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下意识行为”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2013-08-31余建荣刘伊娜
余建荣 刘伊娜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在新设计思想不断发生碰撞的今天,人性化设计理念是当代设计领域力求不断突破的主流设计思维之一。对“下意识”行为现象的研究和探索,将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人性化设计理念找寻到新的突破口。下意识领域中的人性化设计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在寻求感性诉求点的同时,最终激发用户强烈的心理震撼与共鸣。
1 下意识行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下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直接转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想法和恐惧,原始冲动和本能等,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意识之中,但它们并没有消失,而在下意识中积极活动。下意识行为是人不自觉的行为趋向,它虽然无形,力量却极不容小视。例如,当你衣服上沾有灰尘时,你会下意识地用手拍掉,而“拍”这个小动作就是我们用来解决衣服脏的这个表现。正是有了“小动作”挡在隐需求之前,使得用户本身和设计师都无法轻易将其辨识。下意识行为融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无需作出特定思考,不会产生由复杂心理活动而带来的疲劳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轻松。
产品设计是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件或工具的过程,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以美好的形式表达出来。简单地理解,就是通过使用产品解决矛盾达到平衡,起到和谐的目的。每个产品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与一个交互系统之中的,它由人(People)、人的行为(Activity)、产品使用时的场景(Context)和产品中运用的技术(Technology)以及最终完成的产品(Product)这五个基本元素组成。从表面上看,人的行为在意识的掌控之中完成。实际上,下意识才是最终主宰了人的精神。唐纳德·A·诺曼在他的《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多数人类行为是下意识的,自身不会主动察觉到。在我们日常与产品接触的过程中,相对于目标明确的功能性操作行为而言,下意识行为是基于本能而发生的,并且无意中也与产品产生了“交互”。比如说路边有一个铁栏杆,在等车的人将未喝完的牛奶放在了栏杆上。这个栏杆存在是为了起到分隔、导向的作用,那为什么会被人利用来放置牛奶?因为这个栏杆的方形和这个牛奶盒的底座形状一样,人们很自然地把两个物品产生了联系。还有一个例子,比如小朋友在玩电动游戏的时候,会跟随画面里面的人物身体开始前后倾斜和左右移动,而这些行为并不是他的脑海下达了指令需要跟着游戏而活动,他只是下意识地把游戏中的人物和自己相联系,通过这些小动作而获得游戏的真实感,并增强游戏的娱乐性。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比如走路、吃东西,这些细微平凡的举动都是一种去搜索价值的连续的行为。
2 下意识行为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图1
深泽直人为无印良品设计的壁挂式CD播放器,超简约造型没有任何多余的配件和华丽的装饰,让人一目了然。CD播放器借鉴排气扇的外形,只要放上CD,拉下垂绳,发出咔哒一声,一小段停顿后,悦耳的音乐就如空气一样从小孔中倾泻而出。整个操作过程简单的就像打开排气扇一样,使人都会惊讶于这个巧妙的设计。这种设计的目的更多考虑的是人们的怀旧心理,过去的电灯多为拉绳开关,许多人在小时候都有过反复拉动开关让电灯不断地开闭的经历。而精妙之处是不仅体现在那根作为开关的拉绳,还包括了那刻意设计的咔哒声响和一小段停顿。正是这段空白的效果,给了使用者一个勾起回忆重温过去的时间,对其而言这是从未有过的奇妙体验(如图1所示)。
好的设计不一定具有抢眼的外观、华丽的装饰、创新的结构,而是在某些细节之处能够带给使用者意想不到的便利。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在多雨的季节,出行时我们习惯带一把伞,走累了,伞又可以充当起拐杖的角色,但是此时如果我们手里拎着较多东西,就只能把伞夹在腋下,而这时只要在伞的弯钩处再设计一个凹槽,这样伞把就多了一个功能——悬挂袋子(如图2所示)。
图2
