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业集群形成与效应理论研究演化
2013-09-06任春红郑琛誉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00444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0087
■任春红 郑琛誉(、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上海 00444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北京 0087)
国外产业集群形成与效应理论研究演化
■任春红1郑琛誉2(1、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上海 200444 2、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北京 100872)
▲ 2012-2013年上海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资助
本文比较详尽的评述了国外产业集群形成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从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所相伴生的集群效应研究的演化。以期描述一个较为清晰简练的理论概况,并指出今后国内产业集群形成及效应理论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国外产业集群 形成 效应理论 演化
国外对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从最初的劳动分工到波特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把产业群落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针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已不仅仅是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热点,而且引起了社会学、地理学等多门学科的高度关注,对于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过程,由于梳理的视角差异,国内许多学者(冯德连、王蕾,2000;惠宁,2005;盖文启等,2006;龚双红,2006)有许多不同的划分。
本文采用折中的方法,总体以“时间顺序”为主,同时结合重要的代表人物和对集群效应的阐述,把产业集群形成及效应理论进行划分:地理集聚层面的产业集群效应理论、创新层面的产业集群效应理论、社会网络层面的产业集群效应理论。
地理集聚层面的产业集群效应理论
(一)外部经济论
马歇尔首次提出“外部经济”的概念,发现产业集群效应最显著的就是外部经济效应。这里的外部经济是指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对该产业的所有企业产生有利影响,外部经济相当于正的外部性或正的溢出效应。
马歇尔有关产业区的思想关键在于产业区域内由于企业地理集聚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收益,以及由此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对工业集聚原因可以归因为三个方面:一是同一部门的企业和熟练劳工在当地的聚集经济效应;二是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三是当地技术知识外溢效应显著。从今天发展实践来看,创新协调环境的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挖掘产业集聚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和协作创新效应等非物质因素。
(二)工业区位经济理论
韦伯从产业集聚带来的成本节约的角度讨论了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尤其强调了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的规模化,将集聚经济视为一种规模经济效益,或者说聚集能够带来专业化分工效应。产业集群的特点包括生产过程专业化、劳动力的高度分工等,其中突出体现了集群可以产生市场化和基础设施共享,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这种集聚经济效应带来的成本降低又反过来促进企业聚集。
聚集经济理论开创性地提出了聚集经济性,其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产业集聚的形成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区域内的社会文化因素,韦伯却将其抽象掉了(刘友金,2002)。
(三)增长极理论
帕鲁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集中讨论了对经济增长产生诱导作用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特征。保德威尔从这条思路出发,认为推动性产业能够导致两种类型的增长效应,一种是
里昂惕夫乘数效应,他们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发生;另一种是极化效应,当推动性产业生产的增加导致区域外其他活动产生时,这种效应就会发生。
增长极理论过于强调政府在产业聚集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显然,这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政府人为干预实现产业集群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实践证明,政府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尤振来等,2008)。
(四)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为规模效益递增导致产业集群效应更好的发挥。以企业规模衡量内部规模经济,实证研究发现了规模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扩大的证据。
克鲁格曼的集聚理论为产业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论依据,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聚诞生和发展的促进因素。不过产业政策只不过是影响产业集聚形成和演变的因素之一,并不能必然实现政策制定者的预期愿望。
创新层面的产业集群效应理论
(一)新竞争经济理论
对产业集群研究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应该是迈克尔·波特(1997、2002),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企业集群理论。波特认为,集群效应以及集群对竞争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提高群落内企业的生产率,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等三个方面。并给出一个折衷主义的菱形分析框架,将影响地方产业竞争优势的因素归纳为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四个要素的作用。他认为,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获得的根本途径,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能力和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而产业集群则正是企业实现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创新环境。
表1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及集群效应研究综述表
波特所研究的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是居于企业间长期稳定的竞争合作效应而带来的成本的降低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对提高区域竞争力,推进区域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其理论以发达国家成熟的产业集群为背景,很难解释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成长问题。
(二)创新环境理论
