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卓资县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进展
2013-09-06方进东郝金生肖秀峰
文/方进东 郝金生 肖秀峰
卓资县有耕地63万亩。从2003年起,县委县政府逐步实行了以现代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综合配套改革。经过10年不懈努力,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农业综合开发区的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增加到105个,从业人员2.6万人;各现代农业区滴灌、渗灌、智能温室、塑料大棚、“空中气肥”、无土栽培、水培等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的增收率较传统农业提高60%以上。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2003年以前,卓资县的农业生产体制以一家一户为主,农民人均耕地5亩左右。这样的体制导致土地条块分割,小片经营,不利于大型现代化机械作业,也不利于大型水利设施的应用,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制约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0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凡是农民自愿组织联合体的,在不影响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的情况下,允许农民互相承租土地、对外倒包反租土地。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铺平了道路。2005年,大榆树乡狮子沟村、羊房子村和窑子沟等村的200多户农民将他们各自承包的土地连片集中起来,反租、倒包给大天、大地农业种植公司,公司每亩给付农民租赁费220元。之后几年,福生庄东耗赖村、十八台镇的梅力盖图等村都建立了设施农业园区,农民或入股经营,或全部出租,将土地向种田大户、集团公司、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集中。到2013年,全县出租土地的农户已有4000余户,出租土地总面积3万余亩。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土地盘活以后,全县现代农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县委县政府将水利、电力、农业等建设资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在各现代设施农业区新打了机电井,修筑了水利灌溉渠网,对部分中低产田进行了改造。2005年,大榆树乡的牛角川、地沟子、复兴乡的旧德义等村先后大规模采用最新技术,建起了温室大棚,每个基地的占地面积都在500亩以上。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优惠政策,合作社、农业公司、家庭农场等每建一亩温室由县财政补贴2万元,每建一亩塑料大棚补贴5000元。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促使现代农业不断朝着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同时积极吸引外地投资者进入卓资县从事现代农业建设。2010年,北京投资商以承租方式流转农民土地3500亩,建成102座塑料大棚,3000平方米的自动智能连栋温室、1400立方米的蔬菜、保鲜冷库;2012年投资3800万元,建成有机肥加工厂,使整个基地成为集科学化、标准化为一体的现代化管理园区。
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各现代农业区创新管理模式,从各个环节突出科技含量。龙头企业聚多元农业公司成立了草莓种植协会,与中国农科机构合作,成立了农业专家队伍,研究开发了以草莓种植为主的适应本地区冷凉气候的农产品;与农牧业、科技等职能部门合作,举办了多期农民科技、农业种植培训;建立了远程网络视频系统。果蔬种植协会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都有议事权、表决权,公司的管理者,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所培养的当地农民工,也都经历了严格的技能训练。2012年,公司引进了国产果蔬深加工生产线,实现了果蔬种植、管理、加工一条龙,这在卓资县的农业生产史上,是个史无前例的突破。公司积极发展多元化生产经营,依托有机绿色果蔬种植,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开展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科技示范等。
创新农民增收方式。农民将责任田倒包反租给种田大户、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以后,转身成为这些大户、公司、合作社的农业工人,除了出租土地收入之外,还多了一份打工的收入,加上土地直补,其经济收入较原来种田翻了10倍以上。十八台镇的大西坡、董家钵等5个自然村,过去每人耕种5亩责任田,一年下来连温饱都难以保证,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自从家门口有了农业公司,这5个村的120人经过科技培训,成了这家公司的种植能手,常年在园区上班,每月工资都在2000元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