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2013-09-08罗文广曾文波叶洪涛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院校

罗文广,胡 波,曾文波,叶洪涛

(广西科技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地方院校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本科层次教育的主要力量,且应用型本科人才成已为地方院校主要的人才培养层次[1-5]。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建设要体现“应用”,其核心环节是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教学。因此,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从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出发,结合地方高校特色,更深入地、全面地分析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将有效地促进该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主要与人才培养层次、学生就业行业、专业建设和地方经济服务等4个方面相关。为了更好地分析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将其与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必要的比较。

1.1 人才培养层次的要求

一般认为应用型本科人才与研究型本科人才是本科教育平行发展的2个层次,而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高低不同的2个层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技术密集型企业,它们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而这类人才与传统的研究型人才以及技能操作型人才有所不同,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地方本科院校担负起了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角度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构建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和制定教学内容时,必须要考虑服务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企业深度参与,制定出合适、科学的培养方案,更易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保证了方案的更好实施,学生的应用能力就会增强。

1.2 学生就业行业的要求

学生就业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必须要考虑学生就业行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特别是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大量合并后,专业口径较宽,同一专业学生就业行业比较广。为了避免校企合作中同一类型企业过多而使学生能力培养趋于同一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把就业行业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作为重要的方面加以考虑。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有的学生以供配电技术为核心能力,就职于供电局、电力设计院等单位;有的学生以电力设备维护维修为核心能力,就业于大型企业;还有的作为智能化楼宇中的电气工程师进入建筑设计、施工单位等。显然,不同的企业对于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合理的考虑学生就业行业的影响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考虑的问题。

1.3 专业建设的要求

专业建设是依据社会分工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建设内容涉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建设、专业课程开发、专业教材建设、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制定等[6]。从上述专业建设内涵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应仅仅是满足企业的需求,还应具有前瞻性、发展性。在国家经济、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前瞻性的技术可能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暂时未能得到推广,但是从专业发展趋势看这些技术和专业能力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考虑专业建设的内涵要求。如,自动化专业中的模糊控制技术作为一种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行业系统地、大规模地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该控制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得到大量应用。我校早在上世纪80年代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中应用到模糊控制技术,之后将其作为自动化专业的选修课开设,这些学生毕业后,模糊控制技术获得较广泛应用,培养的学生能及时地适应这种技术应用的要求。

1.4 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

作为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必然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特别是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也急剧扩大,若地方院校不能顺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自身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制约,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问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更有效地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且能够大大促进地方院校的发展。如我校地处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市,该市是我国汽车工业基地,汽车工业是支柱产业。为了适应该产业的需要,在我们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汽车电子技术、车载总线技术等课程,同时积极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汽车产业培养了急需的电气电子类人才。

2 地方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教育教学模式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7]。在所述的要素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对象自然就是本科生,其它要素主要涉及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等4个方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简单的引入企业参与学生培养,一般认为,它是高校与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并在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际工作过程相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围绕上述的“四要素”展开。

2.1 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说,地方本科院校是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等同于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目标,“社会适应论”是片面的。因此,在确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时,考虑企业、行业需求的同时,还应考虑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为了使人获得进步,即:学生的心智得到较充分发展、素质得到较全面提高,较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确定培养目标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学校可以最大限度地考虑企业、行业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还是“以我为主”,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中,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其实存在更大的阻力和困难,学校中一些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不了解企业、行业真正需求,过于主观,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太泛和趋同化。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有制度保障,即形成“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的保障制度。以我校为例,在多年前就与柳州市政府、大中型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广西工学院董事会”,制定相关的章程,这样有效地保证了企业参与相关工作。其次,学校的领导、教师还需要从观念上形成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的理念。学校管理部门应为一线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提供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平台,教学单位领导、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技术发展现状,真正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人才需求。

2.2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为了达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设置课程体系和确定具体教学内容时我们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作用,同时适宜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有助于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通过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加大选修课比例。大部分地方院校由于建校历史短,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特别是实践教学资源还不足,在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后,可以根据企业、行业具体情况细化课程要求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解决地方院校存在的办学条件问题。为此,在学校设定的必修内容外,增加一些选修性内容,由企业师资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开展这些选修性内容的教学。应该说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企业擅长的,学生根据自身的专长、特点、爱好进行选修,更加有利于其实践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这种做法既弥补了地方院校开设选修性实践课较少的缺陷,又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亮点。

(2)通过校企合作,加强短学时课程建设。长期以来,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性主干课程代表着大量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的投入,同时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学习,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理应有更多的收获。但实际上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一些主观因素影响,这种长学时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没有完全获得多元化的能力训练。考虑到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考虑在企业开展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以及降低办学成本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短学时课程的建设是必要的。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后,我们与企业一同对学生专业素质、能力要求进行了解和分解,针对需要设置相应的、企业可实施的短学时课程,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可通过多个短学时课程的学习累积而成。当然在设置短学时课程时特别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尤其是能力培养的衔接。显然,引入企业的资源和企业的深度参与是地方院校加强短学时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基础。

(3)增加第二课堂课程的比例,将其放到与第一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都在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开设课外专业课堂等工作。但很多尚缺乏针对性、系统性,且第二课堂的学生参与面还不够大。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后,我们结合企业培养人才的机制(如培养新入职助理工程师),为学生提供准工程师培养的第二课堂教学环节,这样即与企业入职培训相衔接,也较大限度地保证第二课堂的正常化、系统化。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通过引入优质的人才培养资源,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2.3 评价体系

