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捏陶雕与大缸泥探讨

2013-09-03左丹丹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3年12期
关键词:大缸泥料肌理

唐 英 左丹丹

Tang ying Zuo DanDan

陶瓷艺术经过千年的发展历程,已融入了现代艺术格局,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领着工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崇尚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和独特性,当一件优秀的陶艺作品映入人们眼帘时,人们往往会注意其华丽的釉色和独特的造型,这时,独特性的专业技巧可能会被人们忽略,而当人们细微地分析这种视觉效果时,就会深入地发现和了解到其手工陶雕的制作过程和创意思路以及它泥性所特有的艺术语言,最大限度地挖掘艺术形式与语言媒介和表现潜力,真正体会到泥、火、釉的艺术。由于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源于自然的土石原本对人就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因此,在利用陶瓷材料完成一件作品表现造型之余,更能将思想情感与泥土情感赋予作品之上,而手工陶雕的成型方式及材料的运用与表现其艺术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泥料变换的运用给陶艺作品带来新的“色彩”。

1、手捏陶雕中呈现出肌理及痕迹的“美”

所谓肌理或痕迹,顾名思义:粘土在受到挤、压、拍打、撕裂等时,原本光滑的表面,便会顺着受力的方向,产生粗细、长短不等的纹理。

陶艺制作中一般成型方法有手捏成型法,泥条盘筑成型法,泥板成型法,拉坯成型法,模具成型法,泥片成型法,实体挖空成型法等。而手捏成型又是最基本的成型方法,它也是一种最古老的制陶方法。手捏成型可以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构思和想法,严谨而又随意的捏造利于直观表达创作者的思想,体现创作者的审美个性,在制作中创作者们有意无意的会保留手捏的肌理或痕迹,这种因受压而创造出的纹理,正是创作者在创作中以求偶然中的必然达到想要的视觉效果。

传统陶艺中制作表面的肌理过于平整完善、光滑圆润,对技术的理性追求成为审美的唯一标准,而对釉泡,缩釉以及表面的不平整称之为“缺陷”, 视为不合格的废品。然而从现代陶艺来讲已不再是追求单纯的技术需求,创作者更多于主观意愿表达陶艺作品,追求时代性和强烈的观念性。同时,手捏痕迹作为手工陶雕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肌理和质感带给人视觉和心理不同的感受,从而使手工创作中所留下的泥味和肌理的表现效果充分显现出手工陶雕的魅力。同时,泥料的可塑性与火的可变性对手工陶雕富有较强感性的手工品质,可塑性与火的可变性可使手工痕迹表达的强烈个性以及返璞归真的乡土气息更为浓厚,它的质朴和纯真被当代人所崇尚。

2、大缸泥的运用

2.1、大缸泥是由多种较粗矿物颗粒组成的陶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干燥后能保持塑成的形状,经烧成后变得坚硬。泥料的可塑性与火的可变性形成手工陶雕富有较强感性的手工品质。大缸泥在色泽方面本身色泽很深,呈土黄色,经火烧成后不同的烧成气氛会影响坯体及发色效果,火烧制后且表面会非常富有“肌理”感,也可加入适当的瓷泥丰富泥料的色泽,不同比例的瓷泥混入经高温烧制后效果也是不一样,达到作品所想表达的原始意味;大缸泥的泥质粗糙,在质感方面,烧成气氛会造成其坯体表层较为粗犷的肌理、质感效果,充分传达了“泥的味道”,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古朴的韵味,极大地丰富了现代陶艺核心要素”泥味”语言。由于大缸泥的可塑性比较高,含颗粒丰富,手感也较为粗糙,手捏成型的时候必须保持泥料和手感上一的湿度,否则会容易出现较大的裂纹。诚然,在丰富“泥味”,强调“泥性的”的现代陶艺中,也不可忽略陶艺是陶瓷工艺与美学、 创作理念相结合的艺术,在玩味泥味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工艺上的技巧。

左丹丹,女,1987年12月出生于四川,2011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系陶艺专业,2011年至今硕士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陶艺专业

作品参展及获奖经历:

2011年6月陶艺作品《茶馆》获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创作优秀奖

2011年6月陶艺作品《茶馆》获第一届“中建装饰杯”毕业设计奖学金优秀奖

2011年11月陶艺作品《茶馆系列2》入选石湾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展

2011年12月陶艺作品《无题》系列入选四川省美术书法作品联展

2011年12月国画作品《花鸟》入选四川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书画研究中心首届美术书法联展

2012年1月陶艺作品《茶馆系列2》入选第六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

2012年11月陶艺作品《集市交响曲1》入选第十二届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年展获优秀奖

2013年9月陶艺作品《集市交响曲》入选第七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

手工陶雕多以陶瓷雕塑为主,以粘土为材料经过捏塑之后,与火结合成为一种类似石头的质地,粘土成分不同造成熔点的高低差异。陶瓷的造型和釉色的变化也让许多制陶者为素材,将作品表现出作者观念思想。常见的泥料材料有陶泥、瓷泥、大缸泥、匣钵土、紫砂泥等均取自大自然的土石,粘土上釉经过火的烧结,产生出来的作品其表面的质感肌理及火的痕迹占有很高成分的不确定数,,而陶艺的神秘在于烈火之后永远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样,这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

