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透翅蛾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3-09-09包春泉李明良余雪棋钟兴华徐君良
包春泉,李明良,张 敏,余雪棋,钟兴华,徐君良
(浙江省桐庐县林业局,浙江 桐庐 3l1500)
大叶樟(Cinnamomum platyphyllum),又名阔叶樟,是樟科(Laureceae)樟属常绿阔叶乔木树种。枝叶青翠茂盛,树冠浓密,树姿秀丽,四季常青,且具芳香,已被我国南方城镇绿化及乡村四旁绿化广泛应用[1~4]。自然分布于中亚热带四川、湖南、贵州、湖北、江西等地区,其生物学特性与香樟相似。与本地香樟相比,具有生长期长,生长量大、耐寒性较强等优点[5],但是,于2010年8月,在桐庐县城南街道青山姚炳芳苗圃,发现大叶樟受到了一种钻蛀性害虫严重危害,经济损失惨重。经鉴定是鳞翅目(Lepidoptera)透翅蛾科(Sesiidae)准透翅蛾亚科(Paranthreninae)Paranthrenella属。该属我国仅台湾Paranthrenella formosicola一种,大陆是首次发现,是樟树的新害虫[6~9],目前无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报道。自2010年8月以来,笔者采用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提出综合防治意见,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野外观察地概况
桐庐县城南街道青山姚炳芳苗圃,大叶樟苗6年生,面积0.16 hm2,平均胸径6 cm,种植间距0.8 m×0.8 m,平均枝下高4.5 m,本地樟苗6年生,面积0.62 hm2,平均胸径5 cm,种植间距0.8 m×0.8 m,平均枝下高3.8 m,管理粗放。
1.2 为害程度调查
于2010年12月初,在3块大叶樟和1块本地樟苗圃地内采用行抽样法进行为害程度调查。抽取行全部调查,每块田前、中、后分别抽取3行,调查为害株率和死亡率。
1.3 生物学特性研究
采取室内饲养与野外观察相结合的办法。采用北京鑫兴海达自控仪表有限公司生产WS-2020A4温湿度仪,观察记录成虫羽化期每天的日平均温度、湿度等天气情况。室内饲养采用直径为2 cm玻璃试管,不定期采回幼虫,试管内放入1块被为害过的大叶樟愈伤的木质部,每2周更换1次,每试管进行编号,塞上脱脂棉,定期观察、记录幼虫取食、蜕皮、结茧的情况。5月进入羽化期后,每天6:00-18:00隔1 h观察1次,记录羽化的时间,计算蛹期。
野外观察,定期剖干,观察幼虫取食、为害特性、咬羽化孔、茧排列等情况;定期观察成虫羽化、活动、交尾、产卵等行为。同时选取虫口较高的苗木,打上红色标记,羽化期在每天5:00记录每株树的羽化数,并收集羽化的蛹壳,进行室内鉴定性别。
1.4 药剂防治试验
选取150株有虫为害的大叶樟进行编号,随机分成5个组,每个组30株,每个组作一处理。在翌年5月起定期观察羽化虫数,对每株树羽化虫数进行记载、统计。以不处理作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为害情况
表1 樟树透翅蛾大叶樟为害程度调查Table 1 Investigation on damaged C. platyphyllum by Paranthrenella sp.
