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013-08-15李国锋张世英
李国锋,张世英,李 彬
(长沙学院教务处,湖南长沙 410003)
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李国锋,张世英,李 彬
(长沙学院教务处,湖南长沙 410003)
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相关性,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即以课程教学为基础,竞赛项目为载体,技术训练为手段的“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针对该模式制定相应的教学培训计划,构建运行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质量反馈机制。采用该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学科竞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教高[2007]1号文件中针对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问题强调,应当“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近年来,各类学科竞赛蓬勃发展,通过学科竞赛,强化了教与学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热情和潜能。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1]。关于学科竞赛的运行机制管理方法及其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风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性研究[2-7],已成为近年来高教研究的热点内容,并已取得不少成果。然而,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仍以泛泛而论、重复性议论者居多,而系统性、建设性、创新性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目前各类学科竞赛名目繁多,水平参差不齐,探索建立一种比较普遍适用的培养模式,对于开展学科竞赛和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中仅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角度,较系统地探讨了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其运行与评价机制。
1 学科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性
学科竞赛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探索的动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1994年制定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明确指出,竞赛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8]。即是说,学科竞赛的基础是课程教学,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学科竞赛同时也是一种载体或途径,通过这个载体或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创造性是创新的关键,亦是创新型人才的本质特征[9]。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成长为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评价,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创造出新的物质产品和思想文化成果,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的人[10],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上述分析,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性。
1.1 学科竞赛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科竞赛的题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础部分,二是发挥部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学科竞赛的过程,即是一个要求学生深入系统地理解相关知识,灵活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典型的实践过程。而学科竞赛中的发挥部分,则往往需要另辟蹊径,因此要求参赛选手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在广大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
1.2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3部分,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11]。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通过学科竞赛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二是通过学科竞赛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技能,即在学科竞赛与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技能,并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生成创新技能。学科竞赛因其高度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要求学生必须在夯实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因此针对“创新”的训练无疑是竞赛训练的中心工作。学科竞赛经常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图样设计、样品制作和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创造性工作,最终把优秀的参赛作品呈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套连续而严密的创新能力训练方案。由此构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1.3 学科竞赛是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载体
学科竞赛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然而如何切实做到这一点,还需要相应的培养方案为支撑。因此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科竞赛为基点的课程教学与管理体系至关重要。面向学科竞赛,必然要求相应的系列改革,如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校园创新文化等,因此学科竞赛作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其意义是无可置疑的。
2 “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借助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完全可行,也是很有必要的。
2.1 模式构建的原则
(1)目标性。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每个环节都须以此为原则,围绕培养创新能力展开。
(2)系统性。一个好的培养模式,必然是一个完备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从系统的高度出发,统筹兼顾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因素与环节,如基本知识与理论、基本技能及其训练方法的系统性以及与之配套的各项保障措施的系统性。
(3)规范性。培养模式的规范性不仅在于该模式本身各教学环节的运行规范,更在于建立起一种基本的范式,使各不同学科专业能据此在其具体的实践中灵活变通。
(4)实践性。好的培养模式必然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有目标,有内容,有组织,有措施,有监控,能真正付诸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能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5)可评价性。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而且能接受考核与评价。即模式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应有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或规范,以便于对该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确保模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2 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模式构建原则和学校实际,长沙学院构建了基于学科竞赛的“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即以课程教学为基础,竞赛项目为载体,技术训练为手段的“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以课程教学为基础。学科竞赛不管侧重的是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还是对创新能力的鼓励,其建基之处始终都在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主要来自课堂教学。因此,要想通过学科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要支点,进一步发挥课程教学的基础性作用。
(2)以竞赛项目为载体。学科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并创造性发挥的实践过程。鉴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而一般的课堂教学于此缺乏针对性,需要引入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价值的学科竞赛来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竞赛项目为载体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通过梳理竞赛项目的门类与特色,结合学校实际,逐步建成一个较完善的学科竞赛项目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培训体系,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以技术训练为手段。创造性的提高是知识、技能和策略几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12]。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竞赛项目为环境、竞赛内容为问题对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其中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核心。因此,在学科竞赛中,加强技术训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课程教学、竞赛项目和技术训练三者从不同侧面和阶段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持,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环环相扣,从而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立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3 “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
