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盾构区间穿越既有铁路技术措施研究

2013-09-04

铁道标准设计 2013年2期
关键词:盾构注浆路基

张 舵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251)

随着城市地铁的建设,所遇环境条件变化较多,需穿越障碍物种类繁杂,包括桥梁、房屋、河流、道路等等。其中运营期间的铁路线路,对沉降要求较高,对处理措施要求较严。目前国内上海、深圳、北京、天津等城市均遇到此类情况,多采用盾构穿越。以某城市地铁区间穿越铁路为例进行分析,介绍下穿既有铁路的技术措施。

1 工程概况

该盾构区间隧道横穿铁路,共计8股道,位于铁路站场内,行车密度大,施工期间需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营。土层从上到下分别为:素填土、砾砂、粉质黏土、全风化角岩、强风化角岩。地下水位约在地面以下3.5 m,隧道拱顶覆土厚度约14 m。区间与铁路路基的关系见图1、图2。

图1 区间穿越铁路平面

图2 区间穿越铁路剖面

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

表1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2 路基沉降和轨道变形要求

盾构施工对铁路的影响主要包括路基沉降和轨道变形,其中轨道变形是控制铁路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

对于有砟轨道的路基沉降,可以通过回填道砟、补充注浆等方式予以补充,所以普通铁路路基沉降要求不高。《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1]中7.6.2条规定,一级铁路路基沉降量≤20 cm、沉降速率均≤5 cm/年。《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2]中规定:对于有砟轨道,设计速度为250 km/h,一般地段工后沉降≤10 cm、沉降速率均≤3 cm/年;设计速度为300、350 km/h,一般地段工后沉降≤5 cm、沉降速率均≤2 cm/年;

对于无砟轨道的路基应遵循无砟轨道完工后的工后总沉降ΔS,不允许危害铁路运营安全或产生损坏线路可使用性的轨道变位,也不能超过系统扣件竖向高度调整量的某一比例。《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2]中规定,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不宜超过15 mm;沉降比较均匀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满足(Rsh≥0.4V2sj)的要求时,允许的工后沉降为30 mm。

在施工中以轨道沉降变形为实际控制标准,根据2006年铁道部发布的《铁路线路修理规则》(铁运[2006]146 号)[3],适用于1 435 mm 标准轨距和线路允许速度为200 km/h及以下的线路。规则第6.2.1条规定了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高速铁路还应遵守《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同时应以铁路运营单位的实际轨道平顺性管理数据为准。如北京铁路局京铁工[2008]238号文件《京津城际铁路无砟轨道线桥设备维修规则(试行)》[4]第 7.1.1 条之规定。

3 计算分析

3.1 沉降分析计算

盾构隧道施工不可避免地导致隧道上方一定范围内地面出现沉降。在软弱地层中施工盾构隧道,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盾构施工引起隧道周围土体的损失和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土体固结沉降。应通过预先计算预测沉降量并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地面沉降值等措施保证隧道上方铁路的安全。分自然状态和隧道顶部预加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3.1.1 计算模式

采用平面有限元法,考虑地层与衬砌共同作用。

为分析注浆与不注浆两种施工方案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表变形的影响,数值计算中采用平面应变的二维有限元地层结构模型。为便于对比,两种方案均采用相同尺寸、地层参数以及相同边界约束条件的有限元模型,而区别在于注浆方案将通过提高注浆范围土体模量进行模拟。有限元模型如图3所示,模型水平宽度为60 m,高度为40 m。上、下行线隧道水平间距为18.4 m,其几何尺寸基本相同,外径为6.0 m,管片厚度为300 mm。隧道上方覆土厚度为14.4 m,对隧道顶部9.0 m、中心线每侧6.0 m范围围岩进行加固。

图3 区间隧道计算断面

3.1.2 材料本构方程

对于岩土体材料,其变形是极其复杂的,这不仅与岩土体的成分、成因、结构等因素有关,还与岩土体的历史、受荷状况等有关。岩石能够很好地承受压应力,但是只能承受很小的拉应力。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中几乎不存在弹性极限,因为岩石甚至在很小的荷载作用下,就出现显著的不可逆的塑性变形。所以,计算过程中采用 Drucke-Prager弹塑性的非线性本构模型[5]。

D-P模型是在考虑了静水压力影响的广义Mises屈服准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表达式为

c——岩土类材料的黏聚力,MPa;

φ——岩土类材料的内摩擦角,(°)。

D-P模型的优点是采用了简单的方法考虑了静水压力对屈服和强度的影响,参数少,计算简单,同时也考虑了岩土类的剪胀。

3.1.3 计算结果

经有限元计算分析,得到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注浆和不注浆两种工况下地表沉降规律。当不注浆时,两盾构隧道下穿铁路,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隧道施工完成后地面最大沉降计算值自然状态下为-9.80 mm,沉降槽较深。注浆加固后,地表沉降曲线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地表沉降最大值为-4.92 mm,沉降槽较浅,影响范围较小。注浆加固较不注浆地表沉降减小50%。

式中 I1——应力第一不变量,I1=σ1+σ2+σ3;

J2——第二偏应力张量不变量,其表达式为

图4 无地层加固地表沉降曲线

图5 有地层加固地表沉降曲线

计算结果显示加固后铁路路基沉降量较小,同时沉降槽较平缓,对铁路运营有利。故建议对铁路下方路基进行加固,要保证注浆浆液质量,控制浆液范围,尽量均匀密实,减小地层损失,切实保证注浆效果。且盾构下穿铁路施工时需要对地面加强监测,严格控制盾构推进速度并实施同步注浆,避免施工对铁路安全运营带来不利影响[6]。