2.1.1 为害程度 经观察,该虫在苗圃内只为害大叶樟,本地樟不为害,试验地本地樟苗地中混有3株大叶樟同样受到为害。2010年12月大叶樟樟树透翅蛾为害率和死亡率调查情况见表 1,结果表明,大叶樟株为害率达70.1%,死亡率达13.8%。单株虫口多的达20头。
2.1.2 为害症状 该虫以幼虫串食主干韧皮部和边材木质部,植株受害部位皮层隆起、开裂,成坏死疤,组织遭到破坏而下陷,影响营养输导,使树势衰弱,叶片枯黄脱落,如环食树干一周,则全株枯死(为害状见图1-1)。而在本地古樟树上,除树皮裂缝中排出虫粪,其它症状不明显,为害范围很小。
2.2 形态特征
2.2.1 成虫 蛾体长12 ~15 mm,翅展19 ~ 24 mm。额圆凸褐色,头顶有紫褐色向前的毛束,其间杂有少许黄毛;头周毛后缘黄色,复眼棕褐色,内侧和基部密生银白色鳞片;触角有端毛束,鞭节干背褐色,干腹为黄、暗褐色相间,但近端部的1/4部分暗褐色,末端稍弯曲。喙黄色。下唇须黄色,中节端部及端节杂有黑色,上举至触角基部,末端尖。领片紫黑色、二侧黄色。胸部背面具3条黄色纵带,中间这条与后胸小盾片两侧黄带成倒“Y”形,后胸后缘也是黄色横带,后胸后缘两侧为黄色长毛丛;后胸盾片、肩斑及背面 3条黄带线间 2条“八”纵纹紫褐色,胸鳞片都向后覆盖。前翅端斑大小正常,脉被黑鳞,脉间被有黄鳞暗褐色;近前翅基部有1个黄斑;透明区显见;R4、R5脉共柄,柄长约与叉脉部的长度相等,伸入外透区,伸入外透区部分被黑鳞;中室后端纹黑色,具向后透区覆盖的黄色鳞片,末端伸至后透区外端之前方;端斑、前翅外缘脉间带黄色,缘毛黄褐色(杂有黄毛)。后翅透明,M3与Cu1共柄,除中室端横脉光裸外,各脉均被黑鳞,外缘至臀角均具黑边,后缘具黄边、缘毛黄色。各足除腿节背面淡紫褐色外,余均为黄色;后足胫节在端距基部上方外侧有1个大而显眼的黑斑。腹部腹面黄色;雌蛾有6节,雄蛾有7节,每腹节背面后缘为黄带,黄色鳞毛向后覆盖,其中第4腹节的黄带最宽,雄蛾有的第6节、第7节黄色带不完整。雌蛾臀束发达,除二侧有黑纹外,余为黄色,展开时具二列竖立的粗壮黄毛,呈“V”形。雄蛾的臀束长而黑,展开时具三列,两侧较平展如锹形,锹形两边黄色,中间列如毛笔形,尖黄色(图1-2、1-3)。
樟树透翅蛾与樟科檫树上的檫兴透翅蛾(Synanthedon sassafras)[10]非常相似,但后者额白色;腹背第一节无黄带;端斑脉间无黄色鳞片;前翅外缘无黄色鳞毛;后翅前缘黑色;雄蛾臀束只有背面中部有二条细条黄色纵纹。
2.2.2 卵 椭圆形略扁,中央微凹,黑褐色,外饰灰白色网状花纹,长约0.4 mm,宽约0.3 mm。
2.2.3 幼虫(图1-4) 共5龄,一龄幼虫为初孵幼虫,体乳白色,半透明,长1 mm,头壳宽约0.5 mm,头浅黄褐色,单眼区红褐色,体被原生长刚毛,二龄幼虫体乳白色,长约6 mm,头壳宽约1 mm,前胸背板未现浅褐色倒“八”字形纹,腹足和臀足趾钩不明显;三龄幼虫体乳白色,长约10 mm,头壳宽约2 mm,前胸背板略现浅褐色倒“八”字形纹,腹足趾钩呈单序二横带;四龄幼虫体乳白色,长14 ~ 22 mm,头壳宽约3 mm前胸背板现浅褐色倒“八”字形纹;五龄幼虫长约17 ~ 29 mm,头壳宽4 ~ 5 mm,头红褐色,前胸背板略骨化,淡褐色,具一倒“八”字形褐色纹(图1-7);腹部乳白,背面微红,有时受蛀屑或虫粪液影响成污白色或紫黑色,老熟时食物排空腹背部成淡黄色;胸足发达,浅黄褐色。腹足4对,臀足1对;腹足趾钩单序二横带,排趾钩12 ~ 18个(图1-8);臀足仅具1列趾钩,其数目一段为9 ~ 11个(图1-9)。臀板淡黄色骨化,其上布满褐色斑点,臀周缘有褐色刚毛9 ~ 14根,臀板中部2根(图1-10)。
图1 樟树透翅蛾各部形态Figure 1 Morphology of Paranthrenella sp.
