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黟县蚕桑生产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对策

2013-09-11余晓红

中国蚕业 2013年2期
关键词:黟县蚕农蚕种

余晓红

(黟县农业委员会,安徽黟县 245500)

黟县是安徽省优质蚕种、优质蚕茧的主产县和蚕丝加工的重要基地县。在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下,茧丝绸产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技术、人才储备丰富,蚕种、蚕茧生产居全省前列,缫丝、捻线以及蚕丝被的加工能力、产品的质量省内先进,生丝出口约占全省的30%,茧丝加工创造了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利税的50%[1-3],全县蚕茧总产量、盒种产茧量、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和人均产茧量均居全省前列,主产区蚕茧收入占农民家庭现金收入的60%以上[4-6]。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用工成本的上升,蚕桑生产比较效益急剧下降,出现了桑园面积缩减、蚕茧产量下降的迹象。根据《黟县2012年农业生产统计年报》全县现有桑园1 333 hm2,约为高峰期的 1/2,养蚕农户约8 000户,全年产茧1 165 t,比2011年下降30%。针对蚕桑生产面临的困难,改变发展思路,探究可行措施,对有效扭转蚕茧生产下滑趋势,巩固产业根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蚕桑生产面临新的困境

1.1 用工成本增加 蚕桑优势大减

蚕桑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项目,比养殖业多了桑园栽培、管理用工,比种植业多了养蚕用工,与其他农业项目相比,单位面积用工量和单位产值用工量均较高。在从业门路少、农村劳动力富余的年代,作为劳动力密集型的蚕桑生产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岗位等方面曾为蚕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做出过突出贡献。如2005年黟县蚕桑生产劳动日净收入20.45元,为当时城乡普通雇工日工资的1.36倍,那时靠蚕桑致富是蚕区农民的理想选择。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外出或就近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2009年以来,蚕茧价格虽有上升,但赶不上雇工费用增加的速度,蚕桑生产劳动日净收入只相当于当地雇工工资的70%左右(表1)。用工成本增加,雇工养蚕等于亏本,养蚕大户只能缩小规模,而且现在农村从事蚕桑生产的人员基本都在55岁以上,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

表1 黟县近年蚕茧生产效益情况

1.2 比较效益降低 改种现象普遍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蚕桑生产无论是土地净收入,还是劳动日净收入方面都不具备优势。黟县2005年每公顷桑园纯收入15 585元,为水稻的2.4倍,茶叶的2.6倍,到2011年每公顷桑园纯收入26 040元,仅略高于水稻,低于茶叶和水果;而蚕茧生产的用工量却是水稻的5倍,茶叶、水果的3倍;蚕桑生产劳动日净收入只有43.40元,为当年农民雇工工资的72.3%、水稻生产的39.9%、茶叶生产的30.1%、水果生产的31.3%(表2),其他蚕区也基本相似。比较效益下降,挖桑改种、桑园抛荒在所难免。

表2 黟县2011年农业生产效益情况

1.3 扶持资金缺乏 蚕桑基础不牢

多年来,在几乎所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项目上,唯有蚕桑生产没有稳定的省级以上扶持资金。政府对蚕桑生产投入不足,桑园基础与养蚕设施落后的状况难以改变,蚕种生产难以为继、技术推广后劲不足,技术服务与更新跟不上形势发展,新技术开发、引进、试验、示范工作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蚕桑生产效率、效益的提高。效益低则生产降,根据黟县国土资源局2009年土地利用状况普查面积,黟县桑园面积约1 113 hm2,比2005年的1 867 hm2,减少了754 hm2,减幅超过了40%。近几年由于蚕茧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务工渠道增多,桑园缩减现象更有增加的趋势。据我们调查,安徽省主产茧县2012年春蚕饲养量与最高年份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2 发展蚕桑生产的思路

发挥蚕桑生产比较稳定的优势,加大投入和政策配套,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推进蚕桑生产的省力、省工、特色、高效化、多元化进程,提高蚕茧质量和效益,有效扭转蚕茧生产下滑的趋势,巩固产业根基。同时,积极引入国内知名企业并广泛开展合作,增强龙头带动力,提升产业水平,促进高效发展。

