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中继通信中的联合正交物理层网络编码
2013-09-04杨洪娟刘荣宽
李 博,王 钢,杨洪娟,刘荣宽
(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150001哈尔滨)
物理层网络编码(physical-layer network coding,PNC)[1-2]技术自从 2006 年被提出以来,受到无线通信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这是由于,在双向中继通信系统(two-way relay channels,TWRC)[3-4]中,PNC 方案比传统多跳方案和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NC)方案分别可以提高100%和50%的系统吞吐量[1].但是,大部分有关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研究主要都集中于对称信道,即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具有相同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文献[5]研究了2个下行信道具有不同信噪比的情况,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文献[6]研究了两源节点采用不同调制方式的情况.但是,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对于PNC在以下2种非对称条件下的研究成果发表:1)上行信道与下行信道具有不同的信噪比;2)2个上行信道具有不同的信噪比.
文献[7]提出了一种新方案称为正交物理层网络编码(orthogonalphysical-layernetwork coding,OPNC),OPNC方案在保证通信时隙数与PNC相等的同时,由于采用了正交载波,获得了一定的系统误比特率(bit error rate ratio,BER)增益.本文基于文献[7]正交载波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联合正交方案,称为联合正交物理层网络编码(combined orthogonalphysical-layernetwork coding,COPNC).在信道对称的条件下,分析了各种方案的误比特率性能;在以上2种非对称条件下,仿真实验表明 COPNC方案与 PNC以及OPNC方案相比,可以获得更好的BER性能.
1 系统模型
本文研究如图1所示的双向中继通信系统模型.节点1与节点2之间没有直达链路,必须通过节点R中继来交换信息.假设所有节点都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即每个节点不能同时进行信息的收发.在时隙1,节点1和2把各自的已调信息x1和x2同时发送到节点R,节点R对收到的混叠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综合的信息xR,并在时隙2将其广播到节点1和2,节点1和2在已有信息的辅助下解码出对方传送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在PNC和NC方案中,中继R对信息综合的过程采用XOR的方式.此处定义时隙1为上行阶段,定义时隙2为下行阶段.本文假设不采用信道编码或者采用端到端(end-to-end channel coding)的信道编码[8],即中继节点不必考虑信道的编解码,节点1和2都采用二进制移相调制(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BPSK)调制,所有信道都为加性高斯白噪声(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AWGN)信道.
图1 双向中继通信系统模型
2 物理层网络编码方案与正交物理层网络编码方案
2.1 PNC方案
当系统采用PNC方案时,节点1和2在上行阶段把各自的已调信息乘以理想同步的载波.后发射到无线信道,中继节点R接收到叠加噪声的混叠信号后,对其进行如图2所示的信号处理过程.经过相关器后得到的基带信号为
式中:nR是均值为0,功率N0/2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经过判决与映射得到综合信息sR,然后对sR进行BPSK调制得到已调信息xR并在下行阶段进行广播.PNC方案对两路信号的综合处理表达式为
在下行阶段,节点1和2各自利用已有信息与节点R的广播信息解码出对方的信息.
图2 PNC方案中继节点R的信号处理过程
文献[1]给出了当所有信道具有相同的信道条件,即所有信道完全对称的情况下,中继节点的判决门限以及映射方法.由判决门限可以计算出中继节点的判决错误概率为
式中:Eb为每比特能量,函数Q(x)参见文献[11].由于下行阶段就是点到点的BPSK调制传输,下行错误概率为)[11].所以整个系统的误比特率为
2.2 OPNC方案
OPNC方案与PNC方案的主要区别在于节点1和2在发送信息时的载波有π/2的相位差,即正交载波.不妨假设节点1的载波为cos 2πfct,节点2的载波为sin 2πfct.上行阶段节点R收到叠加噪声的混叠信号,处理过程如图3所示.节点R收到的基带信号表示为
图3 OPNC方案中继节点R的信号处理过程
由于在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都有信息,所以需要分2个支路进行处理并分别判决得到2个源信息,然后对2个源信息进行XOR综合,再经过BPSK调制并广播.OPNC对两源信息的综合处理与PNC相同,即(2).下行阶段,节点1和节点2采用与PNC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得到对方传输的信息.
