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2013-09-09黄安胜许佳贤
黄安胜 许佳贤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黄安胜 许佳贤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构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基于熵值法,运用统计数据,对全国各省域“新四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离散系数分析。研究表明:总体来说,“新四化”高度协调发展的省份还很少,而且均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从“新四化”协调同步发展的角度来看,包括东部地区在内的绝大多数省份在“新四化”同步发展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发展水平评价;熵值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然而,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新四化”)同步发展,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新四化”同步发展的现实状况如何?理清这些基本问题,是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熵值法,运用宏观统计资料,对全国各省域“新四化”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初步评价。
一、“新四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新四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指标体系中既具有总量指标又具有平均量指标原则,指标体系中既具有绝对量指标又具有相对量指标原则,指标的选取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原则,注重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目标层、功能层和指标层(具体如表1所示)。其中,第一层次目标层“新四化”综合发展指数,全面反映新“四化”综合发展水平;第二层次功能层包括工业化发展、信息化发展、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等四个指数,分别反映“新四化”四个组成部分的发展状况。第三层次指标层包含16个具体指标。
1.工业化发展指数
一般认为,工业化是指经济重心向工业领域转移的过程。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工业化是资源配置的主要领域从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1]霍里斯·钱纳里认为,工业化是指经济重心从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的过程。[2]但也有些学者较广义地理解工业化,认为工业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甚至包括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个词放在一起时,应该分别狭义地理解这些概念,否则四个概念将会产生混淆。因此,本文对四个概念均作狭义解释。
工业化一般指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及由此引起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在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上升的过程。因此,工业化发展指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C11第二产业产值(因不涉及纵向分析,因此直接使用《中国统计年鉴》上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产值)、C12人均第二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除以人口数)、C13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和C14第二产就业人口比重。
2.信息化发展指数
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3]。由于从相关统计资料中未获得信息化结果数据,本研究主要用信息化的基础支撑指标来评价信息化发展指数,包含以下具体指标:C21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就业人数、C22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C23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和C24互联网普及率。
3.城镇化发展指数
城镇化一般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该过程往往会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因此,城镇化发展指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C31城镇人口数(据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城镇人口=城市人口+镇人口)、C32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除以总人口)、C33建成区面积和C34土地城镇化率(建成区面积除以城区面积)。
4.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从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从结果上综合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等方面来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C41劳均第一产业产值(第一产业产值除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C42单位面积第一产业产值(第一产业产值除以耕地面积)、C43农业机械总动力和C44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行政村比重。
表1 “新四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
本研究运用常见的赋权方法熵值确定权重法对“新四化”各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进而进行评价和分析。熵值确定权重法通过判断各个因素的变化程度来决定权重,不易受到专家主观性的影响。因此,与德尔菲法和AHP法相比,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其主要缺点在于:一是缺乏各指标之间的横向比较;二是需要样本数据。[4]本研究并不关心各指标之间的横向比较问题且研究数据具有可得性,因此运用熵值确定权重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优点,而且也不受其两个缺点的制约。运用熵值确定权重法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步骤如下。[5]
1.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计算指标信息熵值ej和信息效用值dj
设ej为第j项评价指标的的信息熵值,用于度量信息(指标的数据)的效用价值,则有:
设dj为第j项评价指标的信息效用价值,则
dj越大表明,第j项评价指标在确定权重时越重要,即权重也越大。
3.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4.计算样本的评价值
设第i个地区第j项评价指标的评价值为fij,第i个地区评价值为fi,则
fi越大,表明第i个地区发展状况越好。
此外,为了方便进行直观的分析,本研究对发展指数均运用第1步方法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三、评价结果及分析
本文的原始数据,除了城镇人口数据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而得外,其他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
从表2中可以看出,工业化所占的权重最大,信息化次之,城镇化第三,农业现代化最小。
表2 各指标信息熵值、信息效用值和权重
续表2
1.“新四化”综合发展状况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各自发展概况
