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变迁的何东花园
2013-09-10撰文陆华胄编辑陈景扬
撰文|陆华胄 编辑|陈景扬
被认为没有历史的香港,如今正以绵力留存历史文化的记忆。在一次次破旧立新中,它曾经让步,在寸金尺土的压力下,它曾经妥协。近年来,香港政府及公众开始重视维护和保留历史建筑、强化文化内涵,并摸索寻找一条活化之路。
香港政府于2012年12月公布,放弃将何东花园列作法定古迹,令这幢拥有80多年历史的首幢华人山顶建筑难逃清拆命运,业主最快可于通知当局35日后清拆花园,重建成多幢豪宅。
位于山顶道75号的何东花园依山势而筑,原名晓觉园,占地约12万呎,建于1927年,由香港著名富商何东为表对平妻张莲觉的爱意而建成,亦是现时唯一保留与何东有关的建筑物。古迹咨询委员会曾于2009年建议列入历史建筑名单中的一级历史建筑。
追溯古迹保育历史,香港于1976年颁布了第一部《古物及古迹条例》,民间更早已成立文物协会,一群年轻人走上街头,呼喊着要为香港留住历史。条例颁布后,香港相继成立古物古迹办事处及古迹咨询委员会,开始对现存古建筑进行登记、研究、修缮及保护。
80年代后,香港参照西方经验,建立起法定古迹及一二三级建筑的评级体系。至今,全港共有101座建筑,被立为法定古迹,其涵盖范围,亦包括古迹、历史建筑物及考古或古生物地点或构筑物。
有着鲜明历史及文化价值的建筑,在宣布成为法定古迹后,都能被原址保留,惟一些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并没有纳入保护体系中。2006年保留旧中环天星码头事件,以及2007年保留皇后码头事件,令政府检讨文物保育政策。
尖沙咀火车站的旧钟楼孤独地屹立在码头,可是,如果古迹保育只是为了「怀旧」,那古迹保育的根本概念没有变,有「价值」的保留,没有「价值」的就放弃。所谓有「价值」,就是以「怀旧」作招徕,利用「怀旧」作生财工具。2003年成功活化的伯大尼模式能否留住城市的历史呢?路漫漫其修远兮,香港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