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师傅的追求
2013-08-31房增华
□房增华
审美观念决定着人们精神活动的品味。山东兖矿集团鲍店煤矿综采队职工夏振霞,小学文化程度,30多年如一日的在井下采煤工岗位上,不论工作大小,他都感到快乐,自我设定的成绩不论高低,他都有着无限的乐趣
每天,换上工作服,穿上胶靴,戴上安全帽,背上矿灯和自救器,与工友们下到离地面430米的井下作业 从1982年参加工作起,夏振霞早已习惯了下井和上井两种单纯迂回的生活方式。
参加工作31年,26年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老夏的骄傲。因为每年的先进称号都是经过全体工友投票产生的,既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人品的认可。
2012年,他还获得了矿安全生产模范。自己临退休了还能“中状元”,老夏十分得意,将矿上发的5000元奖金拿出来请全家人吃饭、上歌厅,好不热闹。
老夏还有一笔得意账,那就是可观的工资收入。2011年,除去上交的各种保险和税,老夏的实领工资是93000元,2012年尽管企业受到煤炭市场低迷不振的影响,工资仍比前一年提高了3000多元。国家的政策好,日子只能越过越好,好日子还在后头。老夏说到这,眼神里露出无限的憧憬:“等我今年7月份退了休,就花五六千块钱,买辆好的自行车,骑着到全国各地去旅游。”
幸福与快乐,始终荡漾在老夏的内心深处
选择到煤矿工作,当年老夏全家争执得非常激烈。老夏在家排行老幺,从小就是父母的“宝贝疙瘩”,有好吃的,兄弟姊妹几个之中,他必须先吃到而且吃得最多。上完小学,因为吃不了学习的“苦”,家里也就不再勉强。家里的农活,他从没有干过,以至于自家的地在哪里,他都找不清。直到结婚了,他才知道柴米原来是这么贵,过日子原来那么难。在村大队当会计的父亲给他在镇上找了个开汽车跑运输的轻快活,可收入却很低,家里仍然入不敷出。
1982年,枣庄矿务局招采煤工的消息传到了200里路以外的老夏家乡。成家了,家庭责任却难以担当。老夏自己偷偷报了名。而这,也如同在家里捅了马蜂窝一样,井下作业苦、脏、累、险,环境差,家里人坚决不同意老夏上煤矿。倔强的他硬是自己一个人跑到矿上报了到。
“当时采煤完全是炮采,就是在工作面上放炮,紧接着进行支护和用铲子人工攉煤。一个班下来,膀力不行的还真吃不了这个苦。”老夏说:“当时每个月能有100到120元的收入,这让我有了种从未有过的充实感,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
为了不影响工作,老夏只能将两个月的休班攒在一起回趟家。“每次回家,都感觉自己和以往不同了,越来越有底气了。我最怕的就是别人说我不行。”
“他就是不服输。”老伴王相荣说:“当时家里日子过得很一般,但是谁都没有埋怨谁,去煤矿上班,都知道苦,他却说开头这一步走出去了,其他就不难了。”
“到煤矿干,其实挣钱不是第一位的,主要是对在‘蜜罐里’长大的自己进行的挑战。”
第一次评选上先进,是老夏工作刚满3年的时候。那时候,全班都是老资格、老前辈,投票让他当先进,这让老夏十分恐慌。
“自己现在才想明白,其实任何事情都没有难和易之分,只要工作踏实,苦干、实干加巧干,把一点一滴努力做好,好事自然会找上你。”
知识武装人,技术成就人
多年来,老夏所在的采煤队虽然历经采场地质条件数次恶化,但产量仍一路攀升,1993年,这个队产煤188万吨,获华东地区第一名;到2004年达到600万吨,成为全国第四个年产突破600万吨的综采队。目前,该队承担着全矿90%以上的产量,连续17年实现安全生产。
“很多人都说煤矿很苦、很累、很危险、很可怕,我就不信这个理。你想想,全世界都在开采煤炭,难道就我们国家难、就我们国家落后?”老夏说自己最大的骄傲就是工作31年了,自身从没有出现过一次破皮伤。
老夏掏出了一个小本子,他指着里面记录的发生在身边的安全事故说:“从参加工作起,我经历了很多次身边工友受到伤害的例子,有的还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些惨痛的事故无一不在我内心产生震撼。是安全设施不好的缘故?不对!我们在井下同大自然作斗争,什么样的恶劣条件没有经历过,为什么很多事故总是在条件相对稳定的时候发生呢?关键原因还是自己放松了安全警惕,或者是马虎大意所致。”
好习惯是福,坏习惯就是祸
这么多年,老夏一直有两个习惯,就是提前到工区参加班前会和上班第一个到井下生产工作面。很多同事对此很是纳闷,他的回答就是人不怕冷静,就怕毛糙,一旦心急就很容易忙中出乱。提前到工区,一是能提前看看生产质量验收单,了解井下的生产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能调整自己的心情,在会议室看看电视,喝杯水,如果真遇上心中有不愉快的事,到了单位独自坐下来,不开心不一会也就消失了,让自己轻轻松松地下井,而不是背着包袱或者带着情绪下井。
至于老夏每次都是第一个到达工作面,因为他是生产一班支架组组长,到了工作面必须先全面掌握情况。老夏说:“液压支架,是工作中的‘钢铁长城’,是大伙的‘保护伞’。上个班干的怎么样,班前会上光听是不完善的,还必须自己亲眼观察。还有就是搞生产也是分秒必争的,一旦接过班了,再想从头跑到尾、从尾跑到头地把顶板管理的怎么样、支架的状态怎么样了解全面就没有时间了,所以,我必须提前了解,也好提前做好各种预防措施。”
给孩子们做个表率,让他们好好地干下去
老夏的三个孩子,全部在井下工作。这些年来,他在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在矿上获奖了,他再拿出同样的钱给予重复奖励,以示鼓励。
前两年,在矿制衣厂工作的大儿媳妇张道荣连续两年获得了先进,他就两次奖励了儿媳妇。今年,在矿机安工区工作的二儿媳妇乔静又获得了先进,他同样发了“奖金”。
孩子们都听话,也是老夏很欣慰的事。去年,大儿子和二儿子两个家庭表现得好,工作也都干得不错,他按照孙子的愿望,每人给买了台3000多元的咖啡机。
提及退休,老夏给自己算了笔账,就是每月能拿到退休金5000多元,即便没有其他存款,也够自己和老伴消遣的。老两口一是要到全国各地逛逛。二是要轮流在三个儿子家居住。
笔者问:“你怎么理解幸福与快乐?”
“当个好工人,给自己和家人一个好心情!”
当下流行的“心灵小康”一词映在了笔者的脑海。它可以是一种感觉,可以是一种豁达的心态,也可以是人生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实践的醒悟,也来源于生活的轻松与满足,以及对于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与希望。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奚恺元,他在研究了中国人群的幸福感后发现,安居乐业是中国人最终的幸福诉求。
在夏师傅这里,我们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