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案例
2013-08-30李玉佛
李玉佛
1.情境导入,类比学习
有趣的引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恰如其分,就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活跃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提前到达A3阶梯室,播放准备好的《今天我要嫁给你》的MV,MV的主人公是蔡依林和陶喆,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流行歌星,两人对唱这首情歌,活泼自然,我想借此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因为是比赛规定借班上课,师生之间不熟悉)。学生一进来就被MV吸引,个别同学甚至不自觉跟着哼唱,紧张的情绪得到舒缓。上课铃响,我顺势问:"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今天这里难道是某人的婚礼现场吗?"学生大声笑着回答:"不可能啦!"我假装神秘:"有可能!太空婚礼!"学生好奇望着我,期望答案。我打开PPT展示神舟四号飞船图片以及在飞船上举行的"太空婚礼"新闻报道资料:植物细胞"新人"-有液泡的黄花烟草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和脱液泡的革新一号烟草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动物细胞"新人"是小鼠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两批新人同时在 "产房"—电融合仪内孕育新生命。
根据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这两场"太空婚礼"涉及哪两项细胞工程技术?
学生回答: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教师:如果你是科研人员,具体应如何进行?请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表格是上述两项细胞技术的原理、方法、意义等的比较,试图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复习导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过程,我边巡视边指导个别有疑问的学生,发现学生很快就能把学案中表格内容完成。对于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学习掌握,只是我们平时上课都习惯"包办",担心遗漏知识点,生怕学生不懂。
我根据巡视情况,追问:"使动物细胞融合的特有的诱导剂是什么?""灭活病毒。""为什么强调灭活?"学生抢着回答,大部分都能够答出"如果不灭活,病毒将感染细胞使细胞死亡"。学生如此积极,而且能够联系病毒的寄生生活回答,我备受鼓舞。由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制备单克隆抗体。
2.任务驱动,温故知新
复习抗体的相关知识点,并图文并茂分析说明传统抗体的生产方法及缺陷--产量低、纯度低,且抗体的特异性差、灵敏度低。"如何获得大量的、特异性强的抗体?"这一问题便油然而生。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我提供问题:①B细胞在体外培养能不能大量增殖? ②哪种细胞在体外培养能无限增殖?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模仿动物细胞融合过程设计一个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方案。问题抛出后,课堂气氛有点冷清,学生不愿意讨论,可能是"设计方案"难度太大,我于是引导他们构思一个大概的思路,并且"刺激"他们说:"刚才你们自学动物细胞融合,掌握得很好啊,怎么现在就不会活用了?"这一激将法还是有点效果,部分同学开始讨论。我接着说:"其实这就是1975年两位科学家米尔斯坦和柯勒的实验方案,他们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学生哗然,说:"这样就获得诺贝尔奖啦!"我顺势引导:"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idea哦,如果你们以后对实验有什么想法,不妨跟老师或者同学交流下,说不定就有创造性的发现。"学生大笑,在笑声中进入单克隆抗体具体制备过程的学习环节。
由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属于现代生物科技的范畴,其实验操作技术复杂,设备、仪器和药品等要求高,在本校现有条件下很难动手实践,我利用视频,给学生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接着利用问题串:①为什么给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蛋白?②有几种融合方式?③杂交瘤细胞是如何筛选出来的?有何特点?④是否所有的杂交瘤细胞都能产生专一性抗体?⑤如何大规模进行培养得到大量的单克隆抗体?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与方法。这是本节重点,应该给学生充足时间阅读和讨论分析,但我总担心学生讨论花费时间太多,迫不及待"代办"和"纠正",学生则忙于记笔记,没有充分理解吸收,对整个技术流程的认识还是糊里糊涂的。接着的巩固练习是要求把打乱顺序的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按照正确的顺序连接起来,很多学生看到题目上十几个步骤,一下子就心慌了,而我又没有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题目出来就提问一位学生上黑板写答案,结果很糟糕,学生耗费较多时间反复修改最后还是写错了,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其实在巩固练习之前应该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让学生说出他们心中的问题,肯定有学生对整个制备过程有疑问的,这是一个活跃学生思维的很好的契机,可惜被我忽视了。
3.课后反思
以"太空婚礼"引入有趣,由植物体细胞杂交知识引入动物细胞融合,并由学生阅读对比学习,达到"简单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学"的目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是重点,我首先给予提示引导学生设计方案,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理解制备的原理,接着以问题讨论的形式解决制备过程的细节。由于自己有点紧张,引导不到位,讨论不热烈,学生参与不积极,问题解决的过程也不顺利,教师又急着纠正学生的错误,不懂灵活点评学生的回答。关注学生不够,多"纠正"少"肯定",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课堂就难免冷清,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有待提高。整节课总体安排恰当,重难点突出,但是还是无法避免代替学生讲的惯性思维,本应平等的课堂学习明显的偏向于教师一方。引入有趣,但草草结尾,不能突破重点知识,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