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 万科突变
2013-09-11程磊
本刊记者│程磊
万科进入而立之年,作为刚刚成为全球首个房地产年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如果B转H成功,万科将拥有三个上市公司。同时国际化战略初启,并且再过两年,万科的住宅产业化系统完成。布局至此,站在第四个10年的路口,万科如何变?
2013年是万科30年的收官之年。新年伊始,万科一系列动作眼花缭乱:B股转H股启动,且胜算很大;联合新世界完成在香港首次拿地,成为万科进军海外市场的第一单业务;在深圳,通过收购,获得了尚模地产在深圳20多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
第四个10年,万科要冲击3000亿,要国际化,用万科集团总裁郁亮的话来说,“我们要从国际化角度衡量我们是不是优秀。”郁亮一直坚持不让下属看关于核心竞争力和执行力的书,在他看来核心竞争力是骗人的,“怎么可能公司有一个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呢?市场竞争激烈且瞬息万变,如果有个核心竞争力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要职业经理人干嘛?”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万科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应变:“我们是在不断变化、不断波动的市场里面来把握方向,做到最好。”郁亮说。三十而立的万科,第四个10年,关键词还是,变。
更快的周转
“B转H”被郁亮称之为“第二次股改”,如果成功,万科将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中国第二家以B转H方式完成香港上市的公司(民营企业第一家)。类似的“里程碑”是,1991年成为深交所第二家上市公司。郁亮也承认此举是国际化的重要步骤,有助于加快万科的国际化拓展速度,有利于万科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国际化不是我们第四个十年的标签。”郁亮说,“到今天为止我们进入全国60个城市,第60个城市是刚进入的南宁。我们国家公布房价指数是70大中城市,我们连70大中城市都没有进完,我们城市化还没有走完,还有大量需求存在,中国市场足够让我们发展。第四个10年,我们仍以内地为主。”
最近几年,万科一线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被时时教导:什么都别想,拿地后最快速度开工,销售。无论如何,开盘当月就得卖出60%。快速开发、快速销售的高周转策略支撑了万科2010年1081亿、2011年1215亿、2012年1412亿的销售规模增长。这种高周转模式未来还将延续,而实现销售规模的增长,靠的是全面住宅产业化。
1月24日,王石在达沃斯论坛接受记者采访时声称:“随着2015年万科整个住宅产业化系统的完成,应该说万科真正的增长会在2016年才开始。”他甚至判断,第四个10年,万科销售规模能达3000亿。
数年之前,万科便判断,倘若继续依照传统的建造方式进行施工,公司的开发能力将很快遭遇瓶颈。万科内部随后调查认为,万科的户均保修量基本已降到传统技术下的最低点,但是按照这一比例,未来的大规模生产中,仅维修费用就将难以承担。
而采用工厂化方式之后,施工失误率可以降低到0.01%,外墙与窗框结合部位渗漏率水平为0.01%,精度偏差以毫米算。“大规模发展的时候,如果品质问题解决不了将是灾难。”郁亮称,由此万科必须用工厂化生产来解决品质问题。
大面积工厂化方式使建造过程和住宅产品更环保,资源利用更合理。根据万科的测算,钢模板等重复利用率提高,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可回收材料66%,建筑节能50%以上,现场工人最多可减少89%。“工厂化”其实意味着建造成本的上升,但建造工期可比传统流程缩短25%~30%,存货周转率能比竞争对手快5%。
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万科能该更多的房子,有更高的存货周转率,达到更大的销售规模。为此,总部为还在投入期且见效慢的住宅工业化项目给予了政策支持:每平方米要比普通住宅多出300元到600元的成本投入由分公司承担,但在年底考核的时候,集团会将此综合考虑。如果在住宅产业化上有更多进展,分公司还会因此加分。
