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省队”到“国家队”,学科建设的凤凰涅槃——访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
2013-09-14文图中国医药导报刘志学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蛇年元旦刚刚过去的2013年1月17日,第四届临床心血管病大会暨第十届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即在北京九华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记者在这次学术会议上再度邂逅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江苏省心肺疾病研究所所长曹克将教授。作为本次学术盛会主席团成员的曹克将教授,不仅主持了 “射频消融技巧解析”等的分论坛学术讨论,还在大会上作了《起搏电极脱位?——异常起搏心电图的分析》和《射频消融中标测导管及消融大头的选择》两场专题学术报告,让与会代表获益匪浅。
在此之前的2012年9月13日至16日,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办、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在古都南京隆重召开。在那次会议上记者了解到,1995年,在德国深造的曹克将教授回国,并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出任科主任之后,领衔创建了“江苏省心脏介入中心”,并带领全科医生积极开展各项介入治疗技术,2007年升格为国家重点学科,由此将一个“省队”级别的科室,打造成了“国家队”,并借此契机,在该院的学科建设方面实现了一次次飞跃。因此,借这次在京重逢之际,记者围绕这方面的话题,对曹克将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室性心律失常的“国际视野”
1987年,曹克将教授远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199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8年的留学生涯,不仅开拓了他的学术视野,同时也深感国内、尤其是江苏省在心脏介入等领域的学科建设亟需提升,因此,不顾德方的挽留,他带着一大堆少技术资料和8万美元的导管返回祖国,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供职。回国后,他将导管无偿地献给了医院,以高技术为起点,创建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心脏介入中心。
由于有着长达8年多的国外留学生涯,因此,在曹克将教授出任大会主席的“第三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谈及目前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时,就显得极具“国际视野”。
曹克将教授当时介绍说:“为什么近年来室性心律失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在采用导管消融治疗之前,房颤是没办法得到有效治疗的,往往就会陪伴患者终身,最多是抗凝和控制心室律;而有了导管消融技术以后,房颤在全世界就‘热’了,美国就有人说21 世纪的心脏病领域将有两大热点,那就是心衰和房颤。为什么这么讲呢?首先就是房颤有了根治的希望,大家就非常感兴趣;其次,房颤是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病人多,所以大家的关注度也就高。再说室性心律失常。当ICD(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开始应用以后,人们一度认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只要装台机器就行了,不需要其他研究。大家把这一问题当成了工科的问题,很多厂家都把精力放在ICD技术上,包括延长电池的寿命,改进程序,缩小体积等。因为室性心律失常是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一旦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危及病人的生命。最近几年,虽然已经开始用导管消融治疗房颤,但对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严重心衰病人,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消融。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认为装了ICD 就算了,不需要做更多研究的另一个原因。”
“但是,为什么最近几年室性心律失常又开始热了?”曹克将教授认为,“美国的研究发现,装了ICD的病人只有三分之一能放电,相当一部分病人不放电,这就等于机器白装了。此外,美国人很关注经济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病人该不该做,花钱是否过多也成为大家的关注点。于是,大家开始关注ICD的一些缺点了,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也就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热点。其次,就是导管消融技术近年来逐渐成熟,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也有所促进。从2007年到2008年,美国有研究提出,对稳定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发生心动过速时,不应该装ICD,应该使用导管消融。德国的Kuck 教授现在有两个临床研究,就是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去年,在一个亚太地区的心律失常会议上,我曾经作为大会的主持人,向美国的一位教授提出稳定室性室性心律失常到底是应该采用消融还是装ICD的问题,答复是要装ICD。德国的Kuck教授就说,等他的两个研究做完以后,就可以回答我们的问题。将来,如果能够证明稳定性室性心动过速不需要装ICD,而是做导管消融或者药物治疗,这个结论将是划时代的。从研究的热点方面讲,房颤治疗目前从总体上看已经比较成熟了,而室性心律失常则是心律失常领域研究最后等待攻克的堡垒。”
关于那次会议,曹克将教授以同样的“国际眼光”认识到:“我们主办的 ‘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已经是第四届了,而美国则已经是第五届,德国、日本也都开始举办。从这个角度看,我想我们还是紧跟国际热点和潮流的。但从国际对比看,在临床研究方面,总体上我们还是能紧跟美国,但基础研究还有较大差距……”
从这场关于 “室性心律失常”的谈话即可看出,曹克将教授的话题时刻把国内和国际的学术研究动态结合起来,论述着他的见解和认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他领衔的科室学科建设中,也一定时刻在以“国际标准”来对照自己的差距,并迅速提升自身建设水平的。该院心脏科的迅速发展,即证实了这种推测……
将“省队”打造成“国家队”的四大标志
1995年,曹克将教授从德国深造归来后,即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出任科主任;此后,曹克将即以他内心盘桓已久的“国际标准”,领衔创建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江苏省心脏介入中心,带领全科医生积极开展各项介入治疗技术;2007年,即升格为国家重点学科,这标志着着曹克将教授真正地将一个“省队”打造成了“国家队”。
