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川思考

2013-09-04陈国阶

西部大开发 2013年9期
关键词:经济区成渝山区

□文/陈国阶

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川思考

□文/陈国阶

课题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更不是均一发展。更佳的协调状态,使区域各要素易于或利于形成新的合力,取得1+1大于2的发展动力。对此,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对本省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考察调研,并针对其如何更好地发展提出了建议。

成渝经济区是跨省域的经济区,他的建立是中央政府的决策。四川省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即四川盆地大部分都纳入成渝经济区之内,对提升四川在全国的整体战略地位和发展水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渝经济区内成与渝,川与渝的竞争会大于协作,成渝经济区的产业一体化为期尚早,更多的是川内与渝内各自的发展安排。就四川而言,也只能是在自己管辖区内的调控与运作。因此,处理好、发展好成渝经济区内的四川区域,是当务之急,是现实的选择。

川内成渝区发展的思考

就川内成渝经济区本身而言,他包括一个广阔的区域,几乎覆盖川中丘陵区和成都平原,某种意义上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的集中区。该区域内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包括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空间的差异和产业结构、环境条件等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标志着经济区的发育程度还较差,内部的薄弱区域还较大,甚至还包括部分相对贫困的市县,这既说明川内成渝区与发达区还存在巨大差距,也说明经济高速增长还有空间和潜力。

结合川内成渝区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其战略选择建议如下:

坚持不均衡的发展战略

世界经济发展史,是经济、产业、人口聚焦的历史而不是分散、均布的历史。这是由经济、资源、劳动力、市场、技术、社会组织形态、产品、效益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市场发育的必然;政府虽可调控,但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聚集会带来环境污染集中与交通拥堵问题,但现代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交通拥堵在立体交通网形成后也是可以缓解的。而聚集带来节约土地、节约资源、水源、能源、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经济效益、提升教育、科技发展和民众文化享受的功效等却是无法替代的。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大都市区不断出现,GDP的区域集中不断提高的原因。成渝经济区的战略,不能回避这种产业极化、集中化的选择。

进一步强化以成都经济区为核心的增长极

从成都经济区的发展空间、经济基础和国际影响上看,使成都经济区成为成渝经济区中与重庆城区相对应的两极对称是发展的选择,最佳的态势和目标是建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密集区。成都市及德阳—眉山—资阳连接区,将可形成人口达3000万左右的都市连绵区。当前的切入点是天府新区的建设。

成都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是:坚持以提升产业层次为中心,逐步淘汰传统资源型、粗放型、原材料型(如水泥、钢铁等)产业,集中优势发展信息、电子、新材料、重型机械、生物制药、机车、汽车、环保等高端产业,大力发展物流、金融、商贸、文化、旅游、会展、会议、总部经济等高端第三产业。

构建起若干次级的特色经济小区

以现有地级市和若干重点县城为基础,形成分布较广、涵盖整个川内成渝区、城市相对集中、产业聚集的次核经济小区。川南以泸州、宜宾、自贡为组团,建成以能源、盐化、新型材料、白酒、天然气化工、复合肥料、造纸、建筑材料等特色工业门类,兼顾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四川新型制造业基地。

南充、遂宁、内江、广安、达州等应继承现有的工业特色,仍以发展实体经济为重点,形成种类不同的次级经济中心。但他们却需共同负担全川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重担。上述各市现在是人口密集区,却不是经济密集区,实现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由上述各市向成都经济区分流,减少农业人口,为农民致富创造条件,这既符合四川区域产业分工,更与全国主体功能相吻合。

构建四横三纵的发展新格局

如果说,过去四川盆地只形成一横(成渝)一纵(成-德-绵)的

话,则现在四川盆地已起码形成四横三纵的网状格局。

四横是:

①成都-资阳-内江-隆昌-重庆市区,包括成-遂宁-渝复线;

②绵阳-遂宁-南充-广安-潼南-重庆;

③雅安-乐山-宜宾-泸州-江津-重庆;

④广元-巴中-达州-万州。

三纵是:

