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光伏产业确保我国能源与环境安全
2013-09-13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 ■ 刘汉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逐年攀升,化石能源导致的环境破坏日趋严重,能源和环境安全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两个现实难题。在此背景下,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日益得到国家重视,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从2011年发改委出台《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到2012年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准入标准发布,再到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五项措施,以及去年下半年国家能源局宣布启动1500万kW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申报,财政部宣布将已推行近3年的“金太阳”示范工程新批规模扩容至300多万kW等等,可以说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相关政策日趋完善,国内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崭新历史机遇,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已具备了在全社会大力推广、广泛应用光伏发电的基础和条件。
相对于欧美主要国家,我国光伏市场发展总体上还显得滞后。国土面积仅有我国1/27、人口总数仅有我国1/17、总发电装机容量仅有我国1/7的德国,其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近5年快速增长。尤其近3年,每年德国的新增均超过7GW,2012年太阳能发电占全国发电量的5%,去年5月26日正午,光伏发电峰值达到22GW,相当于当时德国用电负荷的50%,即光伏发电在当天中午提供了德国一半的电力。按此比例,我国每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应达到50GW左右,年太阳能发电量应达到2500亿kWh左右。然而实际上,2012年国内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仅为4GW,总量7GW,仅占全球的7%,2012年新增装机容量仅占我国2012年8000万kW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5%;2012年太阳能发电量仅35亿kWh,占全国发电量的0.07%。这与我国世界第一的光伏组件生产大国不相匹配,更与我国巨大的能源消耗不相匹配。
2012年国内生产的光伏电池组件中,即使先后受美国、欧盟发起的“双反”调查冲击影响,在出口严重受阻的情况下,实际上用于国内市场的光伏组件也仅占17%,超过八成的光伏组件仍然依赖国外市场,导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严重受制于外。
因此,在2012年欧美国家联手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之时,国内光伏企业遭受重创,不仅组件生产企业严重亏损甚至大面积停产,上游的多晶硅企业也被波及,全行业超过90%的多晶硅企业停产,而勉强维持生产的少数几家企业,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产量同比下降达20%,进口依存度再次突破50%。可以说,多年来在西方技术垄断与全面封锁之下艰难发展起来的国内多晶硅产业,面临着重回起点、重走老路的艰难局面,形势异常严峻。
随着国家对光伏产业发展的日益重视、各种政策和措施的相继出台,我国光伏产业理应破釜沉舟顺势而为,借助国家光伏新政的东风,大力发展和快速启动国内终端市场,以光伏电站的加快建设,带动我国整个光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坚决打破光伏产业长期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加快发展光伏产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 确保我国能源安全
回顾过去的2012年,全国能源消耗已超过36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20%以上,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其中,煤炭净进口2.8亿吨,同比增长34.5%;煤炭消耗总量近40亿吨,未来15~20年,如果我国GDP再翻两番,将消耗相当于目前近3倍的煤炭量,超过120亿吨;而作为能源结构中占比近20%、增长最快的石油,2012年消耗总量已接近5亿吨,其中进口2.7亿吨,同比增长6.8%,进口依存度已超过美国,达到56%,不久还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耗国。到那时,全球将没有足够的能源来供给并确保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加,在没有国际石油定价权的情况下,尤其是受国际政治、军事、外交等的影响和冲击,过高的原油进口依存度将事关中国及全世界、全人类的能源供应,能源安全问题已刻不容缓。“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已迫在眉睫,尤其是逐年攀升的巨量煤炭消耗、过高的原油进口依存度亟需得到有效遏止。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在全世界的快速崛起,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也持续升温和发酵,涵盖了能源、军事、环境、粮食等诸多方面。
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我国所拥有的光伏资源总量上讲,光伏发电绝非仅能提供国内电力总需求的2%或5%、并不是敲边鼓的非主流新能源,而是可以成为充分满足我国狭义电力能源消耗,甚至总的一次能源消耗及其增长以后总能源消耗需求的主要能源供应和生产方式。假设利用光伏资源十分丰富的西部国土面积的1%,即约1亿亩荒山、荒滩、沙漠、戈壁等非耕地打造国家西部新能源基地,每年发电将可达到10万亿kWh,相当于2012年全国用电量4.96万亿kWh的202%,相当于2012年我国全部能源消耗(折算为电力)的92%。这一能源供应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升级转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尤其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确保我国环境安全
