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分析

2013-09-07梁爱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31期
关键词:强制性上肢偏瘫

梁爱萍

·康复医疗·

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分析

梁爱萍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35例, 给予参考组患者常规康复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 并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ADL能力进行评测。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WMFT、BI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WMFT、BI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参考组患者FMA、WMFT、BI指标明显优于参考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 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有助于刺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 提高患者的ADL能力, 效果显著。

强制性运动疗法;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 脑卒中发病率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脑卒中患者存活率明显提高, 然而患者幸存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如偏瘫等, 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患者家庭及社会承受较大经济负担, 因此探讨有效的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强制性运动是近年在临床广泛使用的康复手段, 效果显著,作者对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患者, 男38例, 女32例, 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6.5±2.7)岁, 病程3月~6.8年, 平均病程(1.9±1.1)年。所有患者入院均经MRI及颅部CT检查证实, 参考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病床号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35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手腕主动背伸≥10°, 拇指外展≥10°, 至少有其他两指背伸10°。②患者在佩戴强制性装置后, 具有充足平衡能力。③排除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④患者无意识障碍及严重失语症。

1.3 方法 参考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主要包括桥式运动、良姿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 采用易化技术诱导患者进行抑制痉挛、分离运动及连带运动, 对患者膝、髋、肩等机体大关节进行控制训练, 采用卧-左-站三级平衡训练,进行功能性电极、ADL能力训练, 对患者杠内下肢负重进行平衡训练, 对患者进行中心转移、斜板站立、不行训练、木钉训练、上肢行滚筒训练等, 2次/d, 1 h/d, 每周训练5 d, 患者连续训练4周[2]。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接受强制运动治疗, 主要是对患者偏瘫侧患肢进行强化训练。采用休息位手夹板对健康侧手运动进行限制, 采用吊带对健康侧上肢运动进行限制,限制时间一般大于清醒时间的90%, 患者如厕、洗浴、睡觉或者进行其他可能影响安全及平衡的运动时解除限制。强化对患侧上肢及手部进行训练,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主要包括用筷、吃饭、写字、抓拿、叠被、抛物、下棋、梳头等日常生活活动。在被动训练时要循序渐进, 保证患者在付出努力后可实现目标[3]。若患者可轻松完成, 则可加大训练难度, 训练内容的设计尽量与日常生活结合, 在被动训练中可引导患者家属参与其中。每天进行1 h强化训练, 每周进行5 d, 连续训练4周。

1.4 疗效判定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MA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效果评定, 主要内容有反射、肩肘腕手指分离运动及协同运动等共33项内容, 总分共66分, 0分为不能完成, 1分为部分完成, 2分为顺利完成。总分数与障碍成正比。

1.4.1 WMFT:共有15项任务, 其中简单力量测定2项,内容主要包括手、腕、肘、肩等操作性测试, 对患者每项运动质量进行测评及记录, 其中最低分0分, 最高分为5分。

1.4.2 ADL能力评定:采用BI评分进行测定, 主要包括进食、大小便、穿衣等十项目, 总分值为100分, 根据患者动作完成情况分别为0、5、10、15分, 分值越高则障碍越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x-±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WMFT、BI指标相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MA、WMFT、BI指标比较分析( x-±s)

3 讨论

强制性运动疗法是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 能够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 有效促进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恢复。临床研究显示, 较多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出院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误用综合征及失用综合征, 因此改善上肢功能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强制性运动疗法使患者反射、手、腕、肘、肩等均受到了训练, 患者上肢功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常出现“习得性废用”, 通过强制性运动疗法, 能够逆转恢复早期出现的习得性废用, 从而促进患者康复。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FMA、WMFT、BI指标均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 由此可知,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强制性运动疗法有助于促进患者上肢功能的修复, 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使用。

[1] 徐琳峰.强制性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8,30(2):121.

[2] 徐琳峰.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浙江大学, 2007.

[3] 李贞兰.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恢复期脑卒中偏瘫的行为学作用研究.吉林大学, 2008.

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猜你喜欢

强制性上肢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山东宣贯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强制性国家标准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我国将实施新版强制性产品认证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