基于对当地和区域经济发展中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的洞察和理论思考,欧洲的一些创新研究学者提出了创新环境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研究有利于新企业成长和现有企业创新的外部条件。社会文化环境这一概念把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与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使该理论流派相当有影响力。该组织认为,欧洲和北美一些新产业区所表现出来的集群效应,得益于区域内的创新环境(刘友金,2002)。创新环境是从外部的学习和企业内部创新相结合的逻辑来制订经营、创新战略的各种组织体的集合。在这种创新网络中,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不断集聚而得到发展。
创新环境理论强调产业区内创新主体的集体效率和创新行为的协同效应,并把创新网络和集体学习的概念应用到产业政策中去。虽然该学派反复强调环境的性质,但并没有说明它的机制和过程,没有清楚说明创新所处的某种无形的氛围的内涵和逻辑,没有说清为什么本地化可以使技术和组织更加富有活力。
社会经济网络层面的产业集群效应理论
社会经济网络理论从对外部经济的关注转向对经济活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关注。根据其性质类别可分为经济关系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
威廉姆森较早对经济网络组织进行探讨,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剖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作为一种经济网络的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的中间经济组织,他表现出交易成本效应和深化分工效应的特点。
关于集群社会关系网络作用的发挥问题,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一种是以Coleman的理论为基础的社会资本观点;另一种是以Burt的理论为基础的结构洞观点(孙伟等,2006)。Burt的结构洞理论认为社会网络的形成与作用发挥是网络结构重构的过程。认为集群网络中最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位置是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结构洞。
企业的根植性促使其在地理范围内聚集形成社会关系网络,因此产业集群被一些学者看成是既有社会关系网络又有企业聚集的社会—地理统一体(Becattini,1990)。这一统一体可以使企业构筑起交流和合作系统,从而增强竞合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社会资本与集群技术创新活动呈现出明显的正效应(Love JH.、Roper.S,1999)。Cooke(2003)发现社会资本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如信任、忠诚都是集群网络具有正面效应的社会资本,而违约、背信等行为就是负面效应的社会资本。
Burt的结构洞理论认为社会网络的形成与作用发挥是网络结构重构的过程。认为集群网络中最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位置是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结构洞。这样就会引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集群网络企业之间普遍是一种强联系的关系,从而网络内部的结构洞较少。
国外产业集群形成及效应研究述评
综观国外有关集群的研究成果发现,产业集群的形成表现出某种或某些形式的集群效应,这些效应又会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获得更多的产业竞争优势。马歇尔从集群所带来的外部经济进行分析;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从集聚因素带来的经济性——“一般经济开支成本”的降低来研究;新产业区理论家波特把企业集聚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分析了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GREMI的创新环境理论强调集群内行为主体的集体效率、协同效应和知识创新效应;社会资本视角下集群理论认为网络结构中的相互合作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而且更有利于创新知识的溢出(见表1)。
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从不同的方面研究了产业集群,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但国外的研究大多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出现,偏重于实证分析基础上的归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产业集群的研究,目前理论仍落后于实践。尽管如此,产业集群的研究结论已经成为制定产业政策的依据。因此,在产业集群研究中,需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集群经济效应的研究为切入点,回答为什么产业集群形成在某一特定空间,而不在别的空间中,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的,集聚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又如何?这些都是今后产业集群研究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1.冯德连,王蕾.国外企业群落理论的演变与启示[J].财贸研究,2000(5)
2.惠宁.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盖文启,朱华晟,张辉.国外产业集群理论探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4)
4.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
5.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商务印书馆,1997
6.刘友金.技术创新集群效应—国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其启示[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7.Perroux,F. la notion de Pôle de Croissance[J],Economie appliqu é e,1955,7(1):307-320
8.Boudeville,JR.Problems of Regional Planning[M]. Edingburg:Leding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6
9.尤振来,刘应宗.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0.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183~199
11.Kim. Expansion of markets a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trends in U.S regional manufacturing structur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ucs. 1995(110):881-908
12.Brulhart M.Evolving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Europe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2001(137)
1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14.Oliver E.Williamson.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a primer[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Winter 1996;38,2;ABI/INFORM Global:131-146
15.孙伟,赵盎.基于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9)
16.Becattini,G.The Marshallian industrial district as a socio-economic notion.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Inter-firm co-operation in Italy [M]. Genev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ur Studies,1990.37-5
F06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