长期使用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粉尘,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目前,我国70%左右的城市已无法达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2万亿元以上,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以超过GDP的年度增速逐年升高。近期在北京等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面波及全国17个省(区、市),灰霾面积达143万平方千米,受影响人口达6亿,并导致我国空气质量持续下降,全国数十个城市空气质量长时间处于“严重污染”状态,华北各地数百个航班被取消、大批工厂放假停工、蜂拥而至的呼吸道患者令各地医院人满为患,市民出行、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虽然包括北京等地政府先后采取了关停部分高污染企业、提高成品油品质等临时措施,但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和消除雾霾天气。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排放量最大的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耗的近70%以上,全球将近一半的煤炭在我国燃烧,产生的大量污染和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而且由于中东部城市的能耗占比大,在这种能源结构和集中过度排放的情况下,严重雾霾天气还将持续发生。1952年曾造成1.2万名英国人死亡的伦敦大雾,其主要原因就是煤炭燃烧后的大量碳排放,虽然英国政府痛定思痛付出了巨大代价和努力,但仍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时间才改善了伦敦的城市环境。因此,未来5~10年,虽然国家对污染企业进行暂时性关停有助于环境的改善,但这仅是权宜之计,无益于我国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变,只有彻底改变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这一最经济、最清洁、最环保、可永续的人类理想新能源,才能从源头上有效缓解并根本消除雾霾,才有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污染和碳排放问题,从而确保我国环境安全,建设美丽中国。
三 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面临诸多发展瓶颈,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落后于东部和沿海地区,但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烟稀少,是全球太阳能辐射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如果将我国每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20%~30%利用光伏资源十分丰富的西部国土建设光伏电站来提供,将形成每年18~27GW的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到那时,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不再更多依赖国外市场,反而只能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并形成一个2~3万亿元年度规模的巨大内需市场。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大开发、大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绝不能简单照搬和重复东部的发展模式,如果再修太多的公路、新建太多的企业,不仅会破坏西部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还会存在人力资源、资金等各方面跟不上的问题,最终将得不偿失,投入产出将极不经济。
所以,如果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光伏资源建设太阳能电站,不仅可以解决这些地方发展过程中缺水、缺人、交通不便等诸多问题,而且只需要架设几条输电线,就可以把光伏电力源源不断的输送出去,支持、参与东部经济和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真正形成东、中、西部地区资源互补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一个市场规模大、产业辐射面广、拉动效应十分明显的朝阳产业,充分利用我国中西部地区大量沙漠、草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将中、西部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未来的清洁能源基地,既是四川、青海、甘肃、内蒙、新疆等西部省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东、中、西部能源平衡自身的需要。同时,产业发展还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经测算,按电价0.5元/kWh的标准,一亩土地用于光伏发电,每年可创造5万元左右的财富收入,而目前1亩土地仅可以生产0.35吨粮食,以每吨粮食最高5000元计算,相当于创造财富价值1750元,两者相差28倍。土地财富输出的大幅提升,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国家民族政策的落实、当地居民的长治久安、环境治理和水土保持、老百姓增收致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无论从我国能源安全供应、环境安全保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出发,我国都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进一步扩大光伏装机容量,加速推进西部以光伏发电为核心的国家新能源基地建设。从而使太阳能这种最经济、最清洁、最环保的可持续能源真正惠及全国人民,逐步形成我国和平崛起的永续清洁能源供应基地,缓解我国资源压力,确保我国能源战略安全和生态环境长治久安,基本解决我国未来的全部能源消费问题,并成为拉动内需、支撑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