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辉煌六十年

2013-09-05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3年19期
关键词:中建大厦钢结构

筚路蓝缕,未辞僻壤;栉风沐雨,终铸辉煌。六十多年来,中建三局一公司完成建筑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完成产值800多亿元。公司还获得40座鲁班/国优奖,连续5次获评全国优秀施工企业,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一座座优质工程,是城市的新地标,是丰碑,是永不磨灭的记忆。

公司成立初期职工誓师大会

宝剑锋从磨砺出

这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队伍。

这是一支饱经岁月磨砺与共和国风雨共进的队伍。

这是一支拥有千军万马枕戈待旦战之能胜的队伍。

1952年6月,中建三局一公司前身,华东军政委员会建筑工业部工房工程处在上海东区控江路挂牌成立。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建三局一公司积极投身重建家园,建设“大上海”的热潮,仅凭简陋的施工器械,人挑肩扛,迅速完成2万户工房建设,并优质高速的建成新中国第一高楼,高114米的上海中苏友好大厦。

上世纪60至7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屡番转战,经历了数度易名、9次总部搬迁,不断发展、壮大,中建三局一公司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峥嵘岁月和升沉轨迹,一直为国家基础工业、重工业及国防建设工程发挥着重要作用,获得“建筑国家队”的美誉。

在漫长的岁月里,在那些特殊的年代。他们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奉献,为国家建设。无怨无悔。

经历就是财富。多年的艰苦奋战,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的严格管理、严密组织、质量要求,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中建三局一公司在默默无闻中积累了大量技术和经验,为今后的大展宏图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奇从国贸开始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东风劲吹神州大地,经济建设大潮兴起,当时的中建三局一公司总部设在湖北荆门,远离改革开放经济热潮一线,偏居一隅。但是,地理上的偏僻并没有阻隔思想的浪潮。时任领导层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大胆决策、果断出击毅然确定了公司挺进深圳特区,抢占建筑市场制高点并以此为根据地开拓进取的战略决策。这一当时看来堪称大胆的创举,揭开了中建三局一公司承建“高、大、新、尖、特”工程“江湖美名”的开端。

深圳,改革开放的南风窗,经济建设的风向标和第一块试验田,因中建三局一公司而增添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传奇;中建三局一公司也因为深圳,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梦想。

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被评为1987年度建筑工程鲁班奖

深圳国贸封顶

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特区,一派火热的景象。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工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建筑大军云集深圳,展开争分夺秒的效率战。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高160米,53层,我国第一高楼,国贸大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标。实力不怎么雄厚,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中建三局一公司PK掉海内外的竞争对手,获得了一展身手的良机。事实上,国贸大厦的施工条件既不优越也不丰厚,真金就要火来炼,中建三局一公司决然承接这项工程,就因为看上它是国内独一无二的高楼,施工任务也异常艰巨。如果顺利完成这样的项目,那么就是获得了无比巨大的广告效应。

深圳国贸建造过程中滑模施工

深圳国贸建造过程中浇灌滑模混凝土施工

深圳地王大厦钢结构安装

建成后的深圳地王大厦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中建三局一公司拼下国贸大厦这一国内独一无二的项目,绝不是凭的一腔热血、两手空空。在多年的建筑实践过程中,他们已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尤其是敢啃硬骨头、勇于创新,已经逐渐成为公司的战斗精神和作风。凭着这样的底气,他们才有了国贸项目的成就。

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在国贸大厦项目得到了尽情展现。他们摒弃驾轻就熟的翻模工艺不用,主动提出采用难度高、风险大的“内、外筒一次同步滑模”先进工艺,即用钢板组合成一个整层结构的固定模型,下配576个千斤顶。浇完一层,千斤顶就把整个模型结构向上“滑升”一层。这种滑模工艺,比当时香港、广州的一些在建项目用的内筒、外筒分开滑升工艺更为先进。国贸大厦在大单层面积建筑物上,内筒、外筒一次同步滑升,12小时可滑升一层。

大厦建设者们从国贸大厦第五层标准层开始试验采用滑模工艺,经历了三次失败。没有在困难面前畏缩的建设者不断总结经验,改良作业方法,在第四次试验中,终于成功地滑出第七层标准层!尔后,用滑模工艺施工连连告捷:每层楼的施工速度从7天到5天、4天;从第30层开始,大楼就持续以3天一层的进度上升。经过检验,工程质量优良!1984年3月15日,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了一条惊人的消息:“正在广东省深圳特区建造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目前正以三天一层的速度上升,这座大楼建设速度之快,创造了国内大型高层建筑的新纪录,达到了国际同类建筑的先进水平。”

