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血流参数、内中膜厚度与动脉硬化的关系

2013-09-13徐秀梅穆玉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19期
关键词:内皮硬化斑块

徐秀梅 穆玉明 翟 虹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大量文献报道〔1〕,糖尿病(DM)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也是糖尿病最大的并发症,DM引起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与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凝血机制异常、内皮损伤和功能异常以及炎症等密切相关。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另一个危险因素,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障碍是高血压形成的主要机制和发病环节之一。以往文献对于单纯DM和高血压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有诸多报道〔2,3〕。本研究旨在探讨T2DM合并高血压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内分泌及高血压科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为T2DM的患者160例,其中单纯T2DM的患者80例(B组),男36例,女44例,年龄35~74〔平均(56.52±6.43)〕岁。合并高血压的患者80例(C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39~78〔平均(60.26±7.65)〕岁。另选取其他科室无DM及高血压的患者80名作为对照组(A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30~82〔平均(53.54±5.58)〕岁。

1.2 纳入标准 所有T2DM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诊断标准,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1.3 仪器 美国ATL HDI 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浅表宽频探头,探头频率:L12~5 MHz,测量时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动脉中央,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60°。

1.4 检查人员 整个实验均由1名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血管疾病检查经验的医师完成,严格按照统一诊断标准完成检查。

1.5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取仰卧位,下肢稍外展,暴露股动脉(CFA)、腘动脉(PA)、胫前动脉(ATA)、胫后动脉(PTA),由CFA起始部由近及远完整、不间断地顺序、连续观察动脉管腔二维超声图像,了解动脉管径、内-中膜厚度(IMT)、管壁有无斑块形成、管腔的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明确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观察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是否完整,对发生斑块及闭塞者进行准确超声测量,狭窄率的测量和分级:狭窄程度分级按以下标准〔4〕:0级:无狭窄;Ⅰ级:狭窄1% ~50%为轻度狭窄;Ⅱ级:狭窄51% ~74%为中度狭窄;Ⅲ级:狭窄75% ~99%为重度狭窄;Ⅳ级:闭塞,无血流显示。

1.6 FMD测定 首先在静息状态下测定CFA(分叉前1 cm)、PA、ATA、PTA的内径(D0)然后将血压计袖带缚于前臂然后充气加压至300 mmHg,持续5 min后放气,放气后60~70 s再次测量 CFA(分叉前1 cm)、PA、ATA、PTA 的内径(D1),FMD%=(D1-D0)/D0×100%。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t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各组下肢动脉斑块检出率比较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动脉斑块检出率均增加(P<0.05)。与B组比较,C组增加显著(P<0.05)。C组中ATA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动脉(P<0.05)。见表1。

表1 三组下肢动脉斑块检出率比较〔n(%),n=80〕

2.2 各组下肢动脉动脉血管狭窄率比较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下肢动脉狭窄率明显增加(P<0.05)。ATAⅢ、Ⅳ级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其他动脉。A组狭窄多是Ⅰ级的轻度狭窄,而B组和C组狭窄多集中在Ⅱ级、Ⅲ级的中、重度狭窄,尤其C组动脉Ⅳ级重度狭窄例数明显增多。见表2。

2.3 各组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与A组比较,B组及C组各动脉IMT、RI均增加,血流峰速Vmax减低,以C组显著(P<0.05)。ATA IMT、血流峰速Vmax、RI与其他动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 各组下肢动脉内皮功能比较 与A组比较,B组及C组内皮功能明显降低(P<0.05),以C组显著。下肢各动脉间比较,ATA内皮功能指标较其他动脉下降显著(P<0.05)。见表4。

表2 三组下肢动脉血管狭窄率比较〔n(%)〕

表3 各组下肢各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n=80)

表3 各组下肢各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n=80)

A组IMT(mm) Vmax(cm/s)RI B组IMT(mm) Vmax(cm/s)RI C组IMT(mm) Vmax(cm/s)RI CFA 0.81±0.32 76.2±22.1 0.79±0.18 0.94±0.541)73.4±19.71)0.86±0.211)1.01±0.361)68.3±27.51)0.89±0.141)PA 0.67±0.23 65.8±18.6 0.88±0.16 0.79±0.811)60.7±23.11)0.95±0.131)0.87±0.511)58.6±22.41)0.99±0.181)ATA 0.45±0.18 47.4±17.9 0.96±0.13 0.58±0.441)42.4±21.41)2)1.02±0.171)2)0.65±0.221)2)40.6±15.91)2)1.06±0.151)2)PTA 0.37±0.15 58.3±15.5 0.99±0.19 0.49±0.161)52.6±18.31)1.06±0.241)0.55±0.191)49.7±19.61)1.08±0.211)

