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湖市2012年褐飞虱大发生成因与对策

2013-09-11潘秋波李建群陈云良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吡蚜虫量秀水

潘秋波,李建群,杨 强,陈云良,张 耀

(1.浙江省平湖市植保土肥技术推广站,浙江平湖 314200;2.平湖市广陈镇农技水利中心,浙江平湖 314200;3.平湖市曹桥街道农技水利中心,浙江平湖 314200)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是平湖市单季晚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水稻上发生日益频繁,对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影响。2012年,褐飞虱6(4)代、7(5)代连续大发生,加大了防控压力。现将平湖市2012年褐飞虱大发生成因与防治对策分析如下。

1 发生特点

褐飞虱是远距离迁飞性害虫[1],极易暴发成灾,在平湖市以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2012年褐飞虱在平湖市发生面积为4.67万hm2。

1.1 成虫迁入期早

2012年成虫迁入期特别早,田间成虫6月29日始见,初见期早于2006-2011年。

1.2 为害峰次多

根据对不同类型未治田块虫量消长分析表明,褐飞虱出现多个成虫高峰。第1个成虫高峰出现在9月10日,百丛平均虫量为36.25头 (长翅型成虫占62.07%);第2个成虫高峰出现在9月27日,百丛平均虫量为100头 (长翅型成虫占98.44%);第3个成虫高峰出现在10月23日,百丛平均虫量为37.5头 (长翅型成虫占86.67%,系外迁虫源)。

1.3 为害时期长

从6月29日褐飞虱成虫田间初见,至10月15日褐飞虱防治基本结束,为害期长达108 d。

1.4 为害程度重

根据9月24日对田间不同类型田块的调查,平均百丛虫量为4 075头。钟埭、广陈、独山港等镇 (街道)甬优系列杂交稻田块,最高的百丛高达31 250头,部分水稻出现不同程度窜顶。

2 发生成因

2.1 短翅型成虫始见期早

2012年短翅型成虫7月19日始见,始见期早于2007-2011年,晚于2006年 (图1)。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表明田间食料、天气等均适宜褐飞虱为害与繁殖,往往是其大发生的征兆。

图1 2006-2012年褐飞虱成虫的始见期

根据田间调查结果 (图2),4(2)代6月29日、7月4日、7月9日、7月13日、7月19日等连续5次,均查到褐飞虱成虫,其中短翅型成虫7月19日始见。

2.2 主栽品种均不具抗性

2012年平湖市共有水稻面积2.17万hm2,主要种植品种为秀水134、秀水114、秀水08、秀水12、秀水05、祥湖13、秀水03、嘉花1号等,分别占 68.3%,10.2%,9.4%,2.8%,2.0%,1.4%,1.0%和1.0%。这些品种对褐飞虱均不具抗性。其中褐飞虱为害最重的品种为甬优12、甬优8号、甬优538、秀水519等 (图3)。

图2 2012年4(2)代褐飞虱成虫的虫量

图3 不同水稻品种的褐飞虱虫量 (0.33 m2)

2.3 食料条件充足

平湖市播种期跨度较长,播种期从5月底至7月上中旬,因此食料条件较为充足。直播稻播种期为6月上至中旬,机插稻播种期为5月底,移栽时间为5月底至6月中旬,少量连作晚稻为7月上中旬播种。6(4)代和7(5)代褐飞虱为本地主害代,而此时正值水稻孕穗至乳熟期,特别是甬优系列杂交稻,植株较高,茎秆粗壮,食料条件十分有利。根据平湖市植保站10月10日对6月中旬播种的不同品种的7(5)代褐飞虱虫量调查表明,甬优538、甬优12以及常规特早熟品种秀水519虫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

2.4 气候条件适宜

2012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平均最高气温为28.4℃,最低气温为22.4℃,多出现午后阵雨天气,雨日达18 d,为典型的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后期褐飞虱暴发 (图4)。

