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城市实践
——在上海设计生态样板区

2013-09-05SergeSalat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3年11期
关键词:建筑物街道密度

◎ Serge Salat [法]

社区是城市结构的最基本尺度单位,与城市的其他部分密不可分,是国际大都市的组成部分。社区是提高城市密度和丰富城市生活的基本尺度。虽然社区是全球城市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但是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不能仅依靠社区的排列组合。社区与其他一系列元素通过界限、节点、长距离连接等方法有序结合,由此形成城市。

上海的人口居住密度为2804人/平方公里,密度较低,部分原因是该市城区散布若干村庄。此外,大量基础设施占用了城市空间。过去几十年里,上海修建了许多格局相同的板式房,由此降低了城市密度。城市密度低会导致破碎化现象,对城市肌理和整体凝聚力的连续性产生负面影响。

对当地小城镇的结构特点进行研究以后,我们推荐一种提高城市肌理密度、重建地区连接的设计方法,即以传统模式为基础设计一个中国生态住区。

规划策略

规划的区域面积为800米×800米,可容纳居民16000人。我们的目的是将社区融入上海城区内,并非使其消失。样板区是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完美结合的最佳典范。地区内有住房,道路网和社会活动区等。地区规划采用分形结构,密度大,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

寻找生成原则

首先,需要确立符合传统城市结构的设计方法。此项工作涉及找出城市结构的主线。可通过分析旧城规划确定空间结构。可在不同尺度上生成该结构。

城市由多个庭院排列组合而成,庭院周围是风格独特的房屋。城市或区域内的道路网和地块特征决定城区特点。生成原则只是城市规划的原则之一。整体结构必须丰富多彩、清晰有序。我们首先研究上海的外围空间,发现许多问题,有的地方看起来畅通无阻,实际上存在许多死胡同、弯路以及狭窄小道。庭院排列有序,是城市结构的基础。样板区应吸取或改变原城市肌理的优缺点。

住区出入口的处理与分级

合理规划区内道路的第一步是标明住区的“入口”。区域内的道路应该各有特点、清晰可辨。人行道入口(减速弯道、拱门下的通道、小径)、自行车道入口(预留巷道)和私家车道入口都必须明确标示。道路的宽度根据机动车和/或公交系统的结构确定。

参照点、方位:人性化社区

区域内的道路规划应充分考虑地形特点,充分利用地面倾斜度(入口坡度)、道路的自然弯度、标志性特征(引人注意标志)、醒目的中心地带等,要特别注意广场的规模、植被及装饰(树木、喷泉、电车站、避雨处等)。

公共/半公共和私密空间、开放/封闭空间

空间分配可以现有住宅区为基础,只留有少量空地(林荫大道、街道、广场)。街区内核、庭院、尽端路、巷道和小路对居民的生活至关重要,是非公共空间,设计上要体现私密特点。住在街区的中心或者河流沿岸的居民,一楼有私人花园,顶楼有露台或天井。

地块划分

城区内地块的规模按照整体结构、规划设计图和旧城区研究结果确定。首先确定地块之间的结构关系(紧凑型、密集型、分散型、排列有序型、不对称型),然后根据地块区域的特点(L形地块、与街道垂直的狭长地块、带有内院的地块)规划地块的形状。通过确定建筑物的朝向来优化建筑的日照、通风和可达性。、根据地块的划分,城区内部风格也有所不同,例如,市中心密度大,按照不同的视觉角度确定建筑类型;避免单调重复,主要道路和外围区域的建筑物风格迥异,十字路口醒目。

商铺

传统商铺位于河流交汇处的住宅一楼。住区中心区域以居住为主。商铺则集中在河岸附近的广场上。一些建筑物的一楼与街面平齐,出入方便,还可转换功能,以此实现更高灵活性。

公共空间的材质和绿化

所选材料的纹理、颜色、外观都会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可选用多种材料:地砖、粗砂石、混凝土、木材等。日光反射指数较高的材料能够更好地反射光和热,可有效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停车场

建设便捷的人行道和公交网,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住区四周都应修建停车场。积极鼓励交通换乘,在所有车站、停车场等重要区域设立自行车存放系统,每幢建筑物均配备自行车存放点。

样板生态住区规划

土地利用

样板区面积为800米×800米,规模适中,方便居民步行。区内可设置多种小型便民设施。此区域内,土地主要用于建筑物以提高住区人口密度,这有利于发展公共交通,吸引零售商入驻。因此,在建筑物高度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尽量扩大建筑面积。建筑占地率较高(达35%)有助于街道合理布局,完善城市功能。事实上,可根据已建区域的环境、功能和私密程度划分空间,合理规划街道、庭院和花园。我们建议在合理规划空间的基础上,在街区中心开辟半公共性质的绿地(占基地总面积的25%,占街区面积的42%)。根据住区规模,按比例(基地总面积的15%)开辟多个小型公园作为公共绿地。道路网占基地总面积的15%,符合欧洲的城市设计标准。欧洲城市公共交通非常便利,可通往每条街道。

人口与建成环境

我们建议增加人口密度,达到每公顷400人,或250名居民和150名员工。巴黎的人口密度为每公顷201个居民。限制建筑物的高度可以降低感知密度,体现城市肌理的连续性,所以,我们建议建筑物的高度为4层(底层+3)。根据区域的密度和面积,该区域可容纳16000个居民。

