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环境价值的提出与实现路径

2013-09-10李葳葳

海峡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评价理论评价方法实现路径

李葳葳

[摘要]近年来,生态环境价值的研究引起了广泛重视,人们开始讲生态环境价值、计算生态环境价值、利用生态环境价值,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们提高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价值 评价理论 评价方法 实现路径

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近年来,生态环境价值的研究引起了广泛重视,人们开始讲生态环境价值、算生态环境价值、用生态环境价值,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们提高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生态环境价值何在

生态环境价值,表示的是主客体间关系,即主体有某种需要,而客体能够满足这种需要,那么对主体来说,这个客体就有价值。在人类和生态环境这一对关系中,人类是主体,生态环境是客体,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以及享受所需要的物质性产品和舒适性服务。因此,对人类来说,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而且,由于人类的需要大体是按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顺序逐步发展的,所以,生态环境的价值也就会越来越大。

目前,对于环境价值或生态价值普遍认可的一种解释是Daily在1997年的专著《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中所提出的,环境价值(有学者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所属物种支撑和维持人类生存的条件和过程。国内学者关于生态环境价值的分类比较一致,将其分为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四种。国外学者关于生态环境价值的分类有多种:如二分型和五分型等。

生态环境价值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天然生成;二是人类创造。传统经济理论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不能进行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这是不对的,实际上,生态环境是有价值,只是它的价值很难计算。生态环境价值首先决定于它对人类的有用性,其价值大小则决定于它的稀缺性(体现为供求关系)和开发利用条件;不同的丰度、不同的品种、不同的质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间,都对环境价值的大小有所影响。如何评价生态价值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对生态价值的评估主要是使用生态环境经济评价技术,它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价,并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反映生态价值量的规模大小。

从1985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资源环境问题的只益突出以及对传统资源价值的反思,逐步开展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和价格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资源价值理论多达10多种,如双重价值论、有限资源价值论、价格决定价值论、使用价值决定论、劳动价值泛化论、天然资源无价值和已开采资源有价值论、三元价值论、服务价值论、主观价值论、均衡价值论、价值无用论和稀缺价格论等。关于生态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边际机会成本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影子项目法、享乐价值法和条件价值法等。

长期以来,人们受“环境无价,自然天成”观念影响,不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经济价值,对自然资源随心取用,毫无节制。因此,要节制人们的行为,就必须把自然资源纳入成本,要收费取用,限量取用。而这一切,都必须以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核算为依据。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使用制度,就必须采用有偿使用的经济手段。森林、矿产、土地、水和其它环境资源,都必须有偿使用,应交付资源使用税,应通过法律建立资源成本的概念和会计核算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在免费使用自然资源的条件下,人类浪费和破坏资源的种种恶习。

2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确立生态环境价值观

人类需要尊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生态环境价值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深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有生态环境价值观。我国生态环境价值观的确立有其外在和内在的依据。国际上,联合国《我们的共同未来》(1987年)、《21世纪议程》(1992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国际上开启确立生态环境价值观的突出标志。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下,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也逐步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相继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2000年)等文件。并在国家“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为我国生态环境价值观的确立奠定了制度基础。

国内生态环境的现实是我国生态环境价值观确立的内在依据。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但是,依靠高投入的产出,不仅导致了资源供需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也制约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再加上长期以来对GDP的盲目崇拜,导致很多地方官员不惜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度、高数量。在取得所谓高“GDW”的同时,却是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面对这种状况,我国要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确立生态环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 实现生态环境价值的路径

3.1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生态环境价值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并不单单要求我们重视保护自然环境、重视生态平衡,而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出发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涮发展以及保持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作为各方面发展的前提条件。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统一起来。坚持走生态效益、礼会效益、经济效益良性循环和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的创新之路,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一是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顾全大局的政治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二是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树立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三是通过宣传教育促使全民参与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低碳生活的生态实践,在实践中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

3.2要让生态环境价值化

让生态环境价值化,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确立生态环境也是有价值的这一基本认识,并在制度安排和战略举措上,全力保障这一认识的价值实现。要让生态环境价值化,一是要明确并保护生态环境的产权归属,必须确认每个中国公民都有享用纯净饮用水、新鲜空气和蓝色天空的天赋权力,且这一权力也赋予了子子孙孙。任何一个企业或者利益群体都不能损害公民的这一“天赋人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仅要发挥监督和裁判的功能,还要大力鼓励公民的维权行动。二是要让损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付出足够的代价。长期以来,我国都没有将生态环境损失所导致的成本,体现到企业的收益表里,表现在制造品的价格表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让生态环境价值化、货币化、资本化,对高污染行业、企业课以重税。对玩“猫提老鼠”游戏的偷排企业,一旦抓住则开出天价的罚单,使得其被抓的概率乘以高额罚款,要大大高出其偷排的收益,如此才有足够的威慑力。还应稳步推进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探索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等制度创新。

3.3要建立EDP(又称“绿色GDP”)体系

现行GDP只反映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不仅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把控制环境损失的费用视为收入。另外,因环境破坏而产生的生产成本增加,比如医疗费用的增加,都被看成是付费者收入的增加。在现行统计中,只有环境破坏导致目前生产的减少和直接生产成本增加时,才把它归入减少收入中,其它的环境破坏都无法在国民经济中反映出来。因此,联合国于1993年推出《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这是一份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SNA)相关联的卫星账户体系。将环境与自然资源综合在SNA的关键概念和账户中,并调整了现行GDP和国民收入,建立了以EDP估算为中心的环境经济货币核算体系,其基本思路是要核算经济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即在经济过程中对环境的利用价值并将此环境成本纳入SNA,从现行GDP总量中予以扣除,以得到充分反映环境的作用。真正体现经济成就的绿色GDP。

3.4加快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实现生态环境价值,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必要的政策来强制规范人们的生产、消费行为。目前,我国单项的自然资源法在指导思想上还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的立法目标,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对此必须进行修改和完善,把生态环境价值的内在要求写入相关法律法规中,并制订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在法律上切实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使用制度,就必须采用有偿使用的经济手段。森林、矿产、土地、水和其它环境资源,都必须有偿使用,应交付资源使用税,通过法律建立资源成本的概念和会计核算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在免费使用自然资源条件下,人类浪费和破坏资源的恶习。此外,资产性资源核算的前提是要有法律承认的产权,即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要为合法的法人所拥有。国家或政府对自然资源的管理,是要通过这些法人去实现的。因此,要建立和规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市场行为,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工作;同时,产权的认定和资产(自然资源)的核算,又是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的基本条件。

猜你喜欢

评价理论评价方法实现路径
He For She演讲中的态度资源分析
评价理论视角下《香水》中格雷诺耶的人物塑造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