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胺碘酮长期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
2013-09-12郑新民
郑新民
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1]。临床主要依靠药物对房颤进行治疗,胺碘酮和美托洛尔是治疗房颤的采用药物。本文旨在探讨分析胺碘酮长期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房颤患者80例,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6.5±10.5)岁。病程4个月至20个月,平均病程(10.5±5.5)个月。持续性房颤患者3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1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7.5±11.5)岁。病程5个月至21个月,平均病程(26.5±10.5)个月。持续性房颤患者3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9例。两组患者均确诊为心房颤动,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肝肾功能正常。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程、病史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胺碘酮长期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胺碘酮0.2 g/次,3次/d。用药7 d后改为0.2 g/次,2次/d。用药7 d后改为0.1 g/次,2次/d,用药7 d后改为0.1 g/次,1次/d,长期口服。美托洛尔6.25 mg/次,2次/d,逐渐加量至12.5 mg/次,2次/d,后逐渐加量至 25 mg/次,2 次/d,后逐渐加量至50 mg/次,2次/d。用药期间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美托洛尔6.25 mg/次,2次/d,逐渐加量至 12.5 mg/次,2 次/d,后逐渐加量至 25 mg/次,2 次/d,后逐渐加量至50 mg/次,2次/d。用药期间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压。
1.3 观察项目 用药期间观察心脏、肝肾、甲状腺、血压等情况。X线胸片、ECG、心动图用药后第10天检查一次,后每3个月检查一次,12个月后每6个月检查一次。
1.4 疗效评定 显效:即房颤转为窦性心律,房颤完全消失或房颤的发作次数少于治疗前的20%。有效:即持续性房颤变为阵发性房颤,或心室率保持在65~85次/分。无效:即未达到上述标准[2]。总有效率=显效例+有效例/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χ2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两周内的转复率及治疗后24个月随访时的疗效,详见表1。
由表1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转复率、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及治疗后24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的平均左房内径、LVEF,详见表 2。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两周内的转复率及治疗后24个月随访时的疗效
表2 治疗前及治疗后24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的平均左房内径、LVEF
由表2可见,治疗前两组在平均左房内径、LVEF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在平均左房内径、LVEF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在不良反应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3 讨论
房颤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3]。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4﹪~2.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为6﹪~10﹪。房颤可导致患者发生心悸、气短,诱发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使患者病情恶化,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发生。临床上治疗房颤的重点是使患者的窦性心率恢复,有效的控制心室率,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心脏功能[4]。
胺碘酮作为Ⅲ类药物,在临床被广泛的应用于治疗房颤等心律失常疾病,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美托洛尔作为β受体的阻滞剂,能够对交感神经活性进行拮抗,使心率减慢,使心肌耗氧量降低,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联合,能够提高转复率、总有效率,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胺碘酮长期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房颤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1] 伍凌.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的观察.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6):437-439.
[2] 李硕贤.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当代医学,2012,18(3):133-135.
[3] 马建平,刘亚丽,剧仲华.胺碘酮治疗快速房颤伴心力衰竭.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38-39.
[4] 赵莉.胺碘酮治疗心理衰竭伴快速房颤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09,6(1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