与传统的本科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相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更应突出企业的作用和参与,构建出学校、学生、企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具有指向性作用。科学、适宜的评价体系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并使教育教学沿着设定的目标迈进。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构建中,特别要注重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如何使企业重视并规范地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制定好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在企业实施的教学活动,可以采用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办法制定评价标准,这样更能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企业技术人员会更得心应手,同时在高校相关教师的辅助下,能够保证这些评价标准和方法不会偏离高等教育的要求。其次,教学及评价的具体实施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特有属性。一般来说,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规范性,其企业文化强调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做事的程序性,这与高校要求的评价规范性是一致的;另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自身的需要,很多企业也在逐步建立自己的人员培养培训机制,甚至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对学员的评价及培训效果也有其自身的标准。为此,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应能与企业已有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相适应,这有利于在企业实施的教学活动的评价工作。

2.4 教学方式方法

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企业的深度参与,教学方式方法与传统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境,以及企业技术人员所形成的“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的理念,决定了在企业的教学活动更注重操作性、实践性,学生能够获得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同时传授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实践教学)与传统的学校教学方式方法有所不同。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后,我们允许企业技术人员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对教学的独特理解,建立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

3 实践成果:形成“校市共建、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特色

我校是省属的地方院校,自1985年从广西南宁市迁到广西柳州办学后,逐渐形成“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办学特色。1994年4月,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共柳州市委、柳州市人民政府积极倡导下,由广西工学院、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等14家大型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广西工学院董事会”,市委书记或市长任董事长。目前董事单位企业已发展到41家。学校建立起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机制。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借助校董事会这一平台,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并发展形成“校市共建、校市相融、校企合作”新特色。我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院校的已然不同,在市政府主导和参与下,校市相融相生、校企亲密合作,其内涵十分丰富。

图1是我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框架,它也阐释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共建大学建设工作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长亲任委员会主任,在市政府的财政预算中每年支持学校办学经费1000万元。2005年学校与柳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共同举办三本院校(广西工学院麓山学院)。在共建二级学院方面,市政府规划并已实施建设柳州市汽车城,在汽车城中无偿提供2000亩土地作为学校新校区,并计划与企业联合投入3亿元资金建设广西科技大学汽车学院,形成企业区域中融入学校、校企紧密合作的良好局面;市政府投入1.25亿元资金共建广西工学院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校企共建科研平台的工作中,学校联合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重型”、“广西零部件和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学校参与企业为主的“广西工程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汽车车身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工作。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方面,学校与企业联合组建了2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9个校外专业实验室和119个校外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等,使企业参与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此外,学校和企业在就业合作、科技联合攻关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

图1 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框架

一般来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由二级教学单位(院系)作为主体来具体执行,它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起基础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我们用多元化的思维,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多样化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多维度评价标准和方法、多角色师生关系、研究性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框架,这其中,学校、学生、企业都是主体中的一员,都参与到实践教学中,这样可真正构筑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4 地方院校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有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多个教学环节,甚至会使这种培养模式难以实施,因此要充分考虑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除政策法规、学校管理层面、运行机制等常规问题外,有以下几点还要引起注意。

(1)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在一些地区和某些行业中,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如何有效地与中小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是一个现实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行业组织应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帮助,提高中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另外,在学校方面,重要的工作是深入了解中小企业可利用的资源,选准合作的企业。

(2)对企业参与合作培养模式的回报。企业具有经济属性,企业的设备、技术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企业的资源,校企合作模式占用了这些资源,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学校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是应该的[8]。但学校教学经费有限,校企双方要能达成一个较合理的共识。另外,学校应给予企业优先选用毕业生的政策。企业需要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对学生有所了解,同时学生也能减少从学校到企业工作的过渡期,降低再培训的成本。再者,政府、学校应该有对应的措施提高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的社会声誉,这是对企业的最大回报。

(3)“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要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仅具有相关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较强的学科学术思想、较高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因此,高校和企业都应该注重这样师资的培养。有多种可采用的方式,如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的平台,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使之理论和实践结合等[9]。

(4)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具有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还应具有相当的学术能力,这是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10]。学术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后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地参照高职高专的模式,不能只重技能,不重学术。另外,技术密集型企业对学生学术能力也有相当要求,要求的人才具有新产品的研发能力、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忽视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当然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11]。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模式[12]。

(References)

[1]顾永安,何东亮.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115-116.

[2]周德俭,李创第,秦福利.试析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157-159.

[3]景新幸,郭庆,魏银霞.深化改革 构建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33-34.

[4]周德俭,李创第,刘昭明.地方院校面向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65-167.

[5]周德俭.深化特色上水平 服务地方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增刊):47-49.

[6]曾冬梅,陈江波.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竞争与协作关系[J].教育与现代化,2007(3):66-70.

[7]史根东.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J].教育科学研究,2000(1):17-20.

[8]方桐清.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2009(10):81-82.

[9]殷惠光,宋思运,朱炯,等.地方高校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和保障措施[J].江苏高教,2011(4):57-58.

[10]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

[11]杨立芳,罗玲玲,姜明国.校企合作市场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75-178.

[12]卢森锴,刘迪,韦吉爵.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11):26-28.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