谈及这个话题,曹克将教授首先解释说:“我们医院有两块牌子,一个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另一个就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以我们医院既是省医院、又是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我们医院的心血管科在医院是优势学科,也是省里的重点学科。经过大家的努力以及有关领导的支持,2007年,心血管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南京大学附属医院唯一的国家重点临床学科。作为临床科室,我们获得了以下几方面成绩,同时也算是由‘省队’升格成‘国家队’的几个标志吧。”
随后,曹克将教授详细介绍说:“首先,我们早在2008年即获准成为卫生部3个心血管病介入培训基地,包括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培训基地。其次,当时,我们就已经拿到了三个大课题,一个是‘863 计划’,这属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人工瓣膜的研制和临床的研制;一个是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关于流行病调查方面的;还有一个就是国家 ‘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是关于心脏病猝死方面的。另外,我们当时和以岭药业做的药物临床验证还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国家二等奖,作为临床研究的组长单位也是主要的获奖单位。同时,针对在基础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在拿到国家重点学科后,立即建设了一个将近两千平方米的实验室,并早已开始启用。我们希望把心血管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结合起来,并以此作为我们的主打方向……”
曹克将教授认为:“这些年来,我们科室不仅在学科发展模式上把握国际动向,紧跟国际潮流,在具体的治疗技术上,也紧追国际前沿不放。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们科就选派出国交流和进修80多人次。我们一起把许多国际先进的心脏诊疗技术带回国内,一项项高新技术就这样由我们科室在国内率先开展起来。这些,是我们由‘省队’升级为‘国家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破茧成蝶后,国外同道纷纷来“取经”
此前据记者了解,在曹克将教授刚从国外回来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心脏介入技术几乎尚未起步。在他刚刚开始“带队”的前一两年,曹克将教授不仅要亲自诊治病人,还要肩负带教同事的职责,并为国内其他医院培养业务骨干。因此,在他的作息表上,几乎没有白天黑夜和节假日之分,只要有危重病人,他总是随叫随到,平均一天9 台手术,手术时间最多时一天可达18个小时。
谈到那些筚路蓝缕的 “起飞”往事,曹克将教授却首先将话题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他首先介绍说:“我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原因的40%,是我国居民的头号‘杀手’。种种心血管病直接医疗费用年均增长速度均超出了同期GDP 增长速度。这种发病局面的严峻性,促使我和我的同事们时刻不敢懈怠,尤其是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更是殚精竭虑……”
在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迅速发展起来了,并终于在2007年“破茧成蝶”,升格为国家重点学科。对此,曹克将教授说,一是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二是这个科已培养了一支精英梯队。“我们科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博士群体为核心的起搏与心脏电生理、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与心功能不全、无创心功能检查、核心脏病学六个专业学组,以及分子心脏病学研究室、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室、临床电生理研究室、干细胞研究室此4个研究室。现在科内的26 人全有博士学历,而且全都在国外深造过。可以说,我们科所属的6个专业学组,4个研究室,其正副领导个个是学科精英,近些年来,我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400 余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8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6项。”
关于该科的最新介绍资料上记载:“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省心血管专业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1987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临床医学心血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获准成立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心脏科多年来一直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学科梯队的建设,目前拥有一支结构层次合理的学术队伍,1998年被江苏省教育委员会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心脏科在编人员60名,其中高级职称19名,中级职称16名;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5名,具有博士学位者8名,硕士学位者10名;在职博士研究生4名。”
这简单的几行文字,清晰地显示出了这个“国家队”的整体实力。除此之外,该院心脏科在学科建树方面“破茧成蝶”后,在江苏乃至于国内,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现象——欧美同道求经学道 “返流江苏”。一般而言,世界医学求经学道的大潮总是涌向欧美国家的,但近些年来,却有不少的国外医生专门慕名来到该院心脏科心脏介入中心学习;国内求治疑难重病的患者,一般总是首选北京、上海,现在却有很多心脏病患者,直奔南京……而这个“返流江苏”现象的创造者,就是曹克将教授和他所带领的团队。
发达省份学科带头人的“区域使命”
除了肩负着本医院的学科带头人之外,身为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曹克将教授无疑也肩负了推动江苏全省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谈起江苏省学科建设的“区域问题”来,他话里话外,均体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区域使命”。
他首先分析说:“我们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其医疗卫生水平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就心血管病的诊疗方面而言,应该说江苏的几个大医院,无论是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病的介入治疗,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其诊断和治疗水平在全国都是处在‘第一方阵’的。当然,我们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一些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可能会相对差一些。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江苏,一些二级医院医疗水平都很高,很多都能做介入治疗,有的甚至好于一些三级医院,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地区,在依照指南开展治疗方面,做得相对比较规范。”