从此,“深圳速度”成为改革、开放,时间、效率的一个代名词而风靡全国。中建三局一公司名声鹊起,不少业主主动上门来邀请他们,有的工程甚至点名非中建三局一公司莫属。

深圳发展中心大厦高质量、高水平的钢结构施工技术,将我国高层钢结构安装施工技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65米的深圳发展中心大厦是我国第一座超高层钢结构大厦。大厦钢板厚达130毫米,这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中建三局一公司严密组织,技术措施合理,采用了先进的二氧化碳气体保护半自动焊和合理的焊接操作规程,使5233条总长达354公里的焊缝,通过超声波探伤,全部达到美国焊接协会标准,合格率为100%,其中94%达美国最高级(D级)标准,填补了我国超厚钢板焊接的空白。

大厦的圆弧状造型使得总体安装垂直偏差的测量控制与调整成为施工技术成败的又一关键。中建三局一公司遵循“先整体,后碎步”的测控方法,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测控和调整方法,保证了安装质量。经测定验收,柱顶的垂直偏差仅25毫米,远小于美国AISC规范允许偏差50毫米的要求,达到较高的安装精度。

在1988年5月10日结束的深圳发展中心钢结构施工技术评议会上,全体评委专家一致认为,深圳发展中心大厦钢结构安装施工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工程的高质量、高水平标志着我国高层钢结构安装施工技术达到了新高度,为我国高层钢结构工程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建三局一公司上海分公司经理回荆门总部述职时,被日本新日铁公司的几通越洋电话“跟踪”,原来日方是为寻求合作浦东新标志建筑“世界广场”的钢结构工程。

此前,中建三局一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进军上海滩,第一次投标就中标承接了五星级的上海太平洋大饭店,并获得全国建筑界最高荣誉——鲁班奖,由此一炮走红。紧接着中标承建146.5米高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首开上海建筑物钢结构全玻璃幕墙的先河。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浦东建筑大军公认的“四大天王”里,中建三局一公司是其中唯一的外来者,公司的名声从珠江之滨传播到了上海滩。

刷新“深圳速度”

深圳地王大厦,正式名称为信兴广场。大厦高69层,总高度383.95米(实际建筑高324.8米),建成时曾是亚洲第一高楼,是深圳的重要标志,位居目前世界十大建筑之列。中建三局一公司承担了大厦主楼的全部钢结构工程。大厦结构层81层,总建筑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全钢结构总重量24500吨(全部钢结构的焊缝,累计起来长度达到60万米。)中建三局一公司采用大量先进技术和检测手段,保证了施工质量。他们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保证了施工质量,还大大提高了施工进度,在超声波焊缝探伤和垂直度允许偏差等质量指标上,都远远超出业主和美国设计规范的要求。

从1994年5月27日开工到1995年6月9日主楼封顶,中建三局一公司创造了9天完成4个结构层的钢结构安装记录,平均2.25天一层楼,刷新了“深圳速度”,再次展现了永争第一,团结拼搏的战斗精神。

如今,国贸大厦、发展大厦、地王大厦耸立在深圳市中心,成为城市的地标,像一座座纪念碑,向人们述说着中建三局一公司这支铁军往日的雄风和今天的风采。

名扬九州

不单在深圳地大厦施工中又创造了“九天四个结构层”的“新深圳速度”,中建三局一公司还先后承建辽宁彩色电视发射塔、上海太平洋大饭店等多个省市地标式建筑和大批全国知名工程,从而以承建“高大新尖”项目享誉业内。进入新世纪,中建三局一公司又先后参与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央电视台新址、国家体育场等众多高端项目的建设,在一个个城市留下一座座新地标,续写了公司的光荣与荣耀。作为负责任的建筑央企,中建三局一公司紧跟国家建设导向,在建筑节能减排等方面做了行业领先的积极探索。以工业化施工模式建造了国内最大的工业化保障房项目深圳龙跃居三期;以国际最高绿色建筑认证LEED铂金认证标准建造了深圳万科中心大楼。

深圳T3航站楼施工时的场景

猜你喜欢

中建大厦钢结构
顶推滑移法在钢结构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钢结构防火设计规范及要点探讨
首件钢结构构件确认机制在钢结构施工中的应用
钢结构厚板及中厚板的焊接
新年感怀
影子大厦
电梯
三角板“牵手”直尺
中建五局广东公司“十三五”瞄准新目标:打造“三个数一数二”
中建三局一公司:技术革新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