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文化企业要率先走向国际文化市场
2013-09-06陈金灵谭劲松
文/陈金灵谭劲松
国有文化企业要率先走向国际文化市场
文/陈金灵谭劲松
国有文化企业,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国家队”,要通过打造文化产品品牌、规模效益、资源整合、民族特色、科技创新、人才优势等走向国际文化市场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与竞争日益频繁,如何既保障民族文化产业安全,又大胆走向国际文化市场,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与竞争之中有一席之地,是当前和今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质量和数量上均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文化企业拓展国际文化市场难的问题长期存在。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国家队”,应大胆面对和走向国际文化市场。
突出品牌优势和规模效益
首先,要以品牌优势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国有或国有文化企业要采取品牌战略,培育和打造既具有民族特色和优势,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以开拓和占领国际文化产业市场。要创造能“走出去”的文化品牌,关键是要夯实国内文化市场根基,提高在国内文化市场的占有率、覆盖率、好评率,再在此基础上适时推向世界文化市场,使民族文化品牌国际化,实现开拓和占领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目的。培育和打造国际文化品牌要循序渐进。要注重品牌的命名,注重品牌的民族特色,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要注重品牌的定位,品牌定位要考虑不同国度不同群体文化消费的习惯、传统、偏好和支付能力。要善于抓住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做好品牌战略规划,融入品牌创新理念,强化全球品牌意识,规划品牌延伸战略,拓展品牌影响范围,加强品牌影响力度,深化品牌国际化程度。
其次,要以集团化规模经营优势占领国际文化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同等质量的产品,一般情况下总是价格较低或者品牌实力较强的产品具有优势。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应走集团化规模经营之路,以规模效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用价格优势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要实施集团化战略,加强企业间的重组与兼并,通过强强联合形式组建大型国有文化集团,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资本运营效益,增强整体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中,我们面对的是国际巨型文化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文化企业大鳄、巨无霸,靠“小舢板”式企业是无法与之抗衡的,唯有以“航母”式企业对阵“航母”式企业才能与之抗衡和取胜。
突出内引外联资源整合优势
在面对跨国文化大企业,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急切需要通过内引外联整合文化产业资源,以提升国际竞争力。要注重提高自有资源的效率和效益。一是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获取规模效应,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取得价格竞争优势。二是利用与政府联系密切的优势,及时高效获取市场竞争信息和政府产业政策发展信息,减少获取市场信息成本。三是利用技术引进和创新优势,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品味,并以此为依托加强品牌建设,塑造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要善于整合和利用国内文化产业资源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一方面,要利用产业链中与众多民营文化企业的天然联系,通过联合与合作,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整合资源,扩大优势;另一方面,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在加强自身的研发水平的同时,应注意加强同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的联动,如合作建立文化产业研究实验室,提供课题研发资金支持,共同完成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源头上把握好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出新的文化市场热点。再次,充分利用国外文化资源以提高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力。通过合作和竞争学习国外文化企业的先进理念与经验,掌握国际文化市场的游戏规则并参与到标准制定中去,在与国外文化企业的合作上,打破过去对外融资只是单纯获取资金的局面,由融资合作,逐步扩展到与国外文化企业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品牌、营销、物流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利用国外文化资源以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突出民族文化资源优势
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在对待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要摒弃“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理念,即使是有市场潜力的民族文化资源,“酒”虽好,却往往藏于“深巷”,同样需要企业长期精心培育、运营维护和开发。要勇于发现和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具有善于发现的前瞻意识。利用政府鼓励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优惠措施,抢先打造利用政策开发民族资源的国企优势。打造民族文化产品的先发优势,对民族文化产品进行深加工,集中力量开发深度文化消费需求。要善于开发和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在开发和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民间文化企业合作,要善于同政府与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士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以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要精于运营推广民族文化资源。对于那些历史底蕴丰厚,文化风格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要通过艺术拓展,文化研究,提升品味,依托其衍生的文化产品进行推广。要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维护。企业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要循序渐进,要把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结合起来,要注意民族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突出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在于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只有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要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增加文化产品附加值。一方面,重视科技发展,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大研发力度,增加研发投入,走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文化产业高端发展之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入科技化轨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企业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既要注重企业的外延扩大和发展,更要注重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广泛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全面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努力跻身新兴高科技文化产业。其次,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要把主攻方向放在占领高科技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多生产科技含量高的高端文化产品上,依靠科技进步打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品牌,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用科技手段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突出人才优势开拓
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较高。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要善于广纳天下贤才,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尤其要注重国际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特别是“海归”人才的引进。通过人才引进,以提高企业的文化创新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人才优势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的新理念,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市场取向、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换。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要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加大急需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人才的激励、培训和引进,以打造人才优势,努力培养和引进既懂经营又有文化创意的复合型人才,打造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国企人才优势。
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