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分析
2013-09-14龙雅丽胡风云
龙雅丽,陈 魁,胡风云
活血化瘀中药制剂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现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评价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制剂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安全性和疗效及其对血小板活化与聚集率方面的影响7年1月—2011年12月对该药进行随机、开放、对照试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我科2011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 MRI证实。男68例,女52例,年龄45岁~75岁,发病时间小于72h。多发性脑梗死24例,基底节区梗死34例,丘脑梗死16例,额叶、颞叶梗死18例,脑室体旁梗死16例,脑干梗死12例。排除:伴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如昏迷等)、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和有明确溶栓指征的脑梗死患者。发病到开始治疗在(2.1±0.5)d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男性36例,女性28例;对照组56例,男性32例,女性24例。两组性别、年龄、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病灶分布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剂(浙江永宁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0146,规格:50mg/支)10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输注,1次/日。对照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4mL(牡丹江友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10100,规格:2mL/支),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日,疗程均为14d。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G)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治疗期间除应用降压药物和保护脑细胞药物外,停用所有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机制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评定 应用NIHSS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15 d各评价1次。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0%;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5%~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44%;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
1.3.2 PAF和PAG检测[2]PAF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PAG采用光学法测定,检测由美国Helena公司生产的PACKS-4血小板聚集仪完成。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组基本治愈4例,进步58例,无效2例,有效率96.88%。观察组基本治愈1例,进步51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2.86%,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治疗组与观察组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红花黄色素与疏血通注射液在临床神经功能改善方面疗效相当。
2.2 PAG和PAF指标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14d后PAG和PAF均明显改善(P<0.05);红花黄色素组较疏血通注射液组改善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AF和PAG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AF和PAG比较(±s)
组别 n PAG(%)治疗前 治疗后PAF(pg/mL)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64 88.35±16.12 53.73±10.511)2) 11.00±2.41 7.65±1.651)2)对照组 56 88.62±17.26 58.81±12.191) 10.88±2.51 8.62±1.78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3 不良反应 红花黄色组与疏血通注射液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损害、消化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及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
3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居神经科各类疾病之首。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和其他原因性脑梗死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70%~80%。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产生漩涡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血小板激活并在损伤的动脉壁上黏附和聚集是动脉血栓形成的基础。诱导血小板聚集的途径主要有花生四烯酸(AA)途径、二磷酸腺苷(ADP)途径和PAF途径。临床上目前常用阿司匹林(通过阻断AA途径)和氯吡格雷(通过阻断ADP途径)来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临床研究发现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存在抵抗的现象特别多,即使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也部分归于失败。故寻找另外作用途径的新药物是当前临床研究亟需所在,传统中医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综合作用的优势,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疏血通注射液作为一种动物类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水蛭、地龙等。其在抑制凝血酶,血小板聚集、释放及降低纤维蛋白原等方面作用显著。
本研究表明,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制剂组在神经功能改善方面与疏血通注射液疗效相当;而在PAG和PAF改善方面明显优于疏血通注射液组(P<0.05)。PAF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脂类介质,它由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合成、释放,可引起血小板聚集、白细胞贴壁、红细胞变形,内皮细胞呈波浪状突入毛细血管腔使之面积变小,内皮细胞胞浆中出现大量空泡,质膜中囊泡大量增加,使内皮细胞呈泡沫状外观,是机体多种疾病的致病因子[3]。PFG是血小板功能的一个检测指标。血小板聚集率升高时,血小板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其数值越高,形成血栓的可能越大。
红花黄色素(SY)是中药红花的主要成分,属查耳酮类化合物,多位学者在对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后,发现红花黄色素含有的一种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本研究结果提示,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制剂可能主要是通过降低患者血清中PAF含量或拮抗PAF受体,阻抑血小板聚集,起到减弱血栓形成的作用。臧宝霞等[4]研究结果表明,HSYA可拮抗PAF的受体结合和PAF诱发的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本研究表明,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很可能是一种能通过阻断PAF途径,进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有效中药制剂。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21(6):60.
[2]彭黎明.现代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测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164.
[3]Ais JG,Novo C,Gomez-Garre M,etal.The physiopathology of acute pancreatitis:The role of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J].Rev Esp Benferm Dig,1992,81:25-28.
[4]臧宝霞,金鸣,司南,等.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拮抗作用[J].药学学报,2002,37:696-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