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也展洁净容貌
2013-09-05◎
◎
扶绥县渠黎镇碧髻村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过去这种原始的污水垃圾处理方式,让广西农村垃圾“围村堵河”、 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日益严重。
而如今,很多农村实现了“臭水沟”变小型水景,垃圾乱丢乱弃变集中收运处理的革命性变化,逐步展现出城市一样的洁净容颜。
在柳州市柳南区上等村河尾屯,清澈的河尾沟沿岸,每天总有村民在清洗刚从地里采摘回来的韭黄。而在一年前,由于村里污水乱排放,河尾沟是又脏又臭。
为从根本上解决河尾沟的污染问题,2010年,河尾屯在城乡风貌改造中对村屯的污水系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修建了小型污水处理系统。排水管网四通八达,连通家家户户。屯里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到污水处理池进行净化处理,再循环使用或排放到河尾沟下游。水清了,生态好了,既改善了人居环境,也促进了当地韭黄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资金短缺、设施落后、机制不完善、建设起步晚等多种原因,广西农村公共环境设施建设滞后,垃圾、污水污染成为农村环境难以承受之痛。在不少村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十分原始,或堆放在树林子、池塘和低洼土坑里“存储”,或倒放在沟渠、河道里等待大水冲走,形成了垃圾“围村堵河”困局,导致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
近年来,广西结合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工程,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倾斜,大力实施农村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试点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试点,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治,在修复农村生态、控制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
百色市右江河谷沿二级路的一些乡(镇),为整体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他们实行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要求各乡(镇)配备至少一辆垃圾清运车,聘请保洁员收集各村的垃圾,由乡(镇)清运到县垃圾处理场。同时,还通过成立保洁公司,对农村垃圾收集和处理实施市场化运作,使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治理逐步实现了长效管理,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田阳县百育镇那生屯,以打造生态旅游村为契机,加强村屯垃圾清扫、收集等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使村容村貌整齐洁净,村风和谐文明,吸引了区内外络绎不绝的游客,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2009年以来,来宾市武宣县共投入2031.1万元,分批建成11个垃圾中转站、509个垃圾池,实现了对10个乡镇和142个行政村的全覆盖,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有效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
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吴伟权介绍,2011年开始,广西实施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支持75个县试点县域生活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广西还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除了投入“村收镇运县处理”试点项目,还重点补助60个自治区重点镇“五个一”项目和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涉及的800多个村屯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同时,2011年起至2013年,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筹集资金10.5亿元,对广西农村进行环境连片治理,采取以奖促治的方式加快村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田东县祥周镇中平村污水处理工程
武宣县三里镇灵湖村垃圾收集点
吴伟权说,“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在自治区特色名镇,小康示范镇、重点镇,地处大江大河沿岸、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上游、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129个建制镇新建镇级转运站项目130座,并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30%左右,逐步优化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