学校主页的主要栏目有学校概况、校园新闻、办公专区、教学教研、资源中心、学生天地、活动摄影、清新论坛等,已成为教学管理和学校宣传的主阵地,2011年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初中校园网站50强”;软件资源建设基本到位。学校电脑配备了正版的Windows系统、Office等办公软件。同时购置了网络及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和教育教学应用软件系统“动易动态网络管理系统”“网络还原大师”“电子图书馆”“校际通——IT技能考试平台系统”,并独立开发了“图书管理系统”“学校排课系统”等;有中央电教馆资源库、z+z数学平台等多媒体创作系统软件,中学生电脑课堂、优秀历史故事片、名著故事片、红色歌典等电子读物,学校教学资源库总量超过500 G;硬件完好率高。在装备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另一方面严格学科教师按操作规程使用设备,确保设备完好正常运行。
积极做好设备运行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设备的故障仍然时有发生,如果单纯依赖于商家和厂家,势必会影响到教学和管理的正常进行。因此,在做好日常维护,尽可能将故障消除在萌芽状态的同时,面对临时出现的故障,坚持多想办法,多学习提高,尽量自己解决,学校自己和商家都不能解决的设备问题就及时添置更换。保障了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下健康运行。
3 立足课堂,广泛应用,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从“十五”开始,学校以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契机,以开展教育技术课题实验研究为抓手,立足课堂,大胆探索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及学科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教育管理、师生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平台。2006年,经湖北省电教馆验收,学校被命名为“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先后承担中央电教馆、湖北省电教馆主持的《利用优秀电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证研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绩效研究》等教育技术课题研究顺利结题,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教科研成果奖,学校多次被评为“教育技术课题优秀实验学校”和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在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的过程中,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大胆探索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和规律,让课题实验显示出较强的育人效益。如电影课题,将其分成观片欣赏课、电影知识课和学科整合课三种类型,始终把握住选片、观片、评片三大环节,认真研究选片的原则与方法,观片的导引与导看以及观片后的教学活动组织与评价形式,从实验设计到实践操作,都做到步步相连,环环相扣,符合课题研究目标,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如,信息技术整合课题,从媒体选择、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5个方面入手,认真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做到有过程、有方法、有角度、有重点,保证整个课题实验研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农远“班班通”工程和校园网建设工程实施后,我们以优质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共享为研究重点,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通过应用远教资源创设情景、组织、引领、指导等手段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探索出了多学科“新型教学结构”模式。
比如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绩效研究》实验中利用下载刻录的光盘进行学科教学,可采用“设疑——播放——讲解”,或“播放——设疑——讲解”,或“边播放——边讲解”的模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研究》实验中利用“班班通”资源进行学科教学可采用“教学目标——引入资源——开展活动——师生参与——发展评价”或“远教资源展示——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反馈评价总结”的模式;在新授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问题感知(运用资源创设问题情景,激活思维)——问题寻解(针对资源质疑探究,师生交流)——总体升华(对资源进行归纳,落实教学目标)——引伸拓展(对资源进行深入探究)的模式;在复习课教学中可采用“资源导学——自主梳理——分组探究——总结归纳——知能建构”模式等。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学科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为教师和学生成长搭建了成功的平台,而且有效地带动了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拓宽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