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2013-09-06新乡学院商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王 鑫(新乡学院商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王 鑫(新乡学院商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河南将开放带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河南的开放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河南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遍布全省的180个产业集聚区应消除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因素,强化开放意识,出台有关政策与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招商引资、对外贸易水平,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作用。
中原经济区 河南省 产业集聚区 开放型经济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产业为主导,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企业关联度强,产业结构合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园区。广义的产业集聚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加工贸易园区、科技创新园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园区。
国内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产业集聚区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快、效益最好、吸引国内外投资最集中、市场最具活力、体制机制最新的区域,是推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也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一)产业集聚区成为河南省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主阵地
河南省树立“省外即外”理念,依托产业集聚区积极招商引资。2012年上半年,全省集聚区共引进省外资金项目1088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394.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53.4%,商丘经济技术等64个集聚区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均超过10亿元,禹州市等5个集聚区引进省外资金项目均超过20个。近年来,富士康、瑞贝卡等外向度极高的企业纷纷落户产业集聚区。2011年,河南省进出口326.4亿美元,增速全国第二,外贸增量主要来自产业集聚区企业,其中郑州航空港区的富士康拉动作用至关重要。2011年,富士康进出口94.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9%。瑞贝卡公司位于许昌尚集产业集聚区,其生产的毛发制品是河南省第二大出口商品。为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河南省在2009年确定24家集聚区作为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要求这些园区的发展速度高于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实际利用外资、出口等指标年增长率要达到30%以上(见表1)。
(二)产业集聚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品牌的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濮阳经济产业集聚区内的濮耐公司,拥有专利83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6个,承担各级科技项目33项,获科技成果奖35项,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6%。主要产品出口欧洲、独联体国家、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2011年海外销售收入4.75亿元。新乡市长垣县产业集聚区30%的民营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都有自主知识产权。长垣
县聘请国内起重行业专家、教授25人组成集聚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同时成立了高新技术服务中心,构建了高新技术孵化、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撑服务平台。集聚区拥有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1个、各类技术研发中心68个,中小型起重机出口日本、印度等十几个国家。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开放型经济规模偏小、发展不均
2011年,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共利用外资39.12亿美元,占河南省利用外资的38.8%;出口113.5亿美元,占河南省出口总额的59%。而同期,山东省各经济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达62亿美元,占全省的56%,出口633.6亿美元,占全省的50%;浙江省14个产业集聚区出口就达到130.2亿美元。通过比较可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开放型经济规模仍然较小,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同时,各产业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集聚区引进外资项目少,2012年上半年,有78个集聚区实际利用外资为零,8个集聚区实际到位省外资金为零。此外,部分集聚区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比例较低,如三门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158家,仅23家企业有进出口经营权。
(二)思想意识方面,认识不到位
从思想意识角度来看,部分地方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尚未充分认识到开放型经济对加快发展速度、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没有意识到发展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对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金的重要载体作用,没有认识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支撑作用。
表1 河南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及其主导产业
(三)产业集聚度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
由于缺乏科学规划与合理引导,部分集聚区没有按照主导产业进行布局,而是有项目就引进,导致产业集聚度不高、企业关联性不强、产业链条短、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企业仅仅是空间上的集中,而缺乏从产业链出发的整体设计,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互动,相互联系与依存的企业网络尚未形成,因而无法发挥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同时,由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起步晚,部分集聚区的主导产业规模小,仅仅是确立一两个龙头企业,缺乏产业集聚度高的龙头带动项目。
(四)投融资难度大,土地矛盾待解
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银行支持,融资渠道不宽,导致开发经费不足。特别是县级以下集聚区,资金来源渠道少,自身财力小,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同时,县级集聚区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县级银行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功能构建,自主性不强,贷款和存款余额差距较大,大量金融资产不能利用。同时,多元投资体制、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形成,难以满足招商引资的需要,致使部分集聚区建设迟缓。
由于前期规划局限、土地利用粗放、报批手续时间长、拆迁征地补偿难度大等原因,河南省部分集聚区土地瓶颈制约严重。目前,全省集聚区规划用地基本用完,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已无法及时补充项目建设所需的土地资源。由于土地不足,一些地方出现了项目无法进区或正常施工的情况。同时,河南省集聚区土地资源不均衡、规划不合理现象严重,有些集聚区圈而不建、土地闲置,有些则土地紧缺。
促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对产业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工作力度
产业集聚区是集约利用土地、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平台,是扩大开放、利用外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因此,河南省集聚区必须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出口品牌;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通过实施先进标准占领行业制高点;加强与世界500强的战略合作,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体系;重点推进与中国港澳台、东南亚的合作,引进富士康等一批规模大、出口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促进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
(二)开展调研,制定促进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细致地对产业集聚区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其发展现状、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因素。同时,组织有关人员赴沿海及周边省份调研,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在省内外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以省委、省政府名义研究出台“促进产业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集聚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重点、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其开放型经济重要载体的作用。
(三)根据实际发展状况,建立产业集聚区开放型经济考核指标体系
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八项指标,分别是企业营业收入、税收收入、企业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率、环境保护、当年新增建成区面积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占集聚区营业收入比重。现有指标体系并未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明确的考核目标,为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建议构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开放型经济考核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及其权重,并进行年度考核。
表2 产业集聚区开放型经济考核指标体系
(四)加大投入与优惠力度,解决制约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问题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吸引外来投资的关键。集聚区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地方财政获得的集聚区工商税收增量分成部分,应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集聚区建设,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产业指导,对外企研发中心、投资区域总部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减免税、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适当放宽。建立健全鼓励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体系,营造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优化土地、电力等重要资源配置,改善涉外公共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土地市场、产权市场、资本市场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投资软环境。
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集聚区要集约开发土地,倡导使用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在统筹使用土地的基础上,建立必要的土地储备和科学用地机制,省、市两级计划用地指标要向发展前景好的集聚区倾斜,同时预留一部分用地指标集中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成长性项目。
建立完善集聚区投融资体系,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循环经济项目、外向型产业项目。吸纳社会力量组建有投融资功能的开发公司,鼓励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增加对集聚区优质企业的贷款支持。积极引进外资和吸引民间资本建立投资创业基金,支持外向型企业入驻。
1.中国新闻网.河南2011年外贸额破300亿美元 富士康占三成[EB/OL]. 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2/02-29/3708216.shtml
2.周慧来,申向东等.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2012(5)
3.赵保佑.河南开放型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张锐,谷建全.河南经济发展报告201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012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立项编号2012B 574);河南省2013年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132400410734
F4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