更便宜的钱
郁亮眼中的国际化,不仅仅是狭隘的海外盖房子,“企业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化水平,寻求更多的全球化的合作伙伴,学习到国际化的经验提高对行业的认识,这才是我们所期望的国际化。”
万科董事会秘书谭华杰认为,“虽然过程会很长,但作为一个有志于成为跨国公司境外资本市场是必须要接触的,B股转H股是一个契机。”
虽然郁亮一再强调,此次B股转H股只是为了转换到流通更好的市场,并不涉及融资也无融资计划。不可否认的是,B股转为H股若成功将在未来拓宽万科的融资渠道,这本就是万科一直以来的期望。郁亮在201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房地产业的风险在于融资渠道过于集中在银行,现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暂停,银行、信托等渠道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万科愿意尝试包括海外融资在内所有渠道。”
两年前,万科开始感受到了融资成本的增加。2011年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3313亿元,扣除保障房开发贷款新增1751亿元,房产开发新增贷款为1562亿元,增幅仅为5%;而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7.9%,房地产信贷增速远低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
在贷款紧缩的情况下,万科开始通过信托借款的方式谋求资金。2011年万科共通过8款信托产品融资共48.93亿,发行规模仅次于万达,借款利率远高于两年期贷款基准利率。2012年,万科先后通过信托融资5次,获得47亿元的资金。但相较中海和华润同时期的融资额和融资方式,万科的融资额不仅小,而且成本高。以上海万科五玠坊为例,向华润深国投信托借款10亿元,借款期限两年,固定利率11.2%。这一融资成本是龙湖地产融资成本的近两倍:去年龙湖地产整体平均债务成本仅为6.4%。去年,中海地产曾两度以4.917%的利息率合共发行7.5亿美元的5年期债券。
反映房企融资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费用在不断增加。2012年半年报显示,万科借款利息支出高达26亿元,同比上升40%,超过其净利50亿元的一半,其借款利息资本化率更是由2011年的8.6%上升到9.2%,凸显出融资成本呈上升趋势。
比较香港和内地的利差,内地基准利率达到6.56%,实际贷款利率还会上浮。香港的利率定价机制非常市场化,各类货币的债务融资成本年利率很少高于5%。“随着人民币贸易结算计划不断推进,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将为大陆企业提供一个低成本融资的机会。”一家港资银行的副总裁告诉本刊记者。
“内地房企只要借壳上市后,因为在香港拥有了子公司及股权资产,无论是增发新股,还是银团贷款,都能成为极佳募资途径。”穆迪香港企业融资部副总裁钟汶权坦言。此前金地收购星狮地产、招商地产收购东力控股完完成借壳上市的逻辑就一目了然。
万科物业
万科在全国60个城市拥有超过20家物业公司、在管面积近6000万平方米。图为万科地产在南京开发建设的万科金域蓝湾高档居住楼盘。
更牛的人
“为什么中海卖的比你少,利润却比较高”是每年万科股东会的必答题。中海的工程管控出色,中速开发享受多一些土地升值,加上财务、营销成本较低,成为净利润率高的主要原因,2011年中海31%的利润率傲视全行业。
从万科、保利等行业龙头公布全年销售业绩来看,2012年万科销售额1412亿元,三季度末销售净利润率为13.2%,比上年同期的14%下降0.8个百分点。保利地产三季度末的净利率为12%,而2011年同期为16%。
净利润下降佐证了房企以价换量,加速去库存的市场研判。销售均价的下降,再加上人工、建筑、融资等方面的成本费用增加,使得房企虽然销售业绩可观,但盈利能力却在减弱,凸显房企成本经营管理压力。郁亮从来不回避这个现实,一直称中海地产在盈利能力、成本管理等多方面都是万科学习的榜样。2009年和2010年间,万科实施千亿后的改革计划,其中的一项便是精兵简政。为实现集团总部“瘦身”,郁亮赴保利总部考察,对保利总部人员不到200人非常惊讶。随后万科推出了精简总部人员的“180计划”,将万科总部原本近300人精简到180人。
精兵简政
