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的社区防治
2013-09-07杨友强
杨友强
(天津市宁河县七里海镇南涧卫生院,天津 宁河 301509)
高血压病指以体循环收缩压和 (或)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 (95%)和继发性高血压 (5%),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高血压病普遍存在着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的“三高”问题,同时也普遍存在着知晓率低 (30.2%)、服药率低(24.7%)、控制率低 (6.1%)的“三低”现象[1]。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病患病率的增加趋势,年轻人群比老年人更明显,35~44岁人群高血压病患病增长率男性为74%,女性为62%[2]。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就是通过高血压相关知识宣教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预防新发高血压;对于已经患高血压的患者,可以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和依从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实现对患者和高危对象的心理保健和行为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健康教育在高血压预防和治疗的各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本辖区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278人,男120人,女158人,其中一级高血压162人,二级高血压73人,三级高血压43人。收缩压平均值150.5 mm-Hg,舒张压平均值94.5 mmHg。给予健康教育及社区干预1年后观察血压控制效果。
1.2 健康教育
1.2.1 健康教育的方式 (1)通过口头教育、社区家庭访视,门诊及社区健康讲座,社区宣教活动,媒体宣传、动员社区内领导和其它机构参与。(2)为患者建立高血压健康档案并定期随诊。
1.2.2 健康教育内容 (1)心理指导:向患者说明精神因素与本病形成的关系,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训练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做到性情开朗、情绪稳定、避免大喜或盛怒。(2)饮食指导:限制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6 g。低胆固醇饮食,少吃动物脂肪,对肥胖者应限制总热量,使其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少食甜食,甜食含糖量高可在体内转化成脂肪,促进动脉硬化。补充钙盐及钾盐,戒烟限酒,因烟酒过多引起心肌梗死,少食咖啡、浓茶、刺激性饮料,忌暴饮暴食。宜多食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食物,如鱼、牛奶、瘦肉等。钙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虾皮。(3)用药指导:用药因人而异,原则上从小剂量获得最大疗效,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压药需长期服用,应定期测量血压,根据血压波动调整用药剂量。长效控、缓释剂每日一次清晨醒后即服,短效降压药,每日2~3次,依据生理血压高峰前30~60 min服用。(4)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自身爱好和力所能及的运动量选择慢跑或步行,每周3~5次,每次30 min。参考心率=170-年龄 (岁数)。(5)生活习惯指导:保证合理的休息与睡眠,对睡眠不好者睡前应听催眠曲、热水泡脚,必要时可用镇静剂,不要观看刺激、恐怖影视或参加刺激性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变换体位时要慢,防止一过性低血压,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大便干燥,大便燥结时可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禁止憋气、用劲。
1.3 高血压评定标准 高血压控制不良:全年有二分之一以上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 mmHg以上;一般:全年有二分之一以上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 mmHg以下;优良:全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 mmHg以下;血压控制率=血压控制优良人数和血压控制一般人数之和与干预人数之比。
2 结果
健康教育前后的结果见表1、2。
表1 健康教育前后观察对象各项指标比较
表2 教育前后血压控制率比
3 讨论
WHO公布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5%。国内本病患病率约7~10%。随年龄增长,发病有明显上升趋势。专家指出:在健康服务中,仅为临床高危患者提供降低危险的措施对一个国家预防心血管疾病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而即使是一般的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的适度改变都具有潜在的巨大公共卫生意义[3],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4]。
本研究通过1年的健康教育,教育后较前差异有显著性,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均有所降低,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都有所提高,大大改善了不良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综上所述,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患者建立良好的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危险因素。采取利用一切机会不拘形式,通俗易懂的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能动员家属积极配合,对治疗高血压是非常重要的。
[1]李连喜.社区高血压病的防治[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04).
[2]刘力生,胡大一,洪昭光,等.高血压防治实用手册,2005,3.29.14:54.
[3]江宁,李立明.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回顾[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4(2):49.
[4]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