2.2.4 茧 椭圆形,长18 ~22 mm,宽5 ~ 6 mm,白色或外粘有黑褐色粪屑,茧壁厚实,表面连缀木屑和粪便,顶端织有圆盖(图1-5)。
2.2.5 蛹 长约15 ~ 21mm,宽约4 ~ 5 mm,纺锤形,预蛹浅黄色,近羽化时黄褐色。蛹体微向腹部弯曲。腹部背面第2节2横列隐约可见的微刺;第3至第6节有2排短刺,前排大,后排小;雄蛹第7节有2排刺,雌蛹1排刺;第8、第9节各具1排刺。腹末周围有10个短而坚硬的臀棘,每个刺尖附近下边有一根短刚毛(图1-6)。
2.3 生物学特性
2.3.1 生活史 1年发生2代,以3 ~ 5龄幼虫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活动、取食,4月上、中旬开始化蛹,5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5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6月上旬为末期。第一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初开始孵化,6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7月中旬开始化蛹,7月底至8月上旬为化蛹盛期。7月下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8月中旬为羽化盛期,9月上、中旬为末期,第二代幼虫于8月中旬开始孵化,8月下旬为孵化盛期,8月底至9月上旬为末期。成虫最迟见于是10月上旬。幼虫孵化后,为害到11月上旬陆续越冬,虫龄小的越冬较迟(表2)。
表2 樟树透翅蛾生活史Table 2 Life cycle of Paranthrenella sp.
图2 樟树透翅蛾成虫羽化时间Figure 2 Emergence time of adult
2.3.2 生活习性
2.3.2.1 成虫 成虫白天羽化,以8:00-10:00羽化最盛。8:00-10:00羽化量占羽化总数的65.7%(图2),阴天、雨天则很少羽化。成虫羽化初期,雄虫数量较多,羽化后期则相反,雌雄比为1:0.8左右(图3、图4)。
成虫羽化前借蛹体反复的蠕动,使体节上的刺与蛹室壁摩擦而移动到羽化孔处,将蛹壳1/3 ~ 2/3带出孔外,其中蛹壳1/2左右带出孔外占67%,1/3占21%,2/3占 12%。蛹壳大多与树干垂直,有的孔小的略向上成75°。羽化时,首先胸部背面中央开裂露出头部,然后前足抓住蛹壳抽出腹部而爬出,停息在蛹壳近旁的树干上,静止10 ~ 15 min逐渐亮翅展平,再停息半小时左右方开始爬行振翅起飞。头半小时呈跳跃式飞翔,容易捕捉,半小时后即能远飞。
图3 樟树透翅蛾越冬代成虫羽化与时间的关系Figure 3 Relation of emergence of overwintered adults with time
图4 樟树透翅蛾越冬代成虫羽化时间与温度、湿度的关系Figure 4 Relation of emergence time of Paranthrenella sp. with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成虫多在林缘,林中空地或林木稀疏地花草丛中飞翔,但在阳光直照的花丛中活动很少。每天上午 14:00-16:00活动最盛,飞翔力很强且极为迅速,常瞬间掠过,颇似胡蜂。成虫在阴雨天、夜间或早晚温度较低时,静伏在叶片或枝干上不动。无趋光性。成虫羽化当天即可在空中进行交尾,交尾后停于树枝、杂草丛中或林中空地。交尾呈“一”字式。交尾时间一般3 h左右。产卵前,雌蛾常围绕着树基飞舞,寻找产卵处。卵多产于树皮裂缝、伤口、旧虫疤的边缘等处。卵多散产,产1粒后继续爬行或振翅起飞,另找产卵部位。卵几粒产在一起的较为少见。卵分布在树干基高80 cm范围内。成虫寿命较短,雌蛾寿命一般5 ~ 6 d、雄蛾2 ~ 3 d。