ALESSI的童趣化家用产品系列的理念就来源于“顾客的认知模式还在沿用童年时代的印象”这一判断,并在产品设计中强调童年及与之相关的想象。阿莱西的代表设计师斯蒂凡诺·乔凡诺尼(Stefano Giovannoni)的设计风格总带有戏谑性的童真与幽默。这位身兼建筑师和设计师双重身份的大师,别具一格地以童趣、幽默、充满明快色彩的设计风格成为最受欢迎的设计师,也实践着他自己“产品是生活的情感与记忆”的设计哲学。而在和ALESSI合作的140多款作品中,Stefano开始大量以彩色塑料进行创作,透过不断地实验,突破一般塑料的极限,让作品不受材料限制,对卡通、科幻小说、神话着迷的他,富有创造力的用塑料创造出色彩缤纷、可爱幽默的金刚系列、魔法兔子牙签桶、小豆苗马桶刷、木偶面具漏斗等等系列作品,充满快乐情绪的生活美学和戏谑性童真,对追求速度效率的现代人来说,散发着如呼吸新鲜空气一般的吸引力。大量运用典型的儿童符号,创造了一种有趣的游戏风格,迎合了世纪末青年文化市场中对低价位和情感符号的渴望。阿莱西的设计使人的心理与商品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
消费者通过产品形态中的象征性符号要素及其组合产生一定的联想,这类联想的内容往往是间接的、隐含的,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准确理解和体会这种象征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必须借助一定的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由一系列象征性符号构成的产品的内涵和信息就是产品表现出来的下意识(如图 3、图 4 所示)。
图3
图4
3 下意识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企业要问消费者需要什么,那么企业永远处于落后的竞争状态。企业只有积极地预测人们未来的需求和喜好,从而“破译”这些元素,并很好地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去,才能赢得市场。而产品使用者使用产品过程中不经意的行为就是我们捕捉设计灵感的源泉。预测人们未来的需求的最好方法,就是善于发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隐性行为,并通过设计手段将其具象化,利用一个实际的载体把它呈现出来。
譬如说,当客户想要设计师为其设计一款新产品,当客户被问到想把新产品设计成什么形态时,客户往往无法把准确的形态描述出来,可能只提出几个模糊的需要。要做到完全贴合客户需要的目的,就要求设计师善于发现客户的个人使用习惯。客户的语言表述与最初需求可能会产生差异,但是客户的下意识行为能最直观展示客户的使用习惯,那是一种“不说话”的直白沟通方式。设计师捕捉到客户这一下意识行为信息后,可借以指导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设计活动。为什么人们看到一些产品时会有独特的共鸣和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这是因为这个产品承载的设计理念恰好迎合了客户自身的下意识行为。
虽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下意识行为,但在人与人之间的下意识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对待特定用户,还是要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进行下意识行为艺术化处理。下意识行为会体现人的潜在心理或生理需求,我们能够通过观察和研究用户行为来发现行为背后的各种诉求。产品设计中运用的一些元素,以及特定的文化符号组合能唤醒我们的文化记忆和思想认同,从而引发共鸣、获得亲切感。此外,产品设计中的某些特征符号又会与某些特定的社会现象等发生内在关联,引发观者有关社会意义的深刻思考。在产品设计中运用一些元素的时候不能单纯的做叠加,应该对这种表达进行深度提升,即指导并联合客户进入预先设计中的产品试用阶段,进而完成思维交错方法中的思维导图绘制,这是一种沟通的好方法。产品情感反馈的表达应该是“自然”而发的,既不应该做作也不应该给用户增添麻烦,而是要带来新奇和快乐。要让消费者有一种这个产品“理所当然”就该长这个样子的心理感受,弱化设计师的“刻意”行为,而只是产品内涵的自然流露。
4 结语
设计必须根据社会公众的需要,随时考虑社会公众的下意识。优秀的设计之所以被一致认可,除了它满足了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外,更多的是它与消费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这种共鸣就源于消费者的下意识。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也蕴涵着无数的设计切入点,并不是只有创造出新奇的才能博人眼球,获得肯定,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设计师唯有倾听社会大众的心声,缜密、细致地探索人类的下意识领域并以这个领域为主要设计对象,才能真正做到为了用户而做设计。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世国.体验与挑战产品交互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3]王受之.世界设计现代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