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侍从 点染江山
2013-09-12王建芙杨洋
王建芙?杨洋
出身布衣 终老官场
董邦达(1699~1769年)字孚存,一字非闻,号东山。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他出生于山清水秀、景致怡人的浙江富阳,也就是元代大师级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地方。他的父祖辈虽然均是乡下农人,但这里的优美环境滋养陶冶了他的灵性,成为一代文豪,留下大量诗词文章与书画作品,连文才自负的乾隆皇帝亦评价他:“揽富春之秀气,来自田间;分阆苑之仙班,籍通天上”,称赞董邦达高超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才华。
董邦达出身卑微,年轻时因勤奋好学,以书吏身份进入官府。据清人徐珂《清稗类钞》记载,董邦达年轻时以赶考学子身份进京,曾有一段传奇的经历:董氏初以优贡生滞留京师,寓居于武林会馆。其后因资费罄尽,所带衣物已悉数当没,仅靠刘姓老媪接济才得以应试,不料仍名落孙山。他羞愧难当,生无所依,险些自赴黄泉。而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凭借自己出色的书法功底,替官衙中的一名小吏代笔书牍,并因此受到某侍郎的器重,最终得以脱颖而出,进入衙门供职。
根据《清史稿·董邦达传》记述,雍正元年(1723年),董邦达由贡生选拔入仕,后在尚书励廷仪推荐下,得以“在户部七品小京官上行走”。雍正十一年,董邦达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之职,从此成为内廷文臣。
董邦达以自身的文学才华受到皇帝的赏识和器重。在乾隆初期,他即开始活跃于宫廷和诸省各地。乾隆三年(1738年),他被任命为陕西乡试考官,忠诚尽职,以官卷量少,上疏奏言补用民卷,以便朝廷择优选拔栋梁之材。不久他被授予右中允,再调侍读学士,其任官阶梯越走越宽。
乾隆六年,董达邦出任京师顺天府乡试考官。九年,乾隆皇帝为鉴定和著录宫内收贮的历代书画名迹、古董彝器,特命当朝大臣张照、梁诗正、励宗万、张若霭及董邦达等参与编撰《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书,董氏又被召入内廷。翌年,董邦达等人编撰完成《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初编44卷,书中共著录古代书画作品“总计二千二百八十六件”,其中“历代法书四百六十件,历代名画一千二百六十一件,本朝(清朝)臣工书画三百八十九件,圣祖、世祖皇帝书法一百七十六件”,由此开创了清宫典藏著录之风。乾隆十二年,董邦达奉旨进入南书房,成为皇帝身边的亲信重臣,并被擢升为内阁大学士,地位日趋显耀。
乾隆三十四年,年过七旬的董邦达以年老多病上疏请辞引归。乾隆皇帝对这位亦师亦友的老臣予以安抚,传旨:“邦达年逾七十,衰病乞休,自合引年之例。惟邦达移家京师,不能即还里。礼部事不繁,给假安心调治,不必解任。”体现了一代天子对忠心老臣的深深眷爱。不久董邦达病卒,乾隆皇帝特旨对其赐祭葬,谥号“文恪”,并亲自为董氏撰写御制碑文。在碑文最后,乾隆皇帝悲叹道:“呜呼!眷文学侍从之劳,松楸(bì)影;著老成典型之望,琬琰流辉。裕及后昆,承兹休命。”有清一朝,宫廷中以文学、书画近侍天子者大有人在,但能够受此殊荣的臣子并不多见。
继承传统 抒发笔墨
董邦达像许多古代画家一样,其艺术之路也与摹古、习古息息相关,他曾将多位名家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临摹传写,丰富自我。
董邦达自幼勤习苦练,毫素生辉,其绘画用笔深得古人之法,山水上窥董源、巨然及黄公望,近学明人董其昌,故画论者有评说:“古今三董(即董源、董其昌、董邦达)相承”,可谓一语中的。另据《国朝画征续录》记载,董氏创作“取法元人,善用枯笔勾勒,皴擦多逸致,近又参之董、巨,天资既高,而好古复笃,自然超轶”。
从传世的董邦达作品看,他的画作气韵苍茫,格调幽深,的确具有董源、巨然和元人的用笔风格,这是非下一番苦功才可达到的特殊境界。
除了摹古传承之外,董邦达也十分注重临习同时代名家大师的作品。清初至清中期,文人画已占据画坛主流,以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的“四王”山水成一时统领,许多画家在成长过程中以“四王”为宗,心往神追。董氏在艺术实践中也遵循着“四王”之法(更多是取法王原祁),将其视为至尊,不懈追摹,因此与“四王”用笔常有类同,其画风可谓在娄东、虞山派之间。
由于董氏和许多宫廷画家共同临仿“四王”之法,较少接触自然界中的山水景物,时常秉持古人画作进行仿古临写,因此画面不免缺少活力,“邱壑位置,往往松懈未能聚精会神”。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董氏用笔的固定模式,降低了个人创作的独特魅力,从而造成其绘画艺术的一种缺憾。
董氏善用枯笔勾勒,淡墨皴擦,画面上的线条细秀圆润,轻盈柔美。在山水主体绘制完成后,常以水墨之法进行烘染,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充满古韵。因此《桐荫论画》评论董氏绘画说:其创作“笔墨深入古法,神韵悠然,足称画禅”。
除了绘画之外,董邦达在书法创作上也颇具功力。受到当时帝王书法和科举应试馆阁体的影响,董氏书法也中规中矩,结体端庄。
董邦达除自己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功外,他还对内廷一些画师亲身传授,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所培养的两位优秀学生,即钱维城(亦是朝廷重臣)和董诰(董邦达之子)。
沈阳故宫所藏董氏作品
根据清乾隆至嘉庆朝编撰的《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记载,《石渠初编》收录有董邦达书画作品19件,《石渠续编》收录有董氏书画作品139件,《石渠三编》收录有董氏书画作品112件,总数计为270件。这在清宫书画家里是较为罕见的,反映了清朝皇帝对董邦达作品的认可与欣赏。
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明清书画的重要收藏地,也收藏有一批董邦达创作的优秀绘画作品。据统计,沈阳故宫现藏董氏真迹13件,这些藏品大多来自清宫旧藏,一少部分是20世纪60年代由社会上征集的。这些藏品的品相基本完好,弥足珍贵。
从沈阳故宫所藏董氏作品看,几乎全部为山水绘画,如《青溪落雁图》轴、《山水图》卷、《山庄杂兴图》册等等。只有一件为植物绘画(《三友图》轴),另一件为静物绘画(《御制己丑春贴子图》卷),这反映出董氏的艺术创作是以传统的山水画为主要风格。
除沈阳故宫现藏的这些董邦达书画作品外,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以及全国其他博物馆,也收藏有大量的董氏作品。特别是在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董邦达的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皆堪称丰厚。所有这些董氏书画作品,现在仍停留于简单的介绍与展示,尚需我们去作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