2009年和2010年间,万科实施千亿后的改革计划,其中的一项便是精兵简政。随后万科推出了精简总部人员的“180计划”,将万科总部原本近300人精简到180人。
“降本增效”无疑是检验企业综合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万科“国际化”要求下需要提升的能力之一,这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当2010年万科突破千亿提前完成任务的时候,郁亮着重思考的问题是,随着销售规模的增长,伴随的是管理平台如何革新与换代问题。现在郁亮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在国际化标尺下如何搭建3000亿规模的管理平台。
万科要国际化很早就被王石提出。2005年,郁亮和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解冻一起探讨了很多次。他们明确了一件事:万科千亿之时势必面临组织结构的高度复杂性,要进行的业务流程重组,增长会出现瓶颈。引进国际化的成功的职业经理人是解决办法之一。
2006年9月,解冻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一年,离开中国之前的最后一个电话是王石打来的,王石在给解冻的电话中表达了一个意思,这次出国培训是万科公司整体战略的一部分。最起码要能够和国际化人才平等地对上话。
一年之后,命名为“007行动”的大规模的人才引进开始了。这次行动直接瞄准的是“社会精英”群体,而非从前的行业精英。他们要满足几个具体的标准:国际化,在海外受过良好的职业训练和教育,拥有国际视野,管理过更大规模的公司。有32名跨行业的管理人才被吸引而来。其中包括:曾经在宝洁负责品类管理的陈东锋、曾任百安居中国区副总裁的袁伯银、曾任仲量联行亚太区董事和资产管理总监的许国鸿等。
在迎新会上,郁亮讲了引进社会精英之于万科的意义,万科需要这些社会精英来驾驭日益复杂的、规模更大的公司管理的需要,以减少一些摸索的代价。
袁伯银被万科称之为“外部引进人才在万科落地的成功典范”;出身宝洁的陈东锋为万科建立了一套流程管理,将宝洁擅长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模式引用进来;而曾经在仲量联行管理过1亿平方米物业的许国鸿,到万科掌管2000万平方米物业,被郁亮认为“能够帮助公司减少摸索中的代价”。这些为"千亿级"储备的人才,3年后,都离开了万科;3年后,万科迈入了千亿销售额门槛。
对于最近几年的高管流失,郁亮指出:“为了更好地吸纳和保有优秀人才,我们的激励机制值得思考一下。”
2011年底,万科审议通过针对851名中高层员工的股权激励计划,行权的条件规定:三个行权期全面摊薄的年净资产收益率依次不低于14%、14.5%和15%,之后3年净利润增长率相比基准年依次不低于20%、45%和75%,实现难度很大。
郁亮觉得到目前为止他对组织结构的变革还在摸索中。但有一点他很清楚,在世界优秀企业的DNA中,有一条一定是组织结构问题,企业能否适时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能够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这一点正是万科目前努力的方向。
对于管理平台的问题,郁亮承认在2010年达到千亿之前,已经开始考虑一段时间了。“如果规模再这么增长下去,比如到2000亿元的时候,现在的管理平台肯定是驾驭不了这样的一个企业的。”可以确定的是,万科为2000亿、3000亿规模管理平台的搭建已经在进行中。
更多的尝试
1月9日,万科集团商用地产管理部在北京举低调成立,郁亮亲临现场祝贺。该管理部由万科执行副总裁毛大庆分管,总部设在北京。原北京万科商业发展部总经理钱嘉担任总经理,钱嘉也属于国际化人才,在2000年加入万科之前在麻省理工房地产研究中心任职。
对于此事,万科2010年5月成立的物业事业部是一个不错的观察视角。虽然是由原物业部更名而来,但这个职能部门在集团内部提升为一项可以独立运营的事业。
万科在全国60个城市拥有超过20家物业公司、在管面积近6000万平方米。自从物业事业部成立后,各物业公司直接向物业事业部汇报。地产和物业各自回归自己的专业线,双方通过合同化、市场化的契约方式来运转。作为与物业事业部平级的、同为集团下设垂直管理部门,商用地产管理部的成立充满了想象空间。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一位高管分析认为,一个公司体系下存在两个考核激励机制不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万科在商业地产方面要解决资金和人才的问题,则需要一套区别于住宅业务、针对商业团队的考核激励机制。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从未来业务分拆、管理架构的建立,或是激励机制的设计,一个单独的公司、甚至一个上市公司就显得非常重要。
