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学生责任意识缺失原因
2013-08-30张金荣
张金荣
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为学生,才能够主动学习,天天向上,对家庭、社会敢于负责,所以说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是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结合多年的班级管理经验,我认为当代中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如下:
1.家庭教育不当或亲情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首任启蒙老师。在当代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中,六个成人照顾、教育一个孩子,每个成人对孩子教育的出发点不同,爷爷、奶奶、姥姥、老爷肯定是对孩子百般呵护,生怕吃不好,睡不好,作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而忽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平时关心的只是孩子学习成绩的升降,从不过问情商问题,片面地认为子女不需要顾虑家庭生活,只要学习好不惹麻烦就好。于是给孩子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条件,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以期孩子能够专心学习。但事与愿违,在家长过度保护下的孩子,不只对家庭、对自己缺乏责任感,对他人冷漠,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在学习上也表现出被动与厌倦,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毅力与恒心,也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甚至有的家长对学生迟到找借口是因为家远难免,对学生不做值日找借口是因为他学习比较勤奋,怕浪费时间,情由可原等等,他们只关心学习成绩,根本不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离婚率的升,离异家庭的孩子或无父母家庭的孩子无人有效管理或是对亲情教育的缺失,在他们内心深处造成极大的伤害,从而导致这些孩子没有对家庭负责的概念,也放弃了对自己对社会负责勇气,这些家庭教育必然导致学生欠缺必要的责任感。
2.由于衡量学校"优劣"的"尺度"是中、高考成绩,所以导致学校教育发生偏差
学校是未成年人受教育的主渠道。规范学生行为、道德、品质也是学校教育的职能,可是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评价的片面性与偏差,学校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学校的声誉与发展过多地中考(或高考)分数的高低来决定,班级管理的优劣往往决定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所带班级学生能够考入清华、北大,以及考入重点高中的人数等等,学校对学生种种不良现象缺乏应有的教育引导,对学生在校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负责任的现象没有足够认识,特别是对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一俊遮百丑",更容易表现出不适当的"宽容",更别说追究责任;部分老师甚至为了学生的"学习",不敢劳烦学生,什么事情都自己承包了,使学生失去了培养责任感的机会;评价奖励优秀学生时只看成绩而忽视整体素质,特别是包括责任意识在内的思想道德素质等等。由此,学生责任意识的逐渐减退则在所难免。
3.社会上不良现象和"物质利益至上"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大背景下,在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一些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只看眼前的物质利益,无视自己应尽的责任,重利益,轻抱负,爱慕虚荣,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除了希望吃好、穿好、玩好,出人头地外,没有远大的抱负,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不尊重人品和人格。如席卷数省的毒奶粉事件,屡禁不绝的矿难事故,"蒜你狠","豆你玩","我爸是李刚",'房姐','房妹'等等,这些事件无疑会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可避免的造成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实用",讲求功利,导致责任感的缺失。路边扶起摔倒老人的人反而被冤枉为推倒老人的人,这些现象都使得人情冷漠,从而父母故意不让孩子对他人负责,孩子也怕招惹麻烦对身边发生的事不敢负责。
4.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自我控制力差等自身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这些独生子女一直处于养尊处优的位置上,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许多事情都由家长包揽,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对生活的艰辛,对社会的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不知道该如何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造成了他们对家庭、对社会、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过分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需要片面宣扬:"自我选择"、"自我实现";部分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孩子的万事,让孩子们尽享其乐,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甚至包办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导致他们责任心的严重缺乏。
综上所述,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的原因,当今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学生责任意识淡薄是社会的危机、民族的危机。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