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现代理想城市”

2013-09-05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3年11期
关键词:人居城镇化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 李 迅

一、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

1.1 从世界城镇化看中国城镇化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1)城镇化是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聚居方式变化现象,是一种社会经济的自然发展过程;(2)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殖民(移民)扩张、服务业发展、新技术应用等对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世界各国城镇化存在一些普遍规律,但由于国情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及所处国际背景不同,城镇化模式各不相同。

全球城镇化浪潮经历了四波:

第一波城镇化浪潮发端于西欧的工业革命。空间上以英国为中心,逐步向欧洲大陆扩散。

自19世纪初开始,历时200多年,1950年前后进入城镇化成熟期。

第二波城镇化浪潮受殖民扩张、工业化和技术扩散多种因素推动。空间上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美国最为典型。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历时近1世纪,1950前后进入成熟期。

第三波城镇化浪潮受二战后人口剧增、工业化大发展、石油开发等多因素推动。空间上以拉美、东北亚、北欧、北非和中东的部分国家为主。二战后迅速发展,历时半个世纪左右,2000年以前进入城镇化成熟期。

第四波城镇化浪潮以经济全球化、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的推动为主。空间上以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和印度为代表,21世纪前后开始快速发展,预计2030~2050年前后将进入城镇化成熟期。

1.2 对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发展问题的反思

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地改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城乡格局、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结构,对世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据了解,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城市用水17亿立方米;新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新增建设用地1004平方千米;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达6亿吨。

1.3 新型城镇化要求下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向

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突出的是“新”: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首先要对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确定国家发展主体功能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谨防落入巴西式的“城镇化陷阱”。其次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而不是粗放外延式的城镇化道路。简而言之,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和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多元、渐进、集约、和谐、可持续”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西方理想城市的探索与启示

2.1 理想城市的溯源

从词源看,理想城市(ideal city)在英文中有两种写法Utopia(乌托邦)和Eutopia(理想城)。它们来源于两个不同的词根:utopia源于ou+topos(乌有+地方);Eutopia源于eu+topos(美好十地方)。

西方理想城市构想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对田园式人居环境的向往,对传统的怀念,自古以来就从未间断过,从最初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再到战后的新城运动、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等,都是这一理想的反映。可以说,从古至今,人类对理想城市的探索从未停歇。

2.2 西方理想城市的探索

理想城市的设想在西方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其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西方对于理想城市的设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有关城市的论述;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典理想城市方案。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的数千年城市发展中,涌现出一系列理想城市的理论及实践:柏拉图的理想国;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市(如德国的曼海姆城、意大利的帕尔曼·诺伐和法国的南锡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乌托邦、太阳城、基督城;资本主义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西方卫星城和新城理论发展的起源);戈涅的工业城(影响了《雅典宪章》以及现代主义城市);柯布西埃的明日都市(影响了《雅典宪章》以及现代主义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等。

随着20世纪西方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理想城市的理论和实践也相应地有了新的发展,新城市主义、步行城市、插件城市、海上城市、索勒里的生态城市、利布斯·伍茨的“空中巴黎”等等。

西方理想城市的探索经历了西方古典理想城市的探索、西方近代理想城市(田园城市)的探索、西方现代理想城市(紧凑城市、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探索几个阶段。

西方古典理想城市的特征:秩序感;简单几何形状的城市外廓;占据主导地位的设施位于城市图案的几何中心;位于城市中央的设施与城楼或碉楼之间存在明确的视线或轴线关系。

英国霍华德倡导的“田园城市”运动,初步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的基础。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的基本设想是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模式。他指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希望用城镇——乡镇这种新型的城市结构形态和土地归社区所有,来代替现行的城乡对立的结构形态和土地私有,以实现社会的和平改革

“紧凑城市”是西方国家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为数不多的受到各国广泛关注、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已经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的城市发展理念之一。自欧洲兴起的紧凑城市模式,与美国规划学者提出的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等相互呼应,推动着城市化时代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城市的浪潮。

紧凑城市包含了三个核心特征:密集和邻近的开发模式、由公交系统连接的城市地区、本地服务与就业机会的可达性。一个仅仅强调高层、高密度开发的城市,并不是真正的紧凑城市。高密度的意义在于保护城市的经济活力与社会互动,提高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经济效率,并保留城市周边优良的自然环境。