表4 各组内皮功能比较(±s,n=80)

表4 各组内皮功能比较(±s,n=80)

与A组比较:1)P<0.05;与B组比较:2)P<0.05;组间比较:3)P<0.05

A组D0(mm) D1(mm) FMD(%)B组D0(mm) D1(mm) FMD(%)C组D0(mm) D1(mm) FMD(%)CFA 7.31±0.57 7.81±0.58 11.68±3.32 7.02±0.67 7.25±0.61 3.47±2.561) 6.78±0.53 6.99±0.66 3.19±1.551)2)PA 5.80±0.72 6.34±0.44 9.87±1.94 5.58±0.81 5.75±0.32 3.14±1.211) 5.25±0.46 5.40±0.83 2.95±0.891)2)ATA 3.28±0.25 3.56±0.27 8.79±1.33 3.12±0.19 3.21±0.75 2.98±0.931)2)2.97±0.71 3.05±0.42 2.79±0.521)2)3)PTA 3.13±0.37 3.38±0.19 8.03±1.02 3.05±0.13 3.12±0.43 2.39±0.671) 2.81±0.34 2.87±0.18 2.23±0.341)2)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疾病〔5〕。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代谢性疾病〔6〕,高血糖能促进血管粥样硬化改变,超声改变主要是IMT增加,管腔狭窄,管壁顺应性降低,血管内膜不规则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致管腔进一步狭窄〔7〕。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但本研究同时发现,DM合并高血压后,下肢动脉斑块检出率及动脉狭窄发生率进一步增加,动脉IMT进一步增厚,动脉血流阻力指数进一步升高。原因可能是DM合并高血压后相互作用的结果。DM患者在长期的高血糖作用下,血管壁上的蛋白质、氨基酸发生的非酶糖化以及糖化产物的生成,使血管壁的结构蛋白发生了变化,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动脉局部内膜损坏,形成内膜不规则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9〕。但同时在胰岛素抵抗时,血脂蛋白脂酶活性下降、高血脂促使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升高,而且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影响内皮细胞中的蛋白激酶C水平而增加血管阻力,使小动脉平滑肌增生,内膜增厚,并促进血压进一步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ATA、PTA管腔内径相对较细,走行迂曲,血流速度较慢,内膜增厚及管腔内硬化斑块常呈粟粒样弥漫性向管腔内突出,更易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10〕。表明DM合并高血压后对下肢小动脉的损伤更严重和广泛。动脉的弹性功能主要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内皮细胞分泌的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对维持血管壁的张力,血液的流动具有重要作用。文献报道〔11〕DM可以损伤内皮细胞从而降低动脉弹性功能,使得动脉僵硬,顺应性下降。而本研究结果显示,DM合并高血压后动脉弹性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DM患者由于多种因素作用可以导致血管壁结构受损及内皮功能障碍,使内皮衍生舒张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减少,从而使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闭塞〔12〕,而高血压收缩压反应使血流对血管壁有切应力,加之高血压状态下血管痉挛收缩引起内皮细胞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了内皮功能的损害,并刺激内皮细胞分泌,导致内皮功能紊乱,引起以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减弱,血压越高动脉壁弹性减退越明显,血管内膜损害越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越重〔13〕。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准确地显示动脉管壁、内-中膜、斑块,而且能够实时、动态地提供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14〕。

1 许曼音,陆广华,陈名道.糖尿病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84-5.

2 李小英,张翼飞.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机制〔J〕.诊断学理论实践,2007;6(2):97-100.

3 Kannel WB.Prespective on systolic hypertension,the Framingham Study〔J〕.Circulation,2006;61(4):1174.

4 任卫东,唐 力.血管超声诊断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81.

5 Bucciarelli P,Sramek A,Reiber JH,et al.Arterial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therosclerosis:a possible contribution of medium-sized arteries〔J〕.Thromb Haemost,2002;88:961-6.

6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7-59;263-72,787-809,821-31.

7 穆玉明,吴伟春,唐 琪,等.糖尿病及其合并高脂血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超声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3):419-21.

8 张步林,朱家安,胡 兵,等.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发生部位及侧支血管形成的超声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2):229-31.

9 周君毅,刘玉山,甑永存.彩色多普勒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466-7.

10 文达辉,黄 涛,田利玲,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病变诊断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2):936.

11 刘月洁,吴艳君.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发生机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5(1):38-40.

12 张 颖,李建国,吴艳君,等.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5):611-3.

13 吴成权,许 迪,陆凤翔,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早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与肱动脉扩张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4):579-82.

14 唐 杰,温朝阳.腹部及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6-7.

猜你喜欢

内皮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内皮前体细胞亚型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分析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