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变化
2013-09-10成纪
|文·成纪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周围的很多小玩意都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金贵物件
“让小姑再帮我买点核桃啊!”丈夫边把玩着手中的山核桃边念叨着。
提到这些核桃,是一件非常有渊源的事情。2005年夏天,我们夫妻回老家时,丈夫曾对亲戚家的一只山核桃表示出了兴趣,谁知小姑记在了心里。2006年,小姑来北京玩,给我们带了一袋山核桃,据说是出去玩时在山里收的,一兜子好几十颗才花了20块钱。当时丈夫非常高兴,自己窝在家里洗洗涮涮好几天,把那些山核桃用牙刷细细地全部刷了出来,然后又专门买了一本把玩核桃的工具书,对照着研究了好几天,最后自信满满地说,“小姑给的这山核桃是‘刺猬’,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种。”末了,他发出一声长叹,“真便宜啊,就是个头小了点,真希望能自己去山里挑点好的买回来。”
我对核桃的品相和品种没有任何研究,这核桃究竟是不是“刺猬”我也就不得而知了,但不管是不是,老公对这些核桃都宝贝得不得了,只有特别亲近的人要,他才会送一两个,而且都是他挑拣过后的。
然而,他剩下的几个“珍品”意外中却遭了殃,女儿会走路了之后,经常会爬上柜子去“研究”爸爸的收藏品,结果这些核桃一个个全在意外中摔掉了尖。“可惜了!可惜了!”丈夫只差捶胸顿足了,最后央求我让小姑再帮忙买点。谁知打电话一问,小姑的回答却让我们始料未及,“核桃在山里买不着了,只能在二道贩子手中买了,一个不怎样的小核桃就得上百。山核桃现在都成片地被投资商包了,一年几十万,核桃全部归人家,人家再转手卖。”我跟丈夫面面相觑,都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周围的很多小玩意都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金贵物件。同样是2005年,我们夫妻去敦煌旅游时曾有当地的朋友开车带我们去甘肃与新疆交界处的一个野山头捡玉原石。当时,我与丈夫看到满山遍野的玉石都惊呆了,然后开始疯狂地当搬运工。朋友很不屑地说:“这种石头不值钱,质地太软,只能经过处理后上地摊上卖,一个巴掌大的成品在敦煌夜市10块钱就能买到。你们要挑那些造型好的,别当玉,当石头摆着玩。”
我们这才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原来玉石还有这么多讲究。此行回来,很多北京的朋友都跟着惊叹,原来玉石也能随便捡,真是好事。今年,有朋友提出组团去敦煌捡玉石,我为此专门给敦煌的朋友打了电话,结果当然也是出乎意料,“现在不好捡了,那个小山头都已经是大车在挖了,那种石头现在也有人在大量收,有的在赌,有的用来加工以次充好,有的造型好的直接卖,不管咋样,现在只能买,还得花大价钱买。”
“这样啊!”丈夫叹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早知道当年无论多辛苦都应该把那块背回来。”他说的那块,是一个半人高的大玉石,因为裸露在戈壁滩上,一面被风化成了松树的图案,一面看起来像奔腾的骏马,当时我们都喜欢得不行。但因为太沉,而我们是坐火车去的,就丢弃在了公路边上。
连续两件事情对丈夫的打击很大,他一直就想不通,这才几年的时间啊,怎么会变成这样,是世界变化快,还是他看不明白呢?后来在闲聊中,一个在潘家园某古玩市场上班的朋友说,“现在这些东西涨得厉害,很多人都在炒,玛瑙、玉、字画、核桃,都在涨,大家都跟风,我这个月花了小一万也收了点,等着升值。不管以后能不能卖出去,只要涨了心里就舒服。”
原来这一切都是投资闹的,房价虚高,货币贬值,很多人都对自己银行里的存款少了信心,这必然会带动一次可大可小的投资潮。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家一个很遥远的故事,1979年,我们县有个三分地的院子要卖,售价为700元,当时我祖母有800元的私房钱,大家都劝祖母把这个院子买下来。但因为祖母身体一直不好,想将这800元留着养老防身,于是就放弃了。
要知道,那个年代800元可算是一笔巨款。据父亲讲,当时外祖父是一等工,工资是最高的,有71元,这71元,外祖父养活一家老小七八口子都没问题。我祖父是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上过学、打过仗,干过革命,他每个月的收入只有62.5元;而大学学历、医生职业的我父母,工资都仅为42.5元。如今听起来,这些数字少得可怜,但实际上,这样的收入在当时当地可是一个大富之家,很多家庭的总收入还赶不上我祖父一个人的工资多。
而当时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即使是拿着高工资也只能是围着温饱做文章,很多时候,你拿着钱也买不到东西。在取消粮票之前,白面一直是0.174元/斤,我父亲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到244斤白面;但一斤香蕉0.6元,一月工资只能买70来斤,一斤虾20多元,一个月工资都买不了两斤,这些东西不仅贵还很难买到。所以,很多家庭在解决完温饱之后最大的爱好就是攒钱,一分一厘地节省,为的是让自己的存款能逐渐多起来。父亲经常说,“富人是攒出来的。”
捡的玉原石
很多年过去了,家里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终于到了想吃螃蟹就吃螃蟹,想吃虾就吃虾的日子,大家早已将祖母的800元私房钱忘得一干二净。2001年,祖母去世时,父亲在她的箱子底发现了一个包着钱的小包袱,里面是祖母一辈子省吃俭用攒出来6,000多块钱,因为祖母眼睛看不见,所以那些钱按照大小规格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有零有整,厚厚的一沓。然而,此时我的工资都已达到3,000元一个月,祖母的6,000多元别说是再去买院子,甚至都买不了一个像样的电脑。父亲叹息,“钱越来越毛了,1986年,你祖父单位集资每家4,000元,给职工盖院子,当时没舍得钱,现在那些院子都变成了沿街商铺,可值钱了,租金一月都好几千。我现在真不知道还该不该攒钱。”
父亲叹息归叹息,却仍在乐此不疲地攒着钱,看着存折上数字的变化,父亲就觉得心里无比踏实。然而去年,父亲终于决定翻新老祖屋,理由是,“我观察这几年了,银行的利息好像涨不过人工和物价。” 因为他发现月工资的购买力越来越差了,“前年咱县上的小工50元一天,今年就100元一天了,这才两年,我的工资没变,这钱不是越攒越少吗?反正老宅子该修了,还是越早越合适”。于是,父亲就在家里大兴土木,花完了所有积蓄将老祖屋改建成了一栋三层小洋楼,我称呼它为“炮楼子”。
今年旧事重提,父亲得意地说,“看,我明智吧,幸亏去年修了,要今年修,又得多花10多万元,那样咱家的存款就不够了。今年你堂哥说人工和材料又涨了不少。”
末了,父亲叹息,“我和你妈现在没存款了,心里倒踏实了,月月等工资花也不错。你可不知道,看着存折里的钱一天天地毛,我都愁得睡不着觉,现在存钱真不合算,还是花到该花的地方合适。”
母亲也附和着说,“咱家是修房了,有的人家买股票买基金,还有的收藏字画,咱不懂那些嘛,以后还得愁。我们老一辈节俭惯了,不会大手大脚花钱,迟早还得有多余的钱,你得帮我们想想,买点啥保值的存着。”
是啊,买点啥保值的存着呢?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很难替父母解决,因为我自身也在局中,又怎能看清局势?到底是存钱还是投资,对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来说,风险总是与机遇并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