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俗情——浅谈“山水容天壶”的审美
2013-08-29刘土根
刘土根
(宜兴 214221)
紫砂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因最贴近寻常百姓,而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藏品。紫砂壶从最初的实用品,经历代能工巧匠的精心创造,成为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紫砂壶通人之性情,藏壶、赏壶、养壶与陶冶情操、修心养性融合在一起,便是紫砂壶收藏之更高境界。欣赏一把上乘的壶,讲究的就是壶的形、声、质俱佳,以及壶的情、趣、意兼备。文以养德,茶以盛道。自古以来,文人用诗、画为紫砂壶增添了许多亮色。用紫砂壶泡茶,茶味清醇、香气清远,读壶识泥,以壶会友。赏壶如同修心养身,在赏壶中品茗,这样才能达到精、气、神合一的效果。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修身养性,古代文人墨客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品壶也如此,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品出壶器的真意;而心情浮躁的人,也能在饮茶、赏壶、闲谈中逐渐心平气和。这把“山水容天壶”(见图1),壶腹圆润而饱满,充分彰显了传统器型雍容、大度、沉稳的气势;浑厚的壶钮下,一顶鼓盖紧紧压于壶口之上,壶口沿线流畅,与壶盖咬合紧密;壶嘴如小腿,出水干净;把随圈势,壶型蕴含着无限的张力。“山水容天壶”以简练的线条构成淳朴凝重的形体,壶腹的一面雕有山水林亭的图案,细致且具神韵,散发出清新的气息;另一面刻有“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俗情”,虚实和谐,是件兼书法、绘画、雕刻、立体造型艺术于一身的紫砂壶器。
图1 山水容天壶
“山水容天壶”以“容天”为造型,开阔的壶身能使人联想起弥勒佛的肚子,意为“肚大能容天下事”,顾起名为“容天”,也彰显了紫砂壶的大气和玩壶人的从容大度之气概。自古以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有度量者能成就大业。世人出世、入世之间,倘若都怀有这种大度容天之胸怀,这世间也便会守得云开见月明了。“肚大能容天下事”,这不仅仅是对人的警示,更是对人们生活状态的点醒。再看“山水容天壶”,壶钮为弥勒佛造型,大肚滚圆、满脸笑容,充满了人生趣味,让人观之开怀,捧腹大笑。壶盖鼓起,壶身滚圆而饱满,切题、切意。人生由来如一场梦,梦里开怀也罢、伤痛也罢,终将随风而逝,何不以乐观的心态潇洒从容地走过。
“山水容天壶”壶腹雕刻的诗句和山水林亭图景也是有深意的。一个人,如果能修得一颗对人、对事宽容的心,以“小我”的心态去包容自己尚未理解的世界,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发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如此一来,人的心灵很快就能步入清幽的山水亭台间,静静地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中国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与自然发生多种关系而形成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而又很有特色的部分。从纵向的历时性的角度看,山水文化生动地显示出中华民族不断探求、进取、创造的精神;从横向的地域风貌特色看,山水如同五光十色的明珠散嵌在中华大地的四面八方。在世界上,中国是山水文化最早流行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宗炳、王微等都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到了唐代,山水文化更走向繁荣。历代山水派大师们既重视“外师造化”,又强调“中得心源”,主张向大自然探求真理,留下了无数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水画、山水诗词等等宝贵的文化遗产。山水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山水容天壶”以山水亭台为雕刻的内容,反映了“肚大能容天下事”之人,在步入山水之间,享受“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俗情”的喜悦之情。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把游历山水与读书相提并论,发掘中国山水文化这一层面的价值,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发扬中国山水文化中蕴涵的优秀民族传统和陶艺结合起来,这才诞生了这把“山水容天壶”,它不仅是一把实用的壶器,更深的价值层面在于它能伴随我们在这个烦躁的社会中保留一点超脱的心情,懂得去享受一份心灵的安静与生命的朴素、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