3.2 结构配筋计算

根据计算分析,同样轴重的情况下,列车速度越高,在盾构顶产生的动荷载越大,同时考虑盾构施工造成的铁路路基不平顺,并参考类似工程经验,列车荷载可按75 kN/m条状荷载考虑。经过地层加固后,土体模量约提高3倍,按经验其静力触探锥尖阻力提高为原来的2~3倍,土体水平向抗力系数提高2~3 MPa[7]。

经计算,盾构配筋以裂缝宽度0.2 mm控制,主筋采用10φ20 mm。对铁路路基加固后,也可减少运营期间列车动荷载对区间隧道的影响,同时通过加强区间管片配筋、在管片中掺入钢纤维以增加其抗裂性能等措施,确保运营期间区间隧道的安全。

4 采取措施

4.1 加固措施

为保证铁路的正常安全运行及盾构顺利推进,采取预加固措施,如图6所示。

图6 加固布置纵剖面

首先进行铁路两侧的旋喷桩施工,加固过程中应控制施工速度,以减小施工对铁路的影响,旋喷桩施工期间必须对铁路进行监护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施工参数,并通知铁路部门对线路进行及时养护;其次对主加固区(A)、次加固区(C)等进行加固。

施工主加固区(A)时对铁路线路应采取以下保护措施:采用分层注浆加固,预加固范围为主加固区(A)的70%左右,并采用复合浆液,缩短胶凝时间,以控制注浆压力和扩散范围,注浆压力和注浆速度根据线路轨道变形的监测数据进行调整,减小注浆对基床的影响,同时为下一阶段跟踪注浆预留注浆孔。次加固区(C)采用竖直施作注浆孔,复合浆液,一次性加固完成[8]。

4.2 盾构推进控制措施

为保证铁路正常运输的绝对安全,盾构推进时须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4.2.1 洞内措施

考虑列车动荷载影响,对铁路下方中心线左右两侧各50 m范围内的钢筋混凝土管片配筋进行加强,掺入钢纤维以增强其抗裂性。同时根据地面监测情况,必要时在加固(A)区进行跟踪注浆。

根据地面(和先行隧道)的监测情况,不断优化盾构施工的各种技术参数,合理选定推进速度、平衡土压力、出土量等参数,严格控制盾构纠偏量[9]。

严格控制同步注浆量和浆液质量。

考虑注浆加固效果不良,对盾构隧道均采用加设注浆孔的管片,必要时盾构隧道施工完成后,对隧道管片外土体进行注浆加固。

4.2.2 洞外措施

盾构推进实行信息化反馈施工,增加监测频率。在铁路两侧埋设沉降观测点,进行0.5 h一次的跟踪测量,通过施工监测进行跟踪注浆,并进行信息分析,及时通知井下调整掘进施工参数[10]。及时对碎石道床进行铺垫和轨道校正,保持铁路轨道的平顺直。

4.3 监测布置

区间所做的监测主要包括隧道外监测和隧道内监测。隧道外监测包括地表沉降、线路沉降及方向偏移、深层土体沉降监测、隧道两侧地下水位监测等。隧道内监测主要包括沉降监测、钢筋内力、混凝土应变、管片与围岩接触压力等。

5 结论及建议

根据掘进实测数据,在采取上述措施后,下穿铁路的轨道沉降约2.4 mm,满足维修保养要求,保证了盾构施工过程上部铁路的安全运营。

综合考虑以上措施,在隧道通过前做好预加固措施,并对加固质量进行检测,预留部分注浆孔。在隧道掘进过程中做好监控量测,加强施工控制,根据量测信息及时调整掘进参数,根据地面沉降情况进行补充注浆,可以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中,铁路的正常运营和区间施工的安全。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001—2005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621—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运[2006]146号 铁路线路修理规则[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4]北京铁路局办公室.京铁工[2008]238号 京津城际铁路无砟轨道线桥设备维修规则(试行)[S].北京:北京铁路局办公室,2008.

[5]张义同,等.隧道盾构掘进土力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6]肖立,张庆贺.盾构长距离下穿铁路股道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5(5):672-676.

[7]田海波,宋天田.轨道交通9号线下穿铁路工程风险及对策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3(1):147-150.

[8]王伟忠,臧延伟.盾构下穿既有铁路线路地基加固方案与效果分析[J].铁道建筑,2007(12):63-65.

[9]张飞进,高文学.盾构隧道穿越既有线施工控制措施研究[C].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76-180.

[10]晏成.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框架桥工程安全性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1(7):84-87.

[11]赵承志,苏华友.深圳地铁5号线区间隧道盾构穿越铁路施工技术[J].中国市政工程,2011(1):43-45.

猜你喜欢

盾构注浆路基
市政道路路基质检与控制探析
水泥回填土技术在盾构出洞加固中的应用及改善方法
软弱路基加固处理设计探究
新型盾构机刀圈用6Cr5Mo2V钢力学性能研究
建筑工程注浆技术的应用
注浆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半填半挖路基的填筑方法
公路路基沉陷的处理技术
新型复合注浆材料研发与应用
小净距盾构隧道开挖相互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