根据去年中集集团成功完成B转H案例,一切顺利的话万科正式H股挂牌应该在4月完成。加上去年收购的且已更名为万科置业的南联地产,万科将在香港有两个上市公司。B转H成功后,H股是香港上市的万科股票;万科置业是万科持有的境外子公司,目前以香港业务为主,且受香港联交所相关规定限制,资产注入和融资均在两年内受到限制。上述高管认为,如果万科置业将承载商业部分的资产,万科的商业地产至少还有两年的时间来摸索出具体思路。
万科整合商业地产确是无奈之举。2009年以来,地方政府更青睐供应的是综合用地。比如去年最后三个月,万科获的10多个地块全部带有商业开发要求。“做一个10万平米的城市综合体所需资金,都可以开一个地方分公司了,这无疑将影响到万科的主营业务。”郁亮更多是担心资金周转将因此变慢。
万科购物中心面积统计
商业地产在万科一直处于“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地位。2007年,为了将住宅用地中的配套商业彻底撇开,万科甚至将所有的商业地产面积外包给凯德商用。在王石逐渐隐退之后,郁亮剔除了务虚的业绩考核指标,如区域建设等,而只看财务报表的前三页指标,诸如资本回报率、利润率、存货周转率等。在2008年之后,存货周转率更是被提到最重要的位置。考虑到这一要求和年度奖金挂钩,分公司显然不愿为多年以后才有可能看到收益的项目做过多的投入,基本都选择像住宅一样快速去化,能卖就卖。
公开数据上,很难准确知晓万科现在拥有的非住宅项目规模,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万科已在国内60个城市获取了约600万平方米商用面积,其中包括18个购物中心,约150万平方米。 随着商业面积的快速增加,原本还有些争执的万科管理层转变为态度趋于一致:“我们必须有效管理起来,但定位是做好住宅的配套。”郁亮说。
这么大体量的商业,做得好可能是新“蓝海”,做得不好就成“雷区”,考虑到还不确定是否已经具备了运作商业地产的能力和思维转变,所以郁亮一再强调:“到今天为止我们对商业地产发展仍然持续谨慎态度。”
2010年上半年,郁亮授予了深圳、上海、北京三家分公司“改革特区”的权力,一线公司可以成立商业筹备小组,先行先试,以便总结商业地产的运营经验。随后很多分公司均推出了野心勃勃的商业地产计划。
到目前,万科已经开启了社区级商业+区域级商业+城市级商业的全方位商业体系的构建。比如主打城市级中高端购物中心的“万科广场”、办公楼“万科大厦”及社区商业“万科红”系列。其中,万科广场是一站式购物中心,规模在10万平方米以上。万科大厦办公楼系列定位于区域
赢嘉中心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还在装修阶段的赢嘉中心如果未来运营情况良好,是最合适注入万科置业的资产,又能抵御通货膨胀,又能通过该资产在香港融资。地标办公中心,万科红系列则以生活配套和餐饮为主。而万科的18个购物中心,继深圳、上海、武汉、东莞等地陆续亮相之后,大部分会集中在2014年开业。
万科的写字楼部分,目前还没有看到有更新的操作思路。以周转率和现金流为重要考量指标的万科,无法容忍商业地产对资金过多的占压,故写字楼此前基本以散售为主。作为万科为数罕见的纯写字楼项目,毛大庆最近一次的说法是:赢嘉中心在持有一段时间后,凭借北京万科的运营及品牌效应,将会溢价出售赚取投资收益。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还在装修阶段的赢嘉中心如果未来运营情况良好,是最合适注入万科置业的资产,能抵御通货膨胀,又能通过该资产在香港融资。万科置业本就是一家商业地产公司,管理这一个带租约的经营物业。
而对于商业地产,谭华杰还有这样一番论述:内地资本市场因各种原因无法实现持有型物业套现,在香港,将持有型物业变现的金融工具却比比皆是。以REITS为例,不动产持有人以租金为代价,把不动产打包发行信托基金产品,从基金投资者中募集资金。另外还有ABS(资产抵押债券),MBS(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均为持有型不动产套现的优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