当所有信道条件对称时,考虑中继节点R得到XOR信息的错误概率.由于sR=s1⊕s2,当且仅当节点1和2传输的信息中有一个错误的时候,综合信息sR会错.而每个支路的错误概率就是Pe,所以中继节点sR的错误概率为
整个系统的误比特率为
3 联合正交物理层网络编码方案
COPNC方案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上行阶段,节点1和2采用与OPNC方案相同的正交载波,所以节点R收到的基带信号也是(5).仍然采用两支路分别处理并判决得到2个源信息,与OPNC不同的是,COPNC直接对两支路的判决结果进行QPSK调制,不妨以同相支路的输出作为QPSK信号的同相分量,以正交支路的输出作为QPSK信号的正交分量,如图4.COPNC对两路信号的综合处理表达式为
图4 COPNC方案中继节点R的信号处理过程
图5 COPNC方案下行阶段节点1和2的信号处理过程
由(8)可以明显看出,COPNC的综合是基于正交信号处理,因此称之为正交综合,对应于文献[1]的XOR和文献[12]的线性综合.由于本方案中两源节点的传输采用正交载波,中继节点采用正交综合,所以称为联合正交物理层网络编码方案.
考虑下行阶段,中继节点R广播QPSK调制信号到目的节点1和2.在节点1,期望得到的信息x2包含于节点R发射信号的正交分量中,所以节点1只需要对接收信号乘以载波sin 2πfct并进行积分、采样以及硬判决即可得到s2的估计值,如图5(a).在节点2,期望得到的信息包含于接收信号的同相分量中,需要乘以载波cos 2πfct以得到s1的估计值.
由于上行阶段采用正交载波,中继节点采用正交综合并在下行阶段以QPSK调制广播,所以在每条信道具有相同的信噪比时,分析系统的误比特率可以单独分析每个信息(s1或s2).考虑信息s1,其在上行阶段以BPSK调制发送到节点R,错误概率为下行阶段,s1包含于QPSK调制信号的同相分量中,被节点2接收,其接收过程与BPSK解调过程一样,所以下行的错误概率仍为.当且仅当上行和下行阶段中其中一个发生错误,s1将会被错误传输.所以
由于s2的误比特率与s1完全一样,所以整个系统的误比特率为
采用COPNC方案的优势分析如下.当上行信道处于低信噪比区间或者两条信道条件不对称,即一条信道信噪比高,一条信道信噪比低的时候,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在中继节点R两源信息s1和s2其中的一个正确接收,而另一个发生判决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对于PNC和OPNC方案,中继节点R采用XOR的方式将2个信息进行综合,从而得到的综合信息sR是错误的.然后在下行阶段,节点R把sR广播到2个目的节点,如果下行传输不发生错误,则2个目的节点解码出的信息全是错误的.但是对于COPNC方案,由于中继节点采用正交综合的方式(8),并以QPSK方式进行广播,然后节点1和2只处理携带他们期望得到信息的(正交或同相)分量.所以,节点1和2其中一个可以得到正确的信息,而另外一个得到错误的信息.相比于PNC和OPNC方案中,2个目的节点得到的信息全部错误,很明显,COPNC可以提高TWRC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
4 仿真结果与分析
根据前面对各个方案误比特率性能的分析,由式(4)、(7)和(10)画出 PNC、OPNC 以及COPNC方案在所有信道完全对称的条件下误比特率性能曲线如图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信道条件完全对称时,COPNC方案的误比特率略低于PNC和OPNC方案,3种方案误比特率性能十分接近.
图6 信道条件完全对称时3种方案BER理论值
图7给出了当上行信道与下行信道具有不同的信噪比时3种方案的BER仿真.图7(a)给出的是下行信道具有理想的信道条件(下行SNR=20 dB),上行SNR从-10 dB到10 dB变化的情况;图7(b)给出的是下行信道不可靠(下行SNR=5 dB),上行SNR从-10 dB到10 dB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在这2种情况下,COPNC具有最好的 BER性能,与上一节的分析一致.在图7(b)中,当信噪比大于5 dB时,3种方案的BER性能趋于一致,这是由于此时误比特率主要由不可靠的下行信道决定且3种方案下行信道条件一样.
