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体验旅游研究综述

2013-09-10李寿兰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产品

李寿兰 苗 圃 蔡 伟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1 国外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

1999年4月,随着美国人B·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H·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的出版,标志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1]

旅游体验(Tourist Experience)的概念是Erik Cohen在1979年提出,此后得到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研究。同年Cohen提出体验的意义是取决于每个人的世界观,每个人的“精神中心”,游客体验的感受与这些中心密切联系。Graefe和Vaske(1987)将旅游体验定义为包括各种情境与个性因素,甚至沟通能力也包括其中。Rayan(1997)在综合了众多学者的观点之后提出,旅游体验是一种休闲活动并且是多功能的,它包括娱乐、学习等。继旅游体验的内涵研究之后,学者们研究了旅游体验的类型,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某一方面的体验旅游如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等,因为对旅游者和旅游者的类型的关注可以更好地研究什么样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什么样的旅游者。Wickens(2002)以旅游者的动机和旅游体验作为访谈和观察的目的将旅游者分为5种类型。[2]同年Uriely等用现象学方法专门研究了无组织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多样性。而Alain Decrop结合旅游者预期计划、个人环境和旅游体验过程把旅游者划分为7种类型。

在研究了体验旅游的旅游者的分类之后,学者们开始研究更为深层次的旅游体验的内容。Prentice,Witt,Hamer(1998)从体验旅游的经验中得出5种理论,即体验的等级理论;体验的标准理论——畅爽;有目的的行为理论;多类型理论;局内人—局外人(insider-outsider)理论。派恩和吉尔莫(1991)两人共同描述了一个关于体验内容的模型框架,根据这个框架他们将旅游体验分为4种类型,即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和审美体验。众多的心理学者和动力学者开始研究具体的文化体验过程中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Kalervo Oberg(1960)是最早利用旅游者来研究他们在不同文化之间的适应过程。现代文化类旅游过于商品化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评论,特别是Urry(1990)的 批 评;AtisonBeeho,Richard C.Prentice(1995)提出了根据旅游者体验的旅游产品开发的ASEB栅格分析法。

Stephen L.J.Smith(1994)指出旅游体验是产品开发的根本,它包括生产、服务、酒店、自由与参与等5个要素。Jing Bill Xu(2009)进一步细分了Stephen L.J.Smith的5个要素,他认为旅游产品开发应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元素在旅游产品的五大元素理论中酒店和生产属于有形,其他则属于无形。当前文化旅游市场建设混乱,重复性建设严重,针对这一问题 G.Richards,J.Wilson(2006)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创造性旅游”的解决方案。他指出在现有的文化旅游产品中不仅要加入有形的创新元素,同时还要将创新思维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当中,从而为游客提供一种创新性体验,这种体验又有利于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互动。[3]Ercan Sirakaya,James Petrick,Hwan - Suk Choi(2004)三人通过实证研究,以游客满意度为变量研究游客情绪在旅游产品评价中的功用,并且指出旅游者在回答问卷时的态度能反应出游客对某地的服务质量的评价。

2 我国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较早的旅游体验,国内对旅游体验的研究则相对比较晚,20世纪末由谢彦君教授在(1999)首次提出“旅游体验”这一研究命题。他将旅游体验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是否感知愉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旅游者在观赏、交往、模仿等方式所体验到的放松、变化、经验和实在的心理快感。邹统钎(2004)在其出版的《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中提到了体验旅游的本质、类型,并提出提要需要塑造和强化的塑造原则,而且塑造和强化是为了追求类似摆脱生活困境的“原真性”的体验。他认为在体验的“4E”(娱乐entertainment、教育education、逃避escape与审美estheticism)的基础上添加旅游体验——移情(empathy)这一元素,就是旅游者幻想从实际到虚幻中得到短暂的逃离,获得心理上的解脱。

