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奶价 是喜还是忧
2013-08-31聂迎利陈慧萍冯艳秋
文 / 本刊记者 聂迎利 陈慧萍 冯艳秋
得奶源者得天下,对于这句话,我国乳品企业在2013年夏季有了最切身的感受,因为从那时起,企业的原料奶供应开始趋紧,而且逐步加剧,这又导致了原料奶价格的持续走高,8月后又出现了异常上涨,不论是北方奶业主产区,还是南方地区均达到了历史最高。过高的价格,带来的不是行业的欣喜,而是业内人士对中国乳业可持续发展的担忧:高价引发的市场无序竞争如果不能避免,那么中国乳业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历经千辛万苦建立的奶源基地将受到冲击。
原料奶供应趋紧,奶价异常上涨引发关注
来自乳品企业的信息显示:伊利、蒙牛、三元、新希望、君乐宝、南京卫岗、济南佳宝等企业原料奶的不足率在5%~25%之间。
刚一进入2013年,我国的原料奶收购价格就处于高位。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监测的数据显示,2010~2012年4月国内规模化奶牛场的原料奶价格分别为3.19、3.28和3.57 元/千克,2013年则达到了3.77 元/千克。从4月开始,奶价并未像往年正常的那样开始渐入低谷,而是一路逆势上扬,本该是谷底的8月,却成为了年内最高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河北、山东、河南等10 个奶业主产省(区、市),2013年8月原料奶收购价格平均为每千克3.60 元,与7月相比又上升了1.4%,比2012年同期上升了10.1%。在北京、天津等地区的规模养殖场,原料奶收购价格突破了每千克4.50 元。
《中国乳业》杂志社的调研也显示,2009年至2013年7月间,黑龙江省散养户原料奶收购价格每千克增长了0.80 元,养殖小区增长了0.50 元,规模奶牛场增长了1.20 元,平均每年上涨0.10~0.30 元/千克之间,但是2013年8月与7月相比,仅仅1 个月时间,散户原料奶收购价就提高了0.10~0.20 元/千克,小区则提高了0.40 元/千克,规模养殖场提高了0.30 元/千克。在新疆,2013年8月底时,规模奶牛场、小区和散养户的原料奶收购价格分别达到了4.20~4.50、3.50~4.00和2.60~3.00 元/千克,为历年的最高水平。河北省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加大了对奶业的监管力度,并制定了原料奶收购的政府指导价,但这一价格也是逐年水涨船高:2013年8月时达到了4.20~4.80 元/千克,而2008年时仅为2.30~2.50 元/千克。奶价在我国一直处于前列的华东地区,达到了5.50 元/千克左右,高的甚至为6.00 元/千克。
2013年9月和10月,原料奶收购价格上涨的趋势在继续,10月的最新数据显示:北京为4.80 元/千克;天津嘉立荷优质奶为5.40 元/千克;黑龙江散户比8月时又涨了二三毛钱,规模奶牛场大多已接近5.00 元/千克,有些则达到5.20 元/千克;河北也已经突破了4.80 元/千克;内蒙古规模奶牛场最高达到了4.50 元/千克,比8月时增加了0.30 元/千克,散户的也已经超过3.00 元/千克……
高价背后的隐忧
当前的奶价,无疑会使乳品企业的成本压力骤增,特别是那些大企业,每一毛钱或一分钱的增长,都可能需要投入上亿元的资金;对于因饲料、人工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利润被不断挤压的奶牛养殖者来说本来是利好的,但同样也带来了担忧。
高奶价使奶牛场收益增加,但并未带来养殖收益的大幅增长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自2010年1月开始,针对体系内200 多家规模化奶牛场的调研显示,2013年1月,原料奶生产成本就创了3 年来的最高,达到3.32 元/千克,经过几个月的徘徊后,7月又增加至3.40 元/千克,比1月增加了0.08 元,而进入8月后,原料奶生产成本达到了3.50 元/千克,比7月猛增了0.10 元/千克,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0.32元/千克。
内蒙古犇腾牧业有限公司存栏奶牛15 000 多头,2013年8月,其原料奶收购价格为4.60 元/千克,在内蒙古地区已算是最高的,但其负责人却表示,由于各种成本的增加,扣除饲料成本、泌乳牛折旧、固定资产折旧、工资、燃动费、兽药等,每千克原料奶的净利润率为19.82%。按照该负责人的说法,原料奶的利润率控制在20%~25%牛场才是理想的和合理的。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荣森牧场负责人也介绍,2013年8月时,原料奶的收购价格为4.60 元/千克,尽管奶价有所增长,但是成本也有所上涨,如豆粕价格上涨最快,2013年价格为4 200 元/吨,较2012年的3 800 元/吨增长了400 元/吨,玉米、羊草的价格也较2012年增加了200 元/吨,达到了2 000 元/吨和1 250 元/吨,仅苜蓿的价格较2012年下降了100 元/吨,总体而言,收益的变化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
散户退出速度过快,影响奶牛养殖业的稳定
2008年后,我国奶牛养殖的规模化进程加快,100 头以上规模奶牛场的比例达到38%,比2008年时提高了18个百分点;同时机械装备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中国乳业》杂志社2009~2012年对我国规模奶牛场的的调研显示,目前,规模奶牛场机械化挤奶率和TMR设备的使用率已经分别达到100%和92.7%。为了获得稳定、优质的奶源,同时也为了提升企业形象,不少乳品企业通过自建、收购、接管等多种方式,增加自有奶牛场的数量。已有的规模奶牛场奶牛存栏保持平衡或略有增长,再加上新建的规模奶牛场增加的奶牛存栏,使得规模奶牛场奶牛存栏缓慢增长。《中国乳业》杂志社2012年的调研显示,在随机调查的全国137 家规模奶牛场中,2009~2011年新建的千头奶牛场就有32 个,设计存栏共计92 000 头。
