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2013-09-12陈有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9期
关键词:移植术旁路体外循环

陈有东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1]。目前常规方法是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施行CABG(CCABG),但由于体外循环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故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施行CABG(OPCABG)。两种方法孰优孰劣, 还存在争议,本研究对OPCABG与CCABG的临床疗效作了比较,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将本科2005年6月~2012年12月共120例需行CABG患者随机分成2组, OPCABG组(n=60例)和CCABG组(n=60例), 两组患者术前的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术前心梗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等无差别,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资料

1.2 手术方法 OPCABG组: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静脉内使用肝素100~200 U/kg,保持激活凝血时间(ACT)在250~300 s。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 大隐静脉行单支或序贯与其他冠脉动脉远端吻合。

CCABG组: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 胸骨正中切口,常规取带蒂左乳内动脉及取下肢大隐静脉备用。静脉使用肝素400 U/kg, 保持ACT在750 s以上。常规升主动脉插管及右心房插腔房管,建立体外循环(CPB),在浅低温心脏停搏下完成远端血管的吻合(吻合顺序:回旋支各分支→对角支→右冠状动脉或后降支→前降支),吻合完成, 开放升主动脉, 心脏复跳后, 升主动脉上侧壁钳, 作桥静脉血管与升主动脉近端吻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CABG组的移植血管数与OPCAB组无明显差异;OPCABG组外科住院时间较CCABG组短,住院费用较低;术后 CCABG 组辅助呼吸时间、ICU停留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OPCABG 组高(P<0.05) 。OPCAB组无手术死亡,CCABG组死亡1例(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临床资料比较

3 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得知,CCABG和OPCABG在移植血管支数、死亡率等指标上均无明显差异,说明这两种均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CCABG的优点体现在: 给外科医生创造了无血的、静止的视野, 有利于进行冠状动脉的精细吻合。然而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使心脏经历了缺血-再灌注过程, 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及多脏器功能损害;主动脉的阻断和开放不可避免的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心肌顿抑、心律失常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最终加速心肌细胞坏死。尤其是老年人体外循环下手术, 围术期容易产生心、肺、肾损害和神经认知功能障碍[2,3]。

但由于CCABG应用体外循环,在术后呼吸辅助时间、并发症、术后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上存在显著的差异。OPCABG 避免了体外循环, 减轻了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 不会发生无氧代谢、缺血-再灌注损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引起的器官功能损害[4]。研究表明OPCABG更适用于:伴高血压脑病、脑卒中、糖尿病患者;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高龄(年龄>70岁)、心肌损害严重、左室收缩功能严重低下的患者。但是目前对此适应证的掌握不同单位和个人存在很大差异,并随着经验的积累有所变化。

虽然OPCABG与CCABG虽有一定的优势,但它仍不能替代传统的CCABG。在选择冠脉搭桥手术方式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在实施此种手术同时应作体外循环准备。OPCAB外科手术操作是影响循环系统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 心脏对于循环波动的反应有时难以预测。手术中一旦患者发生血流动力学严重不稳定、直视下心肌收缩不满意、心电图出现明显心肌缺血表现、用药物难以逆转的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等, 应及时建立体外循环, 及早减轻心脏负荷, 恢复心肌供血决定最佳手术方式,才能为患者争取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1]Porat E, Sharony R, Ivry S,et al.Hemodynamic and right heart support during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beating heart.Ann Thorac Surg,2000,69(4):1188-1191.

[2]Bainbridge D, Martin J, Cheng D.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versus 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Semin Cardiothorac VascAnesth, 2005, 9(1):105-111.

[3]曹莉, 李琴, 毕齐.70 岁以上脑卒中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转归分析.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1, 30(3):219-221

[4]邱志兵, 陈鑫, 徐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3例体会.临床外科杂志, 2004, 12(10):618-619.

猜你喜欢

移植术旁路体外循环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旁路放风效果理论计算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效果分析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心脏康复对预后的影响
髓芯减压术自体髂骨移植术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治疗战创伤致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术后护理
体外膜肺氧合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研究
精密吻合移植术在眉毛自体毛发移植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教育和人材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