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数依然较多矛盾依然突出
2013-09-06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形势分析课题组
文/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形势分析课题组
变数依然较多矛盾依然突出
文/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形势分析课题组
全球经济依然处于深度结构调整当中,国内经济“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但浙江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国际经济环境:2013年全球经济依然处于深度结构调整当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局面不会改变
——世界经济将继续呈现“弱增长”局面。2013年美国经济延续缓慢复苏的可能性较大,但QE3的负面影响可能拖累美国经济复苏。IM F预计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2.1%,与2012年2.2%基本持平。欧元区衰退势头难以逆转,尽管近期欧盟推出了促进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但由于救助能力不足和政策分歧较为严重,欧元区经济复苏迹象短期内难以出现,IM F预计2013年欧元区GDP增长0.2%。日本形势将进一步恶化,IM F下调2013年日本GDP增长预期至1.2%,远低于2012年的2.2%。新兴经济体有望趋稳,IM F预计2013年新兴经济体增长3.9%,高于今年的3.4%。
——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面临不确定性风险。全球流动性风险加大。在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之下,OM T、QE3等一系列货币政策竞相实施,表明未来全球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宽松。一方面宽松的政策可能为投机资本参与炒作石油、农产品等价格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热钱涌入新兴国家市场,令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预期急升,有可能会引发又一轮的货币竞争性贬值。
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级。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疲弱与国际贸易保护相互牵制,除了一些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甚至安全问题等也逐步应用到贸易保护领域,随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未来很多新兴产业极可能成为贸易摩擦的新热点。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各国频繁出台贸易保护措施是可预见的,一旦这些措施不再是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种临时性措施,而成为各国试图刺激经济复苏的长期手段,贸易保护主义形势可能更加严峻。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阶段性上行。尽管主要经济体的低迷需求难以支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上涨,但全球流动性过剩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提供了货币基础,2013年国际商品市场将可能呈现阶段性上行。受美国、俄罗斯等世界粮食主产区出现的严重旱灾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再次趋紧,部分农产品价格很可能在风险事件刺激下出现新一轮上涨。受伊朗、叙利亚等地缘政治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可能出现高位震荡的格局。国内经济环境:经济有望逐步企稳回升,但“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
从发展趋势看,宏观经济有望逐步走好。一是东部地区已率先回升。东部地区经济周期变化一般领先全国6个月左右。广东、浙江、江苏在一季度触底后,二季度开始逐季回升,预示着全国经济将于2013年企稳回升。二是先行指标趋向回暖。2012年10月中国制造业PM I指数为50.2%,比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持续2个月回升;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是100.8,环比回升1.4个百分点;货运量增长11.8%,回升了2.2个百分点;先行指标的趋暖预示着经济已经筑底企稳,预计未来经济增长将结束回调,出现小幅回升。三是总需求出现积极变化。2012年10月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持续回升,PPI降幅收窄,购进价格指数环比上涨,预示着企业去库存活动基本结束,总需求在经历近半年的低迷后有所启动。
从供需关系看,“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并存。一是需求不足的局面仍将延续。外需方面,据世贸组织(W TO)预计,2012年全球贸易量仅增长2.5%,与过去20年的平均增速相比,下降3个百分点,凸显2013年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内需方面,投资提速面临市场约束强化、预期收益下降、融资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企业增加投资的能力和意愿不足。而政府性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受政府融资平台清理、征地拆迁难等影响,一些项目也放慢了进度。消费拓展受汽车、住房传统消费热点回落以及新消费热点缺乏影响,难以实现较快增长。二是“去产能化”任务艰巨。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目前中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仅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从历史经验看,“去产能化”比“去库存化”要艰难得多。
从微观基础看,企业效益难以得到明显改善。与2008-2009年相比,当前亏损企业的数量均处于高位,且目前还没有明显回落的态势,预计2013年宏观改善与微观数据没有明显同步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主要表现为:外需不足是最大制约因素。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将世界经济拖入低增长时代,美国和欧盟的进口需求难以为继,而中日钓鱼岛领土争端将冲击双边贸易;在中国主要出口贸易伙伴纷纷“重返实业”,在对华贸易摩擦和争端络绎不绝的情形下,“中国制造”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外需负面冲击和挑战。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处于上涨通道。近年来,劳动力、农产品、环境、能源等要素价格上涨是对长期以来要素价格失衡的一种回补,将会是趋势性的。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以及人口结构的变迁,劳动力成本上涨将进一步加快。1991-2000年我国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年均增幅为7.4%,2001-2010年上升到12.5%,2001年以来农民工实际工资年均增长约为8.7%。企业抗风险能力依然偏弱。当前大多数企业仍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利润薄、抗风险能力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在国外需求减少,国内政策变化频繁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更为被动。
综合国内外环境,结合经济运行发展趋势,利用计量模型,我们初步判断2013年浙江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增速与2012年基本持平或略高于2013年,建议将8%作为2013年浙江经济增长的指导性目标,既能较好地发挥倒逼机制作用,促进企业调整结构和加强自主创新,又能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增加居民收入和保持社会稳定。
(课题组成员:沈晓栋孟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