2.3.2.2 卵孵化前,卵的颜色由黑变褐色,白天孵化。卵期10 d左右。
2.3.2.3 幼虫初孵的幼虫主要从伤口、粗皮裂缝以及旧虫疤边缘的缝隙等软组织处侵入,少部分有明显的侵入孔,侵入后吐丝粘连组织或以虫粪堵住缝口,将身体隐于其中,然后开始取食浅层韧皮部,以后逐渐进入边材木质部蛀食。幼虫侵入即可见有粪便和咬剩的碎屑排出,取食的周边韧皮部和木质部表层会软化,树皮逐渐肿涨、开裂。幼虫主要为害形成层和木质部表层,一般成纵向、向上取食,每头幼虫的潜食区长10 ~ 15 cm,宽1.0 ~ 2.5 cm,平均食净韧皮部30 cm2左右。在本地樟古树上,取食范围很小,树龄大、树皮厚的取食面积越小。幼虫每次脱皮后,前胸背板、额区全是乳白色,过半小时后前胸背板倒“八”字褐色纹、额区褐色速变明显。11月上旬幼虫陆续开始越冬,越冬前,先在加害处末端组织中蛀食一稍深的椭圆形虫道,然后织扁椭圆形薄茧,弯曲于其中越冬。越冬幼虫体稍有缩短,略变白。由于第二代幼虫孵化的时间不整齐,所以越冬时虫龄也不完全一致。虫龄小的停止取食迟、越冬后恢复取食也较早。
2.3.2.4 蛹老熟幼虫先将粪便排泄一空,虫体由污白色变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并略收缩变粗,再在头前方向外倾斜咬出直径5 ~ 6 mm的近圆筒形羽化孔,孔壁由于幼虫吐丝和碎屑连缀比较光滑,灰白色,蛀孔时不咬透,仅剩粗皮(外面观察难发现),然后在此孔下吐丝连缀木屑及粪便结一厚茧化蛹。茧多数在木质部为害末端凹槽内,少数贴在皮层下。呈纵、横、斜三个方向,其中越冬蛹纵向排列占82%、横向排列占10%、斜向8%。纵向、斜向排列蛹体头部绝大多数向上。越冬代蛹期22 ~ 30 d。
2.4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据观察,樟树透翅蛾是本地种,而不是苗木引进时带入种,在桐庐全县各地生长衰弱的古樟树都有不同程度的为害。
2.4.1 与寄主的关系 在同一地点,同样的密度、同样的经营措施,6年生的大叶樟为害严重,而本地樟未发现为害。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其与寄主的长期适应性有很大关系。
2.4.2 与寄主大小关系 在苗圃中,胸径大的为害重,胸径小的为害轻。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大的大叶樟,经多年为害的积累;另一方面大的树树皮开裂,有利于透翅蛾产卵。
2.4.3 与生长势的关系 生长势好,为害轻;差的为害重。在苗圃中密度过大,造成寄主生长势减弱,加剧了树皮粗糙程度。生长势好,树皮相对较光滑,抵抗力也较强。
表3 樟树透翅蛾发生与大叶樟胸围的关系Table 3 Relation of occurrence with DBH of C. platyphyllum
2.5 天敌
据调查,樟树透翅蛾天敌有两类。
2.5.1 菌类 白僵菌寄生幼虫,感菌率6%左右。
2.5.2 绒茧蜂(Apnteles sp.) 寄生在樟树透翅蛾幼虫体内,结茧20 d左右羽化,多头寄生,多的可达20多头。8月第一代幼虫寄生率达18%。
2.6 防治方法
2.6.1 加强检疫 对于引进或输出的苗木要严格检疫,发现虫害,及时进行除害处理,以防止人为传播。
2.6.2 加强管理 加强密度管理,过密的应进行移植,适当稀植,以保护其生长,增强树势;及时防治其它干部病虫害,减少伤口。同时应及时清理枯死木、濒死植株,重虫害植株,以减少虫源。也可用孔较大的窗纱,捆住为害重的树干基部,防止该虫羽化,而让寄生蜂飞出。
2.6.3 化学防治
2.6.3.1 诱杀 利用红糖加陈醋加敌百虫诱杀成虫。
2.6.3.2 药剂喷杀成虫 在成虫羽化期,用绿色威雷微胶囊乳剂1 000倍喷林缘、林中空地或林木稀疏地花草。
