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有机酸油层深部解堵技术
2013-09-04沈文敏
沈 文 敏
(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辽宁 盘锦 124109)
自2000年始,曙光油田在杜84块部署超稠油新井,随后在杜80兴隆台、杜813兴隆台、杜212兴隆台、曙127 454块及杜239块部署超稠油新井并相继投入开发,包括6个开发单元,动用含油面积6.92 km2,动用地质储量5 262×104t,使超稠油开发规模逐步扩大。油藏储层为高孔高渗储层,属重质超稠油。超稠原油物性差,油层单层厚薄,粘土矿物含量高,钻井过程中存在泥浆污染。开发过程中主要表面为油井投产初期及低周期注汽压力高,周期生产时间短,采注比及油汽比低。针对上述矛盾,开展低碳有机酸油层深部解堵技术研究,通过有机乳液,溶解有机重质成份,清洗岩石表面,改善地层流体的流动性,同时为后期处理提供前期准备。开发有机缓速酸体系,对储层岩石具有较强的溶蚀性,对沥青质、胶质、蜡等有机物具有较强的溶解(分散)性[1,2],降低注汽压力。同时添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储层的粘土膨胀、运移具有较强的拟制性。通过集成创新,应用多种药剂的复合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油井产能。
1 技术原理
低碳有机酸油层深部解堵技术,将粘土稳定剂,有机溶剂与有机酸、表面活性剂以及助剂结合起来,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配方组成,发挥药剂相互间的协同效应,形成复合体系[3],通过多种药剂的复合作用,实现油层深部解堵与抑制粘土膨胀为一体,综合解决油井的注采矛盾,最大限度的发挥油井产能。
有机乳液溶解有机重质成份,清洗岩石表面,改善地层流体的流动性[4,5],同时为后期处理提供前期准备。
2 室内实验
2.1 酸液表面张力测定
将试样按不同浓度配成水溶液,用JYW-200A全自动表、界面张力仪测定其表面张力,数据见图1。从曲线可以看出:酸液浓度在 40%之后,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增加而变化不大。
图1 酸液浓度与表面张力曲线Fig.1 The concentration of acid solution and the surface tension curves
2.2 酸液岩心溶失率实验
将已洗油的岩样(或碎块)研磨后过0.175 mm孔径标准筛,筛出物在 80 ℃下烘至恒重后备用。按固液比为1.5 g岩样/10 mL酸液,恒温温度60 ℃反应1h后过滤分离,滤渣在80 ℃下烘干至恒重,计算出溶失率,数据见表1。
表1 酸液岩心溶失率Table 1 The acid liquid core dissolution rate
2.3 酸液对岩心润湿性的影响
将碳酸岩地层岩心表面用200 目 细水砂纸打礳后烘干,用JJC-1润湿角测定仪测定地层岩心表面蒸馏水的润湿角;将碳酸岩地层岩心表面用200目细水砂纸打礳 后烘干,用低碳混合有机酸浸泡 5 min后取出烘干,用JJC-1润湿角测定仪测定地层岩心表面蒸馏水的润湿角,数据见表 2。实验表明,低碳混合有机酸油层解堵具有改变岩石润湿性的作用,即将岩石由油润湿改变为水润湿。
表2 岩心润湿性实验Table 2 Core wettability test
2.4 酸渣实验
取25 mL试验区块无水原油与25 mL酸液一起加入100 mL刻度的比色管中充分摇动,在70 ℃条件下静放12 h后,观察有无乳化现象,并用孔径0.11 mm标准筛过筛,再用石油醚清洗观察有无酸渣形成。实验表明:无乳化现象,无酸渣形成。
2.5 粘土稳定剂优选
将试样配成10%(w/w)浓度的水溶液500 mL,再放入高温高压陈化釜中进行48 h,300 ℃耐温实验,冷却后备用。称取0.5 g膨润土放入离心管中,加上述水溶液10 mL。在室温下静置2 h。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用1 500 r/min,离心15 min。读取膨润土在离心管中的膨胀体积。用煤油和蒸馏水同等条件下做试验。实验数据见图2,数据表明 300℃恒温48 h后,试样加量2%时膨胀率达到86%。
图2 耐温后试样不同浓度的防膨率Fig.2 The temperature of samples aft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rate of anti-swelling
2.6 有机溶剂的筛选
利用稠油区块的原油,按Q/SY LH 0168-2004标准进行测定药剂的洗油性能,当浓度大于70%时洗油率达到92%。
3 现场应用
3.1 选井条件
超稠油油藏,油层粘土含量相对较高,大于3%~5%,注汽质量有待提高,周期吞吐效果较差的油井。
3.2 实施工艺
采用注汽管柱,在注汽前将药剂挤入油层,措施对管柱没有特殊要求。
3.3 效果分析
2012年现场实施6井次,开井6口,阶段措施增油1 525 t,平均单井增油254 t。阶段创效186万元,阶段投入产出比1︰2.31。
1)措施后注汽压力降低,表明油层伤害得到解除。注汽已结束的6井次,平均注汽压力由措施前的14.35 MPa降低到措施后的13.38 MPa,前后对比降低0.97 MPa,注汽质量得到改善,为后期提高生产效果打下前提基础。
2)措施后油汽比及采注比提高,表明生产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对6井次进行同期对比,阶段油汽比提高0.019、采注比提高0.070。
4 结 论
(1)该技术适用于兴隆台超稠油,改善注汽质量及提高吞吐效果。
(2)该技术能够解除油层伤害,保证油井注汽质量,为油井后续有效开发的奠定了基础。
(3)该技术可提周期油汽比及采注比,为提高蒸汽吞吐效果的技术保障。
(4)该技术对同类油藏具有借鉴意义,具有推广前景。
[1] 于杰刚,曹红英,孙伟栋.稠油油藏胶质沥青质分散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9(10):32-33.
[2] 梅玉芬.胶质沥青质分散剂的研制与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20):37-38.
[3] 刘菊梅,王宏图,廖久明,等.一种多功能解堵酸液的试验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2):120-123.
[4] 张玉涛,李友富,何川,等. 混合低碳有机酸酸化液研究[J]. 油田化学,1995(1):26-29.
[5] 廖久明 刘菊梅.新型多功能解堵酸液的室内研究[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4(3):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