曹克将教授继续说:“无论经济发达还是落后,对于江苏省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预防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的非常快;而在西方,其发病率则有下降的趋势。比如芬兰在近20年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下降得就非常快。芬兰的生活水平也在往上发展,但发病率却在下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重视预防。而我们国家、包括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预防工作并没能够与生活水平得到同步提高。我们也经常宣传要运动、要戒烟,但现在的号召还都只是建议性的。我们在‘十一五’期间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课题,即关于对农村高血压患者的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对高血压的治疗率、知晓率和高血压达标率在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苏北要低一些,但是苏中和苏南之间则没有太大的差别。从总体来说,江苏在疾病的控制方面要好于其他的边远地区,如知晓率、达标率要高一些;但是对于农村来说,尤其是和北京和上海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说要不断加强宣传和培训。我们计划中有一条就是开始适用性的技术培训,包括科普的培训,重点就是加强干预。在这方面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对整个国家农村的卫生医疗政策制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江苏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觉得主要还在农村。因为城市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而在农村,从我们接触过的很多农民看,他们连怎么挂号都不知道。所以我认为自己作为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要争取江苏省的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对于下面缺医少药的地方,我们要帮助他们,对那里的医生要进行培训,要教他们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使江苏整体的医疗水平、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得到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谈到基层医院的学科建设问题,曹克将教授坦陈:“目前,就江苏省的一些二级医院而言,首先是介入治疗的技术发展比较好,包括冠心病和其他一些类型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有很多医院都可以单独做。其次是高血压的治疗,现在苏南要比苏北好,从总体来说,能够进行规范化治疗。但未来重点要推动的,我认为是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医院还是要承担一些风险的,所以在急诊方面,很多二级医院甚至大医院还都有一定的顾虑。另外一个就是绿色通道的建设。因为在急诊中,很多病人是夜里来的,不仅医生的付出很大,而且光是一个医生来了也不行,还需要有助手以及导管室的护士等来配合,目前很多二级医院都无法建立非常好的绿色通道。”
曹克将教授认为:“就各种心血管疾病而言,比如高血压、房颤、心衰等等,我个人认为急诊治疗有条件要做,没有条件在下面太小的医院就不主张做,因为做了以后会增加风险,所以我不主张把介入治疗全部放开。当然,软硬件条件较好的二甲医院、有技术的医院应该继续鼓励他们开展这项工作。对于不能做介入治疗的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行溶栓治疗,然后按照指南可以送到大医院去做介入。现在有一些地方不敢溶栓,因为溶栓会有一定风险,比如会导致脑出血,所以我们要对这方面的治疗作进一步规范。对于高血压而言,我觉得要加强的就是按照规范进行治疗。心房颤动治疗的最大问题还是抗凝治疗,因为在中国,房颤并发脑卒中的发生率非常高,有很多病人丧失劳动能力都是由这些疾病引起的,但是我国在抗凝方面做得还非常不好。”
谈到未来的学科发展和建设计划,曹克将教授说:“对于我们江苏省来说,未来的一段时间,比如说在‘十二五’期间,像我们这样的三甲医院,要继续紧跟国内和世界心血管学科的发展前沿,包括临床教学和科研都要上。我个人认为,首先是临床,最先进的技术大医院都要有。国际上有什么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一些大学的附属医院都应该有。同时,作为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对基层医院的培训。在这方面,‘十二五’期间,我们江苏省卫生厅计划要培养100个农村医疗‘点’,而作为心血管疾病学会,则要加大对这些医疗点在技术上的培训,要提高他们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预防水平。总之,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在经济上已在全国名列前茅,我希望我们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和科研水平,也能够像我们的经济一样,走在全国的前列……”
专家简介
曹克将,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7年至1995年在德国深造,1991年获德国格廷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医科大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江苏省心肺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会长。主要从事心脏电生理学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300 余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80 余篇,参与编写大型临床专著7 部。主持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参与主持国家“973”计划重大科研项目1项。获国家和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奖项6项。多次被评为南京市、江苏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百名优秀医生,市十大科技之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和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等6 部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