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2013-09-13王锦芬方志红
王锦芬 方志红
1.浙江省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身科,浙江台州 317200;2.浙江省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内科,浙江台州 318050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脑卒中的发病率及致残率逐年上升[1]。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50%~70%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各种后遗症,其中抑郁和焦虑症状是其中较常见,不仅可影响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而且加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对脑卒中伴有抑郁和焦虑患者予以心理干预显得十分重要[2-3]。本研究观察了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浙江省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省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内科住院治疗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患者80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第4届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有关脑血管病诊断指南标准[3];②符合CCMD-3器质性抑郁和焦虑发作的诊断标准[4];③并经临床、头颅CT/MRI等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伴有意识障碍、失语和失认的患者;②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③以往有神经、精神病史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 18 例;年龄 41~87 岁,平均(71.9±7.6)岁;受教育年限 0~15 年,平均(5.7±1.9)年;病程 13~42 d,平均(30.5±7.1)d;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3例,脑出血7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 16 例;年龄 40~86 岁,平均(71.2±7.3)岁;受教育年限 0~16 年,平均(5.6±1.7)年;病程 11~45 d,平均(29.8±7.3)d;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1例,脑出血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时间、受教育年限和脑卒中类型等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浙江省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省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两组患者入组前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予以控制颅内压、血压和血糖、营养脑细胞及改善脑循环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性心理干预治疗,两组疗效均为4周。综合性心理干预的具体内容包括:①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的不适主诉,关心和同情患者取得其信任,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②认知干预: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脑卒中及伴随抑郁及焦虑的相关知识,采用认知重建的方法,改变患者以往错误的认识,建立主动认知模式,使患者认识到心理因素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重要性;③康复干预:根据脑卒中患者病程的不同阶段及患者神经、肢体肌力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测定,采用针对性的早期康复训练及认知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功能性表达和交流现状,逐渐恢复患者的神经、肢体运动及日常活动能力。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神经、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状态的评定[5]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评定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
1.3.2 神经和运动的评定[6]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N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分别评定患者神经和运动功能。
1.3.3 认知功能的评定[7]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其中显著改善:MMSE评分较前增加≥4分;改善:MMSE评分较前增加1~3分;无效:MMSE评分较前无明显变化或减少。除无效外均认为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和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HAMD和HAMA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t=2.23、2.31,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3.02、3.26,P < 0.01),且观察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t=2.29、2.33,P < 0.05)。 见表1。
表1 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分,±s)
表1 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40 40 40 40 28.56±4.07 23.81±3.93*28.71±4.36 18.92±3.15**▲27.24±4.48 21.92±4.02*27.52±4.80 16.61±3.84**▲组别 例数 HAMD评分 HAMA评分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和运动功能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CNS评分和FMA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CN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FMA评分均有明显上升(对照组治疗前后,t=2.21、2.29,P <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3.41、2.91,P < 0.01),且观察组下降或上升值较对照组更明显(t=2.39、2.21,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和运动功能的变化(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和运动功能的变化(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CNS: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FMA: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
组别 例数 CNS评分 FMA评分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40 40 40 40 20.36±4.02 15.82±3.42*19.72±4.17 11.25±2.19**▲26.12±4.05 31.22±5.03*26.02±4.13 37.83±5.17**▲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总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41,P < 0.01)。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改善的比较[n(%)]
3 讨论
脑卒中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不仅可引起患者生理上残疾,而且可使患者心理受到极大创伤,常导致心理失调[8]。脑卒中伴抑郁、焦虑障碍的发病率达15%~35%,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及生活,不利于患者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的恢复,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精神及经济负担[9]。目前研究已证实脑卒中伴抑郁、焦虑障碍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因素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因此,对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予以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10-11]。
近年来国内外对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认识功能障碍的心理干预治疗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2-13]。田永梅等[14]研究发现对脑卒中后焦虑与抑郁障碍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神经、认知和社会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赵惠宁等[15]研究发现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抑制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4周后,观察组HAMD和HAMA评分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观察组CNS评分下降或FMA评分上升值较对照组更明显;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患者心理状态,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有利于患者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尽早恢复,促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恢复,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
综上所述,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患者心理状态,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有利于患者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尽早恢复,促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恢复,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Joubert J,Reid C,Joubert L,et al.Risk factpr management and depression post-stroke:The value of an integrated model of care[J].J Clin Nearosci,2006,13(1):84-90.
[2]Biernaskie J,Chernenko G,Corbett D.Efficacy of rehabilitative experience declines with time after focalis chemic brain injury[J].J Neurosci,2004,24(5):1245-1254.
[3]陈清棠.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6.
[4]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73.
[5]龙璐,向光红,周晓璇.89例脑卒中患者焦虑及抑郁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44-145,147.
[6]柳兰仙,方志红.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与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4):536-538.
[7]叶红晖,毕建忠.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卒中,2006,1(8):553-555.
[8]梁业飞.脑卒中后焦虑状态与抑郁状态的药物治疗[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2):290-291.
[9]Hsieh Lp,Kao Hi.Depressive symptoms following ischemic stroke: a study of 207 patients[J].Acta Neurol Twsiwan,2005,14 (4):187-190.
[10]Tam SF,Tsang HW,Chan YC,et al.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basis of self-concept in Chinese with mental illness[J].Qual life Res,2004,13(2):497-508.
[11]Fruehwald S,Gatterbauer E,Rehak P,et al,Early fluoxetin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A three-month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with an open-label long-term follow up[J].J Neurol,2003,250(3):347-351.
[12]Reed BR,Eberling JL,Mungas D,et al.Effects of white matter lesions and lacunes on cortical function[J].Arch Neurol,2004,61(10):1545-1550.
[13]Jaillard A,Grand S,Le Bas JF,et al.Predicting cognitive dysfunctioning in nondemented patients early after stroke[J].Cerebrovasc Dis,2010,29(5):415-423.
[14]田永梅,任爱玲.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焦虑与抑郁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6):6-7.
[15]赵惠宁.家庭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