图7 上行信道与下行信道条件非对称时BER仿真结果
当下行信道条件理想(下行SNR=20 dB),2个上行信道条件非对称时,3种方案的误比特率性能如图8所示.2个上行信道具有不同的信道比,等效于两源节点发射功率不同.不失一般性,假设节点2的发射功率为1,节点1的发射功率为P.对于PNC方案,中继节点R不能继续采用文献[1]中的判决门限与映射方法,这里对于PNC方案,给出一种上行信道非对称条件下基于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 ratio,LLR)的判决与映射算法.在一个符号周期内,LLR的计算为判决及映射方法为
判决与映射算法
图8(a)给出了当SNR2R固定在20dB,SNR1R从-10dB变化到10dB时3种方案的BER性能.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其他2种方案相比,COPNC方案仍然具有最低的误比特率.特别是当SNR1R<5dB时,COPNC的BER明显低于其他2种方案,这是由于当SNR1R落入这个信噪比区间时,节点1发射的比特经常会发生错误,而由于节点2到节点R的信道条件是理想的,节点2发射的比特不会发生错误,如第3节分析的一样,PNC和OPNC方案此时两目的节点都接收到错误的比特,而COPNC方案只有一个目的节点接收到错误比特,另一个节点接收正确的比特.COPNC方案的误比特率会明显低于其他2种方案.
图8(b)给出了当SNR2R固定在5dB时的情况,这时,源节点2发射的比特s2经常发生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他2种方案相比,COPNC方案仍然具有最好的BER性能,特别是当SNR1R>5 dB时,此时系统的误比特率主要由节点2到中继R的上行不可靠信道条件决定.此时源节点1发射的比特s1可以被节点R正确接收,由于下行信道理想,对于COPNC方案,目的节点2就可以收到正确的比特s1,而对于其他2种方案,2个目的节点都将会接收到错误的比特.从图8(b)中可以看出,COPNC的误比特率约等于其他2种方案误比特率的一半.
图8 2个上行信道条件非对称时BER仿真结果
5 结论
1)提出了一种新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方案,称为联合正交物理层网络编码。方案中2个源节点采用正交载波发送信息,中继节点对信息采用正交综合并以QPSK调制的方式将综合信息广播到两目的节点.
2)通过对称信道下的BER性能理论分析和非对称信道下的BER仿真实验,可以看出:当信道条件完全对称时,COPNC方案的误比特率性能略好于PNC和COPNC方案,三者非常接近;当双向中继通信系统的上行信道与下行信道条件不对称时,COPNC方案可以获得最优的BER性能;当下行信道理想,两上行信道条件不对称时,COPNC的误比特率约为PNC和OPNC案的一半,与理论分析吻合.
3)COPNC方案特别适合应用于上行信道非对称的双向中继通信系统系统.
[1]ZHANG Shengli,LIEW S C,LAM,P P.Hot topic:physical-layer network coding[C]//Proceedings of MobiCom’06,New York:ACM,2006:358-365.
[2] LIEW S C,ZHANG Shengli,LU Lu.Physical-layer network coding:tutorial,survey,and beyond [EB/OL].(2011).http://arxiv.org/abs/1105.4261.
[3] SHANNON C E.Two-way communication channels[C]//Proceedings of Berkeley symposium on mathematical statics and probability.Berkeley:UC Berkeley,1961,1:611-644.
[4] PAPADOGIANNIS A,BURR A G,TAO Meixia.On the maximum achievable sum-rate of interfering twoway relay channels[J].IEEE Communication Letters.2012,16(1):72-75.
[5] LIU,Jianquan.,TAO,Meixia.,XU,Youyun,et al.Superimposed XOR:a new physical layer network coding scheme for two-way relay channels[C]//Proceedings of Globecom’09,Hawaii:IEEE Press,2009.
[6]WANG Lei,WU Zhuo.BER Analysis of Physical Layer Network Coding with PSK Modulations for Two-Way Relay Channels [C]//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Processing,Communication and Computing(ICSPCC’12),Hong Kong:IEEE Press 2012:484-489.
[7] XIONG Wenhao.Orthogonal physical layer network coding[D].Wichita,USA:Wichita State University,College of Engineering,2009.
[8]LIEW S C,ZHANG Shengli,LU Lu.Physical-layer network coding:tutorial,survey,and beyond [EB/OL].Physical Communications.(2012).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4490712000419.
[9]ZHANG Shengli,LIEW S C,LAM P P.On the synchronization of physical-layer network coding [C]//Proceedings of Information Theory Workshop(ITW 2006),Chengdu:IEEE,2006:404-408.
[10]LU Lu,LIEW S C.Asynchronous physical-layer network cod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12,11(2):819-831.
[11]PROAKIS J,SALEHI M.Digital communication(5th Edition)[M].New York:McGraw-Hill,2008:190-193.
[12]YANG Hongjuan,MENG Weixiao,LI Bo.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mplify-and-forward cooperative diversity with multiple-antenna nodes via analog network coding [J].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2013,19(6):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