①广元-绵阳-德阳-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

②巴中-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

③万源-达州-广安-重庆。

成渝经济区环线也已基本形成。这些交通通道不仅密切了川内的联系,而且展示了丘陵区对外开放、穿山(区)-通江(长江)-达海的新态势。

正确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

川中丘陵区分布20个左右的超百万的人口大县,还有更多的人口超50万的县。目前其人口还主要集中于农村,川中人口大县,往往是人均GDP低的大县,也是劳动力外输大县,这些县被戏称是“打工经济”。当前,各县纷纷提出工业兴县的口号和战略选择,在各县建起了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开发区等,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也无可厚非。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各县的工业力量分散、大(企业)不成,小(型)不愿,高(技术)不了,低(技术)不得(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资源环境约束),又面临大中城市和各县之间的激烈竞争,很难做强做大,做出特色。

因此,从长远看,应该向上述工业密集带和都市扩展区靠拢,笔者主张川中工业的发展,尽量走多县联合开发,建设跨县工业园区,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走特色化、节约集约的产业发展道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也应打破乡镇乃至县城、市城的界限,走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非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思考

非成渝经济区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攀枝花、巴中、广元三市,实际上是典型的山区,高海拔高原区,其共同的特点是:边远封闭,远离经济密集和都市区,生态脆弱,发展条件困难,既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又是相对贫困集中区,也是生态重要功能区。还是资源富集区,对该类区域的发展战略思路,提出以下思考:

一是根据特点选择独特的发展战略。

山区发展首先必须明确,不必追求与经济发达区,与成渝经济区同样的发展道路与方式,应该突出山区的特点。发展思路是: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山区要建与平原区、成渝经济区一样的工业体系,不一定要经过以工业占主体的工业化中期道路(当然有的山区也不排斥这样的道路),而应该突出山区的产业特色,发挥山区的生态与环境功能。

二是非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发展重点。

水电、特色稀物矿业、林产业、牧业、特色种植业(如中药材、花卉、资源植物)、太阳能、风能、地热能。重点是林业、牧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及其加工链的形成与延长(如农林牧产品加工,天然资源植物,如油料、药物、纤维、淀粉、香料、化妆原料等高效益的开发)。发展旅游、休闲业、特色山区文化产业。

三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减少人口总量。

这是一个新命题,却是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山区必须选择的战略和必然的结果。即大都市区和经济密集区成为人口集中区域,而农业区、山区成为人口输出区,达到经济密度与人口密度的相对匹配,大都市经济发达区,城市区产业集中,经济强度加大,相对人口集中,人口总量增加;山区因工业少,经济密度不可能与大城市经济发达区相比,但随着人口减少,其人均GDP,人均经济收入不见得会比大都市区、经济发达区少。这是新的区域协调观。

四是在一定区域内选择自己的发展过程。

非成渝经济区不必按照一般地区工业化过程,三大产业结构可以从“一、二、三”直接就进入“三、二、一”或“三、一、二”的发展阶段,有的区域可能就只有第一产业,而没有第二产业。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加第一产业可能就是山区产业的全部。只要其经济、观念、市场、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社会保障体系达到现代水平,也就是完成了本地区的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五是山区发展要争取自身应该得到的权利和补偿。

包括增收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保护区税,增加外输资源的利益分配份额,增加主体功能区补贴,生态补偿,争取碳汇贡献的价值补偿;增加对农牧林产品的补贴,提高对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强度。经济发达区,城市区对山区的生态补偿,资源开发补贴,主体功能区补助乃至扶贫等,不是对山区的怜悯,不是施舍,而是义务,是赔偿。这是实现山区与非经济发达区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作者系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点评

从已有的经济区运作上看,处在一个省域内的经济区(如珠三角),域际之间的一体化,城域之间的统一协调比较容易,整体经济优势、社会保障体系、交通网络、环境保护、乃至产业分工、统筹等也都较易实施。而跨省域的经济区,如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的结构较松散,各省又有各自的规划,实施起来难度就大。成渝经济区属于西部地区的跨省域的经济区,他的发展势必会为其他经济区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幽兰)

(本课题单位: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

猜你喜欢

经济区成渝山区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成渝客专提质达速接触网改造施工技术研究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下)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山区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成渝双城到同城
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