2.6.3.3 苗木基干涂白 用生石灰、硫磺粉、食盐、胶水、水(10:1:1:1:30)混合均匀制成白涂剂,自主干基部围绕树干涂刷至80 cm高处,破坏透翅蛾产卵环境。
2.6.3.4 药剂涂干 卵孵化期,幼虫侵入树干前,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用80%敌敌畏加柴油(1:5)混合液进行涂干。在生产上,防治中,见新鲜的虫粪排出、老虫疤树皮隆起处,可削去粗皮,再进行涂干,效果更好。
2.6.3.5 药剂注射 选用内吸性的药剂,如20%吡虫啉乳剂、48%乐斯本乳油3倍液,用量按株每1 cm胸径1 mL计,打孔注药。各处理的防治效果见表4。
2.6.4 保护天敌 在蛹期,老熟幼虫期,应尽可能保护天敌,不宜用药。
表4 4种防治方法效果Table 4 Comparison on four control methods
3 小结和讨论
(1)樟树透翅蛾在桐庐1 a 发生2代,以3 ~ 5 龄幼虫在树干被害木质部中越冬,3月上、中旬开始活动,成虫分别发生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9月下旬;离地80 cm以内的主干发生为害。
(2)樟树透翅蛾是蛀干害虫,采取控制苗木密度,清理虫害木、重虫株;喷杀成虫、苗木基干涂白、敌敌畏加柴油混合液涂干、内吸性的药剂注射等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该虫的发生。
(3)樟树透翅蛾是不是新种,有待专家进一步鉴定。在本地樟上的为害情况,对中、幼本地樟,是否为害;其天敌昆虫种类和寄生情况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致谢:感谢华南农业大学王敏教授鉴定Paranthrenellasp. 和指导;感谢国家森防总站孙淑萍联系荷兰茧蜂分类学家C.van Achterberg博士鉴定幼虫寄生蜂,绒茧蜂属(Apntelessp.)。
[1] 郑万钧. 中国树木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735-750.
[2] 彭方仁,黄宝龙. 四川大叶樟一年生播种苗年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13(4):1-7.
[3] 彭方仁. 大叶樟苗木的高生长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J]. 林业科学研究,1992,28(3):261-266.
[4] 王应君. 黄樟的生物学特性及大苗培植技术[J]. 贵州林业科技,2003,31(3):52-53.
[5] 彭方仁. 有序聚类法在大叶樟苗高生长时期划分中的应用[J]. 林业科学研究,1989,2(5):501-504.
[6] 李友龚. 中国樟树害虫[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7] 沈光普,冷清波,彭志勇,等. 樟树枝、干害虫种类记述[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6,8(4):67-80.
[8] 吴时英. 城市森林病虫害图鉴[J].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 吴时英. 海浦东地区香樟主要虫害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10] 徐振国,刘小利,金涛. 新种—檫兴透翅蛾[J]. 西北农业学报,1997,6(4):1-3.
[11] 刘惠英,周庆久,吴殿一,等. 板栗兴透翅蛾的初步研究[J]. 林业科学,1989,2(4):38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