从表3可以看出,“新四化”综合发展指数由高到低排名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福建、上海、辽宁、北京、湖北、四川、湖南、黑龙江、天津、安徽、陕西、江西、山西、内蒙古、吉林、广西、重庆、新疆、云南、海南、甘肃、宁夏、贵州、青海和西藏。可见,总体而言,东部地区“新四化”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新四化”综合发展水平较低。分别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各发展指数进行分析发现,“新四化”各自发展状况的区域分布特征和“新四化”综合发展状况相似。
表3 “新四化”发展指数
2.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特征和协调同步性,本文对全国31个省份的工业化发展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城镇化发展指数、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进行聚类分析。首先用谱系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确定类别的个数k,运用SPSS13.0(默认选项)进行运算,结果表明分为3-5类较为合理。接着,运用SPSS13.0进行K-means聚类,通过比较方差分析表(表5),结果表明分为5类效果较好(具体输出结果见表4和表6)。从表5可以看出,对四个发展指数进行聚类的分析均通过F检验,聚类效果好(显著性水平达到1%)。
表4 聚类中心点
表5 方差分析
表6 聚类结果
由表6可知,可以将全国31个省份分成以下5类地区。结合表3、表4和表6,从“新四化”综合发展指数排序结果、聚类中心和聚类结果等方面,对各省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状况和协调同步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第1类地区,“新四化”中度协调发展地区。该类型地区包含天津、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重庆、四川、陕西、新疆等12个省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其中,1个省份处于东部地区,分别各有5个省份处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该类型地区的共同特征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对同步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协调性较好,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略高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一类型的区域,应该进一步加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相互融合,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第2类地区,“新四化”高度协调发展地区。该类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4个省,均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且均为沿海发达地区。该类地区的共同特征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处于高度发展水平(4个省份“新四化”综合发展指数均位列前4名,详见表3),且基本协调同步发展,但工业化发展水平高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因此,和其他类型区域相比,该类地区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这一类型的区域,应该进一步加强工业化带动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以促进“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第3类地区,“新四化”低度不协调发展地区。该类地区仅有海南省1个省份。该类地区,“新四化”综合发展水平低(全国排名第26位,详见表3),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高(全国排名第3位,详见表3)。可见,该类地区“新四化”不仅综合发展水平低,而且“新四化”发展很不均衡。这一类型地区应该在保持高农业现代化高水平的同时,积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
第4类地区,“新四化”次高度协调发展地区。该类型地区包含北京、河北、辽宁、上海、福建、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份,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强。其中,有5个省份在东部地区,3个在中部地区。该类型地区的共同特征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均仅次于第2类地区,是“新四化”次高度发达地区,而且“新四化”相对同步发展,尤其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也较高。这一类型的区域,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应该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
第5类地区,“新四化”低度不协调发展地区。该类地区包括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等6个省,均分布在西部地区,而且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地区。该类地区的共同特征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处于低度发展水平(从“新四化”综合发展指数来看,各省份均位列全国第24位之后,详见表3),“新四化”也不协调同步发展,而且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一类型的省份,是“新四化”同步发展状况最差的地区,应该同时全面加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迅速发展。
表7 各发展指数离散系数
3.离散系数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发展差异程度方面的状况,需对工业化发展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城镇化发展指数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各自离散系数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各发展指数离散系数进行分析可知,各省域之间信息化发展差异程度和工业发展差异程度非常接近,而且都比城镇化发展差异程度和农业现代发展差异程度更大。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从确定权重的角度来看,“新四化”四个方面依重要性程度高低依次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东部发达地区“新四化”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新四化”综合发展水平较低;总体来说,“新四化”高度协调发展的省份还很少,而且均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从“新四化”协调同步的角度来看,包括东部地区在内的绝大多数省份在“新四化”同步发展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各省份信息化发展差异程度和工业发展差异程度比城镇化发展差异程度和农业现代发展差异程度更大。
注释:
[1][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扩展》,戴睿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2][美]霍里斯·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4页。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4]陈玉娟等:《熵值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王靖等:《综合评价中确定权重微量的几种方法比较》,《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责任编辑:黄艳林]
F303.3
A
1002-3321(2013)06-0028-06
2013-05-15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2012B234)
黄安胜,男,福建三明人,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许佳贤,男,福建泉州人,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