3 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的主要措施

3.1 省力化,降低成本

支持蚕桑标准园建设、鼓励建设蚕室等标准化生产设施,支持蚕桑技术推广机构改善技术装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优选推广优质、抗病、稳产蚕品种,重点普及小蚕共育、全年大蚕条桑省力化饲养、机械化采收、方格蔟营茧、科学收烘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桑、蚕病虫害防控体系,加快桑蚕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推广,提高蚕茧的单产和质量。对蚕农合作社或规模养蚕户新增省力化设施、设备给予价格补贴。推进标准化生产,节约生产用工、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蚕茧生产效率和效益。

3.2 优质化,提高品质

蚕茧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续丝绸加工品质量提高的潜力,也是产业整体效益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良种推广、良法饲养与蚕茧收烘均与蚕茧质量息息相关,而影响黟县蚕茧质量提高的最重要原因还是蚕茧质量与生产者效益的脱离。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2.1 实施良种补贴 鼓励蚕农饲养优质蚕种 蚕种是养蚕安全和蚕茧质量的基础,蚕种市场监管难度大,非法蚕种流入多、品种混杂既给蚕桑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也不利于蚕茧质量的提高。对合法途径销售本地蚕农饲养的优良蚕种实施良种补贴,以鼓励蚕农饲养满足缫丝工艺需要的优良蚕品种,提高蚕茧质量,带动良种繁育,保证用种安全。

3.2.2 强化质量效益 激励蚕农生产优质蚕茧 近年来蚕茧收烘体制弊端凸显,一是优茧得不到优价,质、价分离形成恶性循环;二是收烘设施落后,蚕茧质量受到较大影响;三是突击收茧、随意定价和向农民打白条等现象严重。蚕农的基本利益难有保障,直接影响到蚕农扩桑养蚕和提高蚕茧质量的积极性。应当在鼓励收烘单位采用先进设备,实行标准化收烘的同时,积极探索蚕茧收烘体制的改革,鼓励农民卖干茧。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蚕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蚕农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励生产优质蚕茧,增加农民收入。

3.2.3 改变种场管理模式 打造优质蚕种品牌 蚕种是蚕桑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也是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加强蚕种质量监督,是确保蚕种质量的可靠保证。建议将基础条件优越的黟县蚕种场通过改制,增强活力,建成全省蚕桑良种繁育中心,加大扶持,提高良种繁育生产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实现蚕种生产条件、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支持引进、繁育高抗、质优、特色新品种,同时加大蚕种质量监督经费的投入,确保用种需求和质量安全,打造优质蚕种品牌。

3.3 多元化,增加产出

推广桑园套种、套养,扩大果桑种植规模,开发蚕桑体验游、蚕桑宴。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首先从桑叶、枝条、桑椹、蚕沙、蚕蛹、蚕丝下脚料等大宗资源开发利用入手,扩大适销的桑叶茶、桑枝食用菌、蚕丝被生产,开发桑枝木板、营养功能食品、家居美化装饰品等,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格局,拓宽蚕桑资源应用领域,形成规模,产生效益,使整个茧丝绸行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保护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3.4 产业化,增强带动

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是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但黟县茧丝绸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与知名品牌,经济效益低,辐射面窄,带动作用不明显。建议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鼓励国内知名企业与黟县企业的兼并重组,发展后续加工与综合利用,开发特色名牌产品,发展蚕桑文化产业,延伸、扩展产业链条增强竞争力、提高带动力。

[1]李世玉,孙怀珍,陈斌.浅谈我省低产桑园成因及改造途径[J].安徽蚕业,1993,18(2):28 -30.

[2]王胜美,王佛桑,许正侯,等.皖南山区桑园大面积丰产试验示范[Z].安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1991,20(4):45.

[3]黟县农牧渔业局蚕桑站.黟县桑园大面积丰产试验示范技术总结[J].安徽蚕业,1992,17(3):43 -45.

[4]王佛桑.我省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有利条件[J].安徽蚕业,1995,20(2):13 -14.

[5]王佛桑.建立科技服务体系 稳定蚕桑生产[J].中国蚕业,2003,24(3):77 -78.

[6]王佛桑,刘朝良,王军,等.亩桑产茧150公斤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Z].安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2004,69(1):4-5.

猜你喜欢

黟县蚕农蚕种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躲雨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腊八豆腐”香飘黟县
浅谈黟县蚕桑产业再发展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黟县大棚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