二战后城市急速扩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以低密度的独立住宅和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近郊发展模式,给城市带来了土地浪费、交通拥塞、空气污染、中心区衰落、场所感丧失和人际关系淡薄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自80年代以来产生了几种以人为本,并试图矫正这些城市病的理论和实践,统称为“新城市主义”,具体包括:安德雷斯·杜安尼与普拉特·齐伯克——传统邻里区开发;彼得卡尔索普——公交导向的邻里区开发;内利森斯——小庄;麦克伯恩——都市村庄。新城市主义追求的是紧凑、宜人的邻里社区模式,充满活力和人情味的城市空间。

与新城市主义同时代提出的精明增长同样是应对城市蔓延的产物,精明增长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不同的组织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精明增长是一种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发展模式。精明增长最直接的目标就是控制城市蔓延,其具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保护农地;二是保护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个方面;三是繁荣城市经济;四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城市精明增长的实现途径:充分利用价格手段的引导作用;发挥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的指向作用和综合利用土地利用法规的控制作用。与新城市主义相比,精明增长对环境问题考虑得更多。

三、中国理想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1.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汲取——选址布局

由传统文化哲学理论加上对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和建设实践总结而综合形成的“风水”学说,对营造城市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古代规划建设城市既要“顺应山水形势”,还必须“遵从典礼制度”。

在选址定位过程中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区位、气象、山水地形以及土质的观察分析,注意“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山水交汇,动静相称”。

确定城市形态布局时强调“象天法地”,营造中轴方位要符合子午,“以南为上”,宫殿衙署及道路格局必须方整规则。

2.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汲取——因地制宜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非常重视环境分析选址定位,强调因地制宜。

如强调城市实际生活意义及经济性的东周后期《管子·乘马第五》:“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时,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体现了轻君权、重科学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在一些丘陵山谷或河湖水网地形复杂地区,不可能也不必要建造十分方整的城市。在城市内的布局中也提出了自然至上原则。这些思想主要反映在非都城的一般城市的建设中。

3.中国古代理想城市的特征

(1)与自然的结合

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是永恒的主题。中国古人有“究天人之际”的传统,在人类繁衍和建设人居环境的过程中一直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今日中国之土地即是古人数千年辛苦劳作、悉心化育逐渐形成的结晶。

(2)求社会的和谐

社会是人居环境的“纲”,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人居环境建设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结构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旨之一。中华社会之所以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有其一套和谐的社会法则,将人居的空间秩序与人群的社会秩序统一在一起。

(3)城乡统筹与建设秩序的治理

人居环境是治国安邦之保障,是天下治理之要务。中华文明之所以千年不坠,空间治理是至关重要的保障,从地区、城市到县、村镇,分级布局,秩序井然。在空间治理过程中,人居环境及其相关的制度设计以其整体的思考,关系着整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在空间上的实现,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延续,这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发展所揭示的独特的战略价值。

(4)人居环境营造的追求

中国古代漫长的人居营造实践中,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一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概念,地区、城镇、建筑、园林整体生成,是一个动态体系。这一中国特有之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体系”,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创造过程和创作主体,它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精华智慧,也是其得以实现和传承的手段。

(5)审美文化的综合集成

中国人居环境之美是综合的整体创造,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这种博大丰富的美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生成的。同时,中国历史上的人居环境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创造,因此它的美也是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集成,包括:建筑、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

四、理想城市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从广义上讲,任何城市在其建造的目的及过程中都包含了理想的因素,每座城市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之情,而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未来世界的憧憬正是理想城市思想诞生的最根本原因。

理想城市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争取实现某种秩序的理想境界。

在人类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力求把自身心中的美好设想与自然规律相结合注入到城市的建造中去,并使之成为一种带有理想化的合理秩序。因此,包含着所有合理秩序的理想城市的设想,是人类对与二者结合的一种理想追求的体现。

当代中国理想城市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多元交融的城市理想;经济发达的城市理想;科技生活的城市理想;人文关怀的城市理想;城乡互动的城市理想;低碳生态的城市理想;安全宜居的城市理想。

生态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包括:(1)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自然为本);(2)多元多样、循环利用、和谐共生(多样循环);(3)以人为本,提升质量、共守理念(美丽幸福)。

美国梦曾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全世界共同的梦,目前仍然是最有影响力的梦,以至很少有人想到自己的梦或者什么别的其他的梦。当中国近些年来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当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声音日益响亮,“中国梦”应运而生。

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包含的内容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城市作为人类精神和文明的物质载体,不但是人类建设的最高成就的象征,而且体现着人类对于合理的生存环境的希求。理想城市是一种“城市梦”,是中国梦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毋庸讳言,要实现中国梦,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障碍要克服。而当前践行生态文明,构筑理想城市,是我们对中国梦最好的诠释。

猜你喜欢

人居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未来人居“空间四重奏”——ArtPark9室内建筑实验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
浅谈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