陶艺的泥料与釉料自身具有丰富的表情,泥料的可塑性可以记录陶艺家创作的每一个痕迹,泥料的质感,受力所产生的形变、裂隙,泥料与釉料的结合所产生的层次感都成为陶艺最朴实材质美的表现。陶瓷材料本身便具有许多面貌与自然物质,如今,各种陶艺作品在一味“求新猎奇”的创新旗号下,不断在综合材料上加以改良与创新,作品的韵味(泥味、火味、釉味)逐步淡化,陶瓷的自身语言也逐步边缘化,因此,回归陶艺独特的语言某种程度上也在于泥料上。泥料种类丰富,但每种泥料的性能各有千秋,而手工陶雕中创作者对于每一种泥料的感受都不一样,即使同一种泥料不同创作者创造出来的作品感触也不尽相同,比如泥的色泽,颗粒,气味等,因此创作者使用的不再是单一的泥料,而且可根据作品内容以及主观感受需要采用不同泥性的泥料,也可相互混合按不同比例配置,根据作品题材及内容需要造型,然后通过火的烧制形成不同的效果,产生不同的肌理,使质感更加的明朗化,更加趋向创作者的审美倾向。

2.2、手捏成型的制作特点

2.2.1 选择的陶泥要软硬适宜,过于干燥不宜成型也容易龟裂;反之陶泥太软,作品成型后容易坍塌,不利于造型;

2.2.2.一件作品也不宜捏制太久,因为手温会使陶泥中的水分蒸发,减少陶泥的可塑性;

2.2.3.随时保持手的湿润度,在造型过程中泥料水分蒸发快,不利于造型。

2.2.4 手捏成型使作品不可过大,否则容易塌陷和炸窑。手工成型的不可复制性能够充分体现其“独创性”。

如制作人物场景作品,头部可以手捏实心为主,身体以空心为主,人物的五官可通过手捏造型如写实具象,夸张变形,传神意味或突出神态交流等等均得以体现。人物和场景道具凭借轻松的手法和相对稳定的形式法则和结构模式,制作中对人物衣服的随意卷曲和表情神态可自由搭配,可整张泥片捏塑而成,也可实心捏塑而成,但通常小型作品实心捏塑便于造型。整个作品的风格由创作者随意定夺,采用夸张以及变形法则或者写实等,主要充分体现了“泥的味道”,而手工痕迹也称为“泥味”,特别在衣服的边缘部分,如想表现古朴随意的效果便可利用了泥的本身干湿特性,如自然的干裂、开口的保留等,也传递出了轻松感和自然状态,保持原本的泥土“意味”,也传达出创作者的独特审美情操。

3、大缸泥手捏成型的审美意义

陶艺是心灵的手工游戏,灵感恰恰在于手随心动的乐趣。手是最好的工具,手工痕迹是陶艺天然的表面装饰,这种手工感和肌理感陶艺作品给人们的感觉迥然不同,因为它可以丰富造型,加强立体感和质感,扩大立体结构的表现。它有着最重要的两点:一是作为精神性的表现媒体而存在,精神属性是主要特征;二是表现手法技巧不拘一格,造成极丰富而随机的视觉效果,超越传统的技术标准,拓展全新的表现领域。通过手捏成型的陶艺具有独特的灵性,它传达了创作者独特表现手法中所蕴含的个人审美情操,通过大缸泥所制作出来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土陶独有的韵味,朴拙的质地,通过加以综合配置形成变化多端的泥色,或粗狂或细腻的造型体现这特殊的艺术品味。手工陶雕中通过手工所留下的痕迹蕴含着美的韵律和力的节奏,它表现出的强度、动感和气势部显露出一种独特的气势,传达出创作者对创作一件作品的初衷所产生的审美力度。

手工陶雕中的“泥味”、“痕迹”、“肌理”可视为一种形式法则的语言,通过对陶土的捏塑,手工而成的作品形成独一无二的一种表达方式和手段,作品所保留的纹路和痕迹它本身是一种符号,也代表和暗示作者对这件作品创作的初衷和某种情感意义以及审美体验的传达。每一件作品都可以成为作者思维观念和审美体验的寄托,这种符号具有强烈的延续性,作品的手工“痕迹”所彰显出的巨大生命力也灌注着陶艺家精神智慧的物质痕迹,而“痕迹美”也传递出创作者对某种物质痕迹所产生出独一无二的美。

《集市系列四》│陶│2012

“陶是心灵的舞蹈,心随手动,心随心生”。手工陶雕中也体现了创作者利用材料的自然属性结合自身审美个性创造出一种质朴,不事雕琢之美。利用陶土自然属性很容易唤起人们对乡土,对自然生存状态的眷恋,赋予现状和一种富有原始活力的审美境界。

[1] 夏学成编著.中国美术教育.2007年第05期

[2] 关涛著.陶艺技法.辽宁画报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3] 沈玉编著.新材料新装饰(完美居家).2006年01期

[4] 景德镇陶瓷.景德镇陶瓷杂志.2009年第03期

[5] 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212页

猜你喜欢

大缸泥料肌理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云南建水紫陶泥料配比与工艺性质对比研究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LDM法3D打印紫砂泥料的制备及参数控制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小桶装水
基于ANSYS变温场的真空练泥机泥料挤出质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