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居民体质健康调查与分析研究
2013-09-09辛宏徐长川
辛宏 徐长川
【摘 要】通过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分析发现沈阳市城市居民健康体质状况,分析发现沈阳市居民体质多项指标基本处在合格线水平上下,体质状况令人担忧。建议加强体质健康宣传和组织引导,科学提高该人群的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沈阳市;身体形态;身体组织;身体机能
本研究通过对沈阳市城市居民体质状况和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分析,皆在找出影响沈阳市城市居民体质的因素,并提出干预手段,为沈阳市群众体质工作和全面健身工作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沈阳市2010年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为抽样研究对象,研究对象覆盖沈阳市内五区。
1.2研究方法
将体质监测中的测试指标按照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三类进行分析,分析沈阳市城市居民体质状况,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身体形态
适宜的身体形态是身体健康最主要的外显形式,沈阳市城市居民在身高、体重、身体三围及部分身体皮褶厚度的测量各不相同。
成年后,人体身高会随着正常的生理衰老逐渐降低。沈阳市城市居民中,身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缓慢下降趋势,40-44岁男性平均身高低于35-39岁男性平均身高0.72cm,40-44岁女性平均身高低于35-39岁女性平均身高约0.07cm,女性下降趋势相对不明显,经检验,两年龄组见男女人群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其余身体形态指标中的体重、三围与身体皮褶厚度却随着年龄的增长缓慢上升,40-44岁男性比35-39岁男性平均体重、三围和身体皮褶厚度增长为1.09kg、1.34cm、2.22cm、1.3cm、0.52mm、-0.17mm、0.26mm;40-44岁女性比35-39岁女性平均体重、三围和身体皮褶厚度增长为1.96kg、1.84cm、1.93cm、1.83cm、0.83mm、1.01mm、1.62mm;女性在身高降低较少的情况下,体重、三围和皮褶厚度增长趋势大于男性人群,分析可能与性别、内分泌和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但腰围的增长却小于男性,或许与女性更注意身体形态有关。
沈阳市居民平均身高标准体重得分为3.98分,接近良好;胖瘦特征3.36为正常偏胖;BMI值为24.66,BMI指数为2.70,为体重稍重。随着年龄增长,在身高标准体重和胖瘦特征得分缓慢增长的基础上,40岁以上城市居民BMI指数增长较快,表明沈阳市城市居民体重增长比较明显。
2.2身体素质
沈阳市城市居民身体素质中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平衡能力和选择反应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且男性城市居民在柔韧(P〈0.05)和平衡(P〈0.05)两项素质中差异明显,40岁以上女性较40岁以下居民在平衡素质上差异比较显著(P〈0.05)。
进一步分析身体素质测试得分结果,沈阳市城市居民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得分分别为2.97和2.78,为“不合格”,但具有较大的可改善性;平衡能力和选择反应时得分分别为3.17和3.20,为“合格”,但需较大的锻炼以提高和保持;沈阳市城市居民身体素质令人担忧,男性尤其应该在力量素质方面、女性应该在柔韧方面加强锻炼和提高[3]。
2.3身体机能
虽然沈阳市城市居民各项心肺功能指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除了两个年龄段女性收缩压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外,其他几项指标下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进一步分析身体机能测试得分结果可知,沈阳市城市居民身体机能整体表现为基本合格,其中肺活量得分为2.96、台阶指数得分为3.13,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降趋势并不明显,但都需进一步锻炼和提高。
2.4体质综合状况
沈阳市城市居民体质综合评价得分为25.3,达到合格等级;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综合状况呈现下降趋势,但女性体质下降较男性慢。沈阳市城市居民急需提高对体质健康状况的认识程度,加强科学的体育锻炼。
3.结论
沈阳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其体质状况却表现一般,主要表现在为身体形态以正常偏胖为主,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基本合格,同时男性体质综合评价状况差于女性。建议首先应继续加强体质监测工作的普及和科学性,正确科学使用和反馈监测数据,使其真正对增进国民体质健康发挥指导作用。其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健康氛围,促使广大民众逐渐树立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真正成为防病、健心、强身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毅,贾卫国,秦双兰.本世纪初河北省青壮年体质发展变化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84-87.
[2]刘素静,曹永庆,赵志强.河北省城乡60-69岁男性老年人体质状况的比较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6):88-90.
[3]李健,陈琦文,黄昀.2000年广西玉林市国民体质分析报告[J].体育科技,2002,24(4):33-39.
[4]何海燕.河北省老年人体质现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43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