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回中国的文化自信

2013-09-06刘军宁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15期
关键词:某件事人文主义双向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孕育着一场思想和文化的变革,我把这一过程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价值中枢是人文主义。对中国而言,人文主义的觉醒和归来,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文艺复兴在中国的使命就是要复活长年冬眠的灵魂,使每一个人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平等的人,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再波澜壮阔的历史,也由一个个鲜活或曾经鲜活的个体生命写就;再繁复细密的社会生活画卷,也由一张张生动或曾经生动的面孔点缀渲染。”

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一个思想与观念的开放过程。这样的复兴是一种双向的开放,既是对自身与外部的开放,也是对过去与未来的开放。所以,在中国谈文艺复兴必不能回避对中国自身传统的接续,同样不能回避对外来传统的引进。文艺复兴并不意味着重新发现和模仿古代,它是一个充满创造的伟大运动。只有充分地双向开放,才有可能产生伟大的人物,产生伟大的作品。

我以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双向开放,中国才有可能再一次变成一个百家争鸣、自由自尊的国度,才能找回失落已久的文化自信。中国传统中不乏深厚的人文主义资源。同样,中国历史上亦出现过人文主义取向的思想文化运动。中国人曾经展现过个人的精彩,曾经显现过充分的人文爆发力。中国人有过自己的灵魂,有过自己的信仰。中国的人文主义兴起于春秋,却消失于秦始皇的大一统。中国从秦以后就进入了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认为,中世纪是“黑暗时代”,人文主义的使命就是要鼓舞人们冲出这个黑暗时代。像五百年前的意大利面对希腊的人文兴起一样,中国今天面临着从春秋的人文兴起到现在的文艺复兴这样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进程。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乃至影响到全人类的一次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发生在15、16世纪欧洲的这场“文艺复兴”表面上是一场复兴古典学术的文化运动,实质上却绝不是复古,而是在复古表象下的创新。这场运动复兴了“以人为本”的古希腊和罗马的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在观念上对中世纪以来人们所遭受的思想文化禁锢具有巨大冲破和解放的作用。借助文艺复兴,欧洲人,乃至西方人挣脱了巨大的内心枷锁,迸发了无限的创造力。

很多朋友指出,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有很多弊端,所以中国没有必要重复意大利的那场文艺复兴。作为一位信奉保守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的学者,我对那场文艺复兴的弊端了然于胸。我也深知,要在中国完全复制五百多年前的那场文艺复兴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中国绕过文艺复兴更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文艺复兴是一个个人的价值、自由与尊严从不被承认到被承认的过程,这是一个个人或一种文明成长所必须经历的,它与西方没什么关系!不能单纯因为某件事物先出现在西方,它就只是西方的。我们要更关注它是不是人类共同的。如果某件事物,不论是汽车、电灯,还是文艺复兴,仅仅先出现在西方,就加以拒绝,这样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三千年以前,没有东方这个概念,也没有西方这个概念。西方和东方的概念都是后来慢慢地被演化出来的。所以当我们拒斥任何来自西方的东西时,要想到这个东西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后来逐步形成的。

再回过头来看,中国需要文艺复兴以落实人文主义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回答:这个社会、制度、文化,是将人放在首位吗?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吗?每个中国人的眼中都露出了尊严的眼神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有人說中国需要的多了,为什么只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因为在我看来,文艺复兴以及人文主义比其他东西更为根本。

人文主义最注重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文主义认为,人绝不是任何他人、任何事业的工具,人本身就是目的;中国需要“文艺复兴”就是需要“人文主义”。独立思考精神、批判精神、爱和关怀在中国人身上是残缺不全的。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精髓是以个体为本,即:大家可以堂堂正正地说“我”,而不必千篇一律地说“我们”。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很少有人自由流露出尊严的眼神,我们看到太多蛮横的和卑微的眼神。我不希望从官员的眼中看到蛮横、傲慢的眼神,不论其权力有多大;不希望从百姓眼里看到卑微麻木的眼神,不论其社会地位有多低。我期待看到的是,每个中国人眼中都流露自由、尊严的眼神。我认为,这是为什么中国人需要一场文艺复兴的理由。

刘军宁
(知名学者)

猜你喜欢

某件事人文主义双向
混凝土泵车用双向液压锁故障探讨
表示疯狂的学习
眼罩
遗忘与记忆同等重要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朴素高效的双向快充
例说乘法公式的双向应用
作茧自缚
广电网络双向网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