多数中国家庭有三位成员,住在同一个住宅单元内。少于三个成员和多于三个成员的家庭数量可相互抵消。预计需要建设的住宅单元数量为5334个(或每公顷167个)。

如果每个公寓的面积是90平方米,则区域总建筑面积为480000平方米(5334×90平方米)。净总建筑面积为600000平方米(480000/0.80)。建筑平均高度为4层,全区的建筑密度为1.4(包括道路和公共空间),平均街区密度为2.81(FAR)。区域内中型建筑物布局合理,绿地比例适中,能够形成较高的人口和城市密度。

我们推荐两类建筑:一类是低层建筑,适合住宅、商铺和公共设施。另一类较高的建筑适合举办各种社会活动(特别适合服务行业)。划分建筑类型能够区分建筑物功能、改善区域外观,有助于适应宽阔的马路和十字路口。

就业与社会活动

预计区域内的就业岗位数量为9600个包括4800个办公室岗位,4050个零售岗位和室外服务岗位,以及750个医疗领域内的岗位。服务区建筑占总净建筑面积的11%,高8层,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96000平方米净建筑面积/8层)。根据区域内居民的生活需求开展公共设施建设,可缩短出行距离,节省时间。

住区形态优点

高密度

将样板生态住区与近期中国开发项目相比,结果证明:与巨构形式相比,传统的庭院设计和密集、紧凑的街道网络能够达到同样的甚至更高的城市密度。

样板生态住区的城市密度呈梯度变化,区内任何一点距离公交站点仅400~500米。公交站点附近门庭若市,零售商和服务供应商云集于此。河道两岸和地区中心分布着3~4层的建筑物,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交织如网,非常便利。

生态住区大部分建筑物为3~4层,建筑物之间分布着大片绿地,本地就业岗位充足,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功能混合

住区规划把零售、服务、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功能与居住功能相混合。建筑物的设计也非常人性化,独具匠心,例如,建筑物入口直通街道,一楼既可作为商铺,又可作为住房。地区内还有学校、医疗中心等公共设施。地区内就业岗位充足,居民上下班通勤距离不超过2公里,步行不超过半小时,乘公交车最多十分钟。有轨电车主要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工具,不会出现单向客流过大的情况。市民只需步行5~10分钟就能获得一切基本生活所需。

社会融合

该地区融合了各种社会功能。地区内住房质量上乘,有各种不同面积的房型可选,可用于不同目的,适合各种收入和年龄的市民。

地区内的住房多样化有助于保持社会和谐。按照人性化的需求规划地区空间,同一空间内的居民彼此相见的可能性增加,从而有效降低犯罪率,创造和谐宁静的社会生活。

道路网的连接性和复杂性

生态住区的道路网是保证区域连通和便捷的核心。道路网必须有层级变化,从宽阔的马路到狭窄的街道、小巷和尽端路。每条街道的设计均须考虑其用途及其在整个街道层级中的位置。街道层级与其功能相关:一些街道供机动车和电动车通行,而较小的街道仅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行,居民得以享受街区中心宁静和谐的气氛。街道的层级结构借鉴了中国运河城市的道路和桥梁的类型和特征。

道路网不但是区域的服务系统,还是通往外界的通道,增加公共设施的便捷性。区域内的道路网可通往城市主干道和城区的林荫大道。主干道和林荫大道是城市的标志性组成部分,是居民生活必需的交通设施。我们可在同一个层次、同一类型的道路旁边栽种同样的树木,便于区分,使城市结构更加明晰。

城市内的自然景观

河流

河流网络与道路网息息相关,河流网络能够改善整个区域系统,可作为市民散步休闲的场所,对废弃物的回收也起着重要作用。河流常常是自然的绿化带,可以保存生物多样性,作为自行车道,也是市民的散步和休闲场所。

河流的第一个功能是促进水循环、接收区域排水。河流必须定期维护,保证正常高效的水循环功能,从而保护城市。建设密集的水路运输网络能够促进支流的水循环。改善河流水质是保障卫生的重要因素。污染的河水经过湿地净化后才能流入其他河流。城市湿地含有大量植物和其他生物,对流入其中的污水能够起到净化作用。可通过水闸控制船只出入,同时分离净化水和污水。

河流的第二个功能见于文化领域。人们对河水的流动抱有一种情感。河流使城市更加美好,为居民创造宁静祥和的居住环境。古时候,人们在河边洗碗、洗衣服。溯水而居是人类重要的文化传统。人类与河流的关系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绿色走廊

样板生态区内有多种绿地。一种分布在河流两岸,创造水岸美景。另一种分布在街道和自行车道两侧,为居民创造舒适的出行环境。通过城市景观绿地的布局规划改善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通过设计景观绿地收集雨水,规划市民休闲区,在街区中心开发农业用地等。马路两侧的绿地能够净化城市,吸收二氧化碳,绿地的土壤渗透性强,可吸收雨水,防止马路积水,划分马路界限,帮助行人辨别方向等。从私人性、半私人性绿地到公共花园,绿色长廊网络的布局也有层级性的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的悠久传统。住宅内的自然元素比比皆是(例如在庭院中间种树)。城市肌理也融合了大量自然元素,这些元素对于改善生态和气候环境至关重要。此外,农村在循序渐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保留原有的农业生产。虽然城市农业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可重新发展城市绿色农业,不但可向本地供应更多粮食,还可减少交通运输的需求。此外,城市农业还可作为教育空间促进城市发展。

最后,园艺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应该得以保存并继续发扬光大,美化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在城市设计中预留一些特殊空间,用于建造中式园林,发展园林艺术。

猜你喜欢

建筑物街道密度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邻近既有建筑物全套管回转钻机拔桩技术
现代中小河流常用有坝壅水建筑物型式探讨
热闹的街道
描写建筑物的词语
街道生活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