窦清(2003)通过研究将旅游体验分成9类:情感体验、文化体验、生存体验、民族风情体验、学习体验、生活体验、自然体验、梦想实现体验及娱乐体验。宋咏梅和孙根年(2006)两人通过对体验旅游的概念与特征把体验旅游分为5个等级类型的旅游体验,即消遣娱乐、逃逸放松、知识教育、审美猎奇和置身移情。伍海林通过了解旅游体验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将旅游体验分为情感、文化、生存、民族风情、学习、生活、自然、梦想实现以及娱乐等九大类型。李晓琴(2006)认为旅游体验应主要分为情感体验、知识体验、实践体验和转变经历。国内还有对体验旅游的本质、模式、真实性、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而国内旅游学术界研究在旅游体验问题上从规划和产品设计怎样更加匹配体验经济这一目的而展开。[4]庄志民(2005)围绕体验型产品的设计,分别从经历和感悟统一的向度中理解旅游体验的本质;从资源和市场的二极对应中把握旅游体验中的互动机制;从资源、市场和产品的二极对应、三位一体角度来理解体验性的产品。随着产品设计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也渐渐将旅游体验理论与旅游产品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并且主要突出在旅游体验以及旅游产品开发理论的实际运用上。胡燕雯等(2003)指出旅游业发展应该从开发体验旅游、产品创意、体验主题开始。刘德艳(2005)年通过分析上海市不同时期的旅游形象将上海市进行体验旅游形象定位以及提出品更新的策略。皮平凡(2005)通过分析体验经济旅游者的新特点后提出了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之后更有刘丽华(2007)在体验视角下针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具体的体验化设计思路,突出主题、营造氛围、体验项目的参与性、旅游产品设计等四个方面;许建(2010)通过分析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现状以及开发的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实施策略。李艳(2010)把旅游产品的开发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三阶段的旅游产品更加注重文化内涵、体验与参与。

3 体验旅游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总结前面国内外体验旅游的发展状况,笔者总结出体验旅游正在快速发展中,国内对“体验经济、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体验视角对专项文化旅游的体验化开发进行内涵探索和理论体系构建。[5]学者们对其研究也将越来越深入,文化性体验旅游也得到越来越深入发展,目前关于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已经开始涉足,如李艳就武当山道教文化研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但是将体验与文化产品结合深入到旅游中还不是很广泛。近年来,主要刊物中有关体验视角与文化及文化旅游产品结合的研究文章如表1、表2所示。

表1 2009年~2010年体验视角与文化及文化旅游产品结合的研究文章

表2 2011~2013年体验视角与文化及文化旅游产品结合的研究文章

近年来关于体验旅游与文化旅游及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文章数量增多,并且将体验旅游的研究逐渐地从纵向和横向发展。文化性的体验旅游不仅使游客得到了个性化服务,也让旅游者深深体验了旅游景点的文化真实性,借助深入精髓的文化产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提升。

通过国内外有关体验旅游的相关文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国外的体验旅游发展较为全面,从内涵、本质、分类、理论、游客的体验质量到游客的满意度等方面都有发展,而中国的体验旅游则较为狭窄,主要是从案例中体现体验旅游,这也与中国这方面发展较晚的缘故。二是国外对体验旅游有一定的理论理解并详细阐述,而国内则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演绎,缺乏相应的实践调查。三是国内体验旅游的发展逐渐转向了与文化的结合甚至是文化旅游产品也渗入体验的精神。总之,开展旅游体验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为旅游决策者提供方法和策略,因此国内的体验旅游任重道远,不仅要加强体验旅游理论的研究,同时还要在研究方法上加强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

[1]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M].夏业良,鲁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Eugenia Wickens.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A Tourist Typolog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3):834-851.

[3]G.Richards,J.Wilson,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A solution to the serial reproduction of culture[J].Tourism Management,2006(3):35 - 36.

[4]王帆,赵振斌.国内旅游体验研究进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1):21.

[5]田建.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沂蒙红色旅游文化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旅游者旅游产品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旅游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新产品
产品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