3.1 制定教学培训计划
一个好的培养模式更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来贯彻实施。因此将“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融入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就是首要的工作。各学科专业须改革现行的教学计划,一方面对与竞赛相关的课程体系及其结构进行科学设计,包括课程门类、课时数、开课顺序及考核方式等,一方面应当对各种非课堂教学活动(如校园科技活动、学术论坛、技能培训、日常竞赛训练等)进行整合,使之融于教学计划之内;同时对各教学模块进行调整,以竞赛项目为依托,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和不同竞赛项目的需求。其次要组建一支合理的集训团队,不同年级的学生相互渗透,形成梯队,并根据竞赛时间,合理安排集训,确保团队内每个成员训练得当。
3.2 建立保障机制
完善的保障机制是保证培养模式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可以从5个方面进行完善。
(1)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相关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从制度上保证各项工作开展有序规范。
(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学科竞赛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保障,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赖于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指导教师队伍。
(3)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实验室和创新训练基地建设,为学科竞赛教学提供一个设施完善、开放有序的硬件环境;同时还应注意对教材、技能训练指导书、教学软件等的建设。
(4)创建和优化竞赛环境。通过加强学风建设,积极举办有关学科竞赛的讲座、论坛等,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在全校逐渐形成一种创新文化。
(5)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稳定经费来源。根据学校条件,设立专项资金,并制定管理办法,将每年参赛经费的数额或比例列入年度预算。
3.3 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学科竞赛是一项艰苦且有风险的工作,不但需要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承担竞赛失利的风险。建立以责、权、利相结合为原则,全面考评为基础的奖优罚劣制度将更有利于鼓励广大师生积极投身这项工作。其就学生而言,适当奖励成绩突出的学生,除物质奖励外,还可考虑减免学分、推荐免试入读研究生、优先推荐就业等;其在教师,则可以将竞赛成绩与教师的奖金、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如此,既充分肯定师生的劳动成果,也为学科竞赛工作良性发展提供保障,从而推动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但这样推进的同时要注意避免唯成绩论,这毕竟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教学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4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及反馈
“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涉及理论教学、培训实践和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环节多、周期长,过程复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加以各学科专业的竞赛特点各异,使得该模式下的教学质量难于掌控。因此,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对各教学和培训环节进行监控。首先各教学管理部门必须明确分工,加强协作,确保教学管理与监督工作严谨有序。其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教学管理工作有本可依,督促各部门按照教学计划、质量标准、技术规范等文件执行并实施监督;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每个环节的实际教学质量与及其质量达标情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以确保各类教学和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5 结束语
以课程教学为基础,竞赛项目为载体,技术训练为手段的“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长沙学院的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最近几年,学院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特别是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获3金4银2铜,乙组团体第三名,并且有多项竞赛获奖作品通过学生开办公司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References)
[1]梁化奎.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9):106-109.
[2]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大学数学,2009,25(5):8-10.
[3]张宇萌,雷文武.大学生学科竞赛水平提升模式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5):119-122.
[4]刘长宏,戚向阳,薛猛,等.“四层次、三维度”学科竞赛体制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09-111.
[5]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9-121.
[6]林木辉,张杰,包正委.开展学科竞赛改进教与学方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98-101.
[7]唐立国.论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9):166-167.
[8]李大潜.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梁拴荣,贾宏燕.创新型人才概念内涵新探[J].生产力研究,2011(10):23-26.
[10]郭睿,杜侦.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2000(9):10-12.
[11]创新能力[EB/OL].[2012-08-07].http://baike.baidu.com/view/301641.htm.
[12]周治瑜,王瑞斌,胡丽华,等.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J].现代农业科学,2008,12(5):100-101.
Study on innovative 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of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subject competition
Li Guofeng,Zhang Shiying,Li B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Deptartment 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3,China)
Subject competition is correlative with the innovative ability for the undergraduates.The innovative 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for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subject competition is the“Trinity”mode with the found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the carrier of competition items and the means of technical training.To establish the innovative 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for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subject competition,following some of principles is very necessary.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plan must be made accordingly,and the operation security system,the incentive system,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and quality feedback system for this mode should be establised.Obvious effect has been obtained by using this mode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s’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subject competition;innovative ability;practical ability;cultivation mode
G424.28
A
1002-4956(2013)03-0024-03
2012-09-11
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69);2011年长沙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一般项目(2)
李国锋(1962—),男,湖南祁东,工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材料加工研究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E-mail:lgf1008@ccs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