图4 2012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天气情况

2.5 同一品种生育期早受害较重

褐飞虱主害代在水稻抽穗期后成灾[2]。同一品种,扬花期早的往往受害较重。根据市植保站对甬优12与特早熟品种秀水519的调查 (图5),不同播种期的虫量差异较大。播种期早的,褐飞虱成虫、若虫均明显高于播种期迟的。

图5 甬优12和秀水519不同播种期的褐飞虱虫量

2.6 主要药剂防效下降

目前平湖市防治褐飞虱的主要药剂为吡蚜酮及其复配制剂。吡蚜酮自2007年用于防治褐飞虱以来,至今已连续使用多年。根据平湖市植保站近几年田间药效试验监测,吡蚜酮对褐飞虱的防效在明显下降。2007年,667 m2用25%吡蚜酮悬浮剂24 g,药后 3,7,13 d,防效分别为 89.60%,84.40%,91.20%;2009年同样用量后防效分别为53.70%,62.33%,82.40%。吡蚜酮复配制剂对褐飞虱的防效也在明显下降。2009年,667 m2用30%吡蚜·异丙威30 g,药后3,7,13 d防效分别为 81.10%,78.80%,75.80%;2012年667 m2用50%吡蚜·异丙威30 g,药后3,7,13 d防效分别为60.50%,71.90%,79.30%。

2.7 施药质量不佳

根据调查,农户使用的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多属于60年代定型的工农-16型,结构型式和技术性能都很落后。而且在防治中,农户往往片面注重用药量,而忽视用水量,用水量往往不足,致使药液无法喷洒到植株中下部,难以保证施药质量。特别是在植株较高大的杂交稻中,灌浆期用水量必须提高,否则防效往往较差。据市植保站9月20日对某植保专业合作社杂交稻治后5 d褐飞虱虫量调查(667 m2用药为25%吡蚜酮30 g),由于用水量不足 (每667 m2用水量仅45 kg),药液无法到达植株下部,百丛虫量仍高达11 043.8头。

3 防治对策

3.1 加强褐飞虱的监测与预警

褐飞虱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是一种r-对策害虫。迁入初始虫量及迁入迟早与后期主害代虫量显著相关,通常其1个月即可完成1个世代,经过1~2个世代的以短翅型为主的数量积累过程,成灾往往在穗期[2]。因此,应加强对褐飞虱虫量的监测与预警。在防治中应贯彻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压低下一代的防治基数。

3.2 做好褐飞虱对主要药剂抗药性的监测

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褐飞虱已对其产生了较重的抗药性。近年来,吡蚜酮作为南方稻区防治褐飞虱的首选药剂,业已使用了多年,防治效果在下降。据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对嘉兴地区采集虫源的测点结果,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倍数为30.12[3],已达中抗水平。因此,应加强对褐飞虱抗药性的监测,做好替代药剂的筛选、试验工作,合理选择防治药剂。

3.3 强化综合防治措施

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环节,进行科学肥水管理,避免偏施氮肥,创造不利于褐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农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及微毒、低毒等对环境友好型农药。褐飞虱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是易受天敌控制的害虫。严禁采用广谱性杀虫剂,选用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农药品种,以达到以害养益、引益入田的目的,这样可使天敌达到一定数量,有效地控制目标害虫。

[1]王华弟.粮食作物病虫测报与防治[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5:9-14.

[2]李绍石,刘劲波.稻飞虱[G]//胡伯海,姜瑞中.农作物病虫长期运动规律与预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7-12.

[3]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水稻主要害虫抗药性监测结果通报 [EB/OL]http://www.zjppq.gov.cn/html/main/yxgl View/908774.html.

猜你喜欢

吡蚜虫量秀水
常规救灾晚稻品种秀水6545播期试验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不同年度优质晚稻品种比较试验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马丽设计作品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不能叫你的名字
恶性竞争导致吡蚜酮价格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