中国奶业协会2013年3月调研也显示,我国100 家主要乳品企业自建奶源基地的进程也在加快。截至2012年底,这100 家乳品企业自建、参股、控股的规模奶牛场、小区、合作社原料奶占其收购总量的19.1%,而2008年时,这一比例还不足10%。
在我们为中国奶牛养殖规模化取得的成绩欣喜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奶牛养殖模式的另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散养户的快速退出。虽然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能够说明散养户退出的情况,但是从我国奶业主产省的一些情况可见一斑。
黑龙江省双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奶牛养殖大市,曾经家家户户都养牛,而现在,再在村里转一圈,要想看到院前屋后拴牛的农户就比较困难了。2012年底,《中国乳业》杂志社到双城镇永河村调研时发现,村里原有1 500 多头奶牛,而调研时仅剩下600头,其中还有400 多头进了小区,全村仅有10 多户还在家里散养奶牛。
内蒙古兴安盟是以散养为主的地区,50 头以下的养殖户占整个饲养量的98%。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玉满研究员2013年4月的调研显示,2012年初,全盟共有散养户13 500 户,到2013年4月,已经减少了1 300 多户;以收散户奶为主的奶站2012年初为253个,调研时已经有153 个关闭了;能够继续生存的奶站,挤奶牛也明显减少,有一家奶站,原来挤奶牛有300 头,现在只剩下七八十头了。从总体存栏上看,全盟奶牛存栏迅速下降,2010年时,全盟有奶牛20.5万头,2011年时为13.5万头,下降了34%,到了2012年,就只有8万头了,又下降了近41%。奶牛存栏的下降,直接引起了原料奶产量的下跌,2012年全盟每天的原料奶产量为400 吨,到2013年4月底,减少到了200 吨,下降了50%。而企业的收购量也随之大幅度下降,某乳品企业原来每天的收购量可以达到200 吨,而2013年4月底时,下降到了102 吨,也下降了近50%。对于散户退出的原因,除了养殖效益下降,肉牛价格上涨吸引散户迅速淘汰奶牛外,乳品企业关停小奶站和原料奶价格歧视更加不可忽视。调研显示,2012年1月1日起,某大型乳品企业开始停止收购每日交奶量低于600 千克的奶站;对于交奶量低于1 200 千克的奶站的奶,也按散户的奶定价,即低于1 000 千克的为2.50 元/千克,1 000~1 200 元/千克的为2.60 元/千克,高于1 200 千克的为2.70 元/千克,而小区和规模奶牛场的奶则为每千克3.00 元和3.60 元。
散户过快退出导致的奶牛存栏下降超过规模奶牛场存栏的增长,从而导致原料奶总产量的下降,被认为是此次原料奶供应趋紧,价格异常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我国奶业发展的基础将会被动摇。其实,在2011年底由成本上涨,效益下降引起的散户退出就已经引起了奶业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为此开展了专题调研,但此次原料奶异常上涨再次让这一问题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
转危为机,期待中国奶业的平稳发展
随着产奶淡季和市场需求旺季的到来,再加上北涝南旱造成的优质粗饲料的不足,以及新西兰进口奶粉受限,原料奶价格继续上涨是必然的,而这更令人担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的奶价已经严重偏离了其价值,如果再上涨,会引发行业的混乱。从乳品企业来看,可能会导致其以更高的价格收奶,为了化解这部分成本压力,乳品企业可能会采取提高终端市场的价格或者调整配方两种手段来规避,从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从原奶生产和收购环节来看,跨区域、长距离运奶、抢奶会加剧,个体流动奶贩会死灰复燃,奶农们急功近利,这山望着那山高,虽然收入短期会增加,但原料奶质量堪忧。这些乱象与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暴发前高度相似。危机好像离中国乳业已经很近了。
“危机”,意味着“危”与“机”并存,我们在看到中国乳业可能面临的“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机”。当前正是中国乳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奶业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散户退出是必然,奶牛数量的减少和单产的提高也是客观规律。如果以此次奶价上涨为契机,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对行业加以适当地正确引导,将有利于中国奶业更加规范和平衡发展。这些政策包括:推动奶牛养殖小区的转型升级;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对300~500 头和100~300 头的小规模养殖进行扶持;鼓励建立产业化组织体系,如合作社;扶持家庭牧场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原料奶定价机制,防止奶价的大起大落;鼓励乳品企业对奶牛养殖业的扶持;整顿市场,规范秩序,加强企业自律;开放更多的奶牛进口国,适当解禁新西兰奶粉进口等。
虽然上述措施不能立即缓解原料奶供需矛盾,抑制奶价过快上涨,但从长远来看,是中国奶业健康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相信经过此次危机的历练,中国奶业会变得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