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雅趣,陶语闲情——浅述紫砂“瓦当壶”之陶刻艺术特色

2013-08-29周小军

江苏陶瓷 2013年1期
关键词:瓦当图景紫砂陶

周小军

(宜兴 214221)

众所周知,紫砂陶刻是融书法、绘画、金石、文学修养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视觉艺术。历史可证,它的出现与发展将传统紫砂艺术的文化价值推向了巅峰,真正提升了紫砂文化的内涵,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但是,紫砂陶刻更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也许每个人都能够拿着竹篾、刻刀等在紫砂素胎上挥洒几笔,它的入门虽然看似简单,而要真正成功地完成一件陶刻品则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很多艺人都倾毕生心血挥洒在陶刻研究创作上,感人至深。他们通过试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发现规律、积累经验,使紫砂陶刻艺术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升。本文以设计制作的紫砂壶 “瓦当”(见图1)为例,浅述该壶陶刻的艺术特色。

图1 瓦当壶

1 刀刀见笔,秋山图景跃眼帘

俗语云:“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艺术创作也同样如此。进行陶刻装饰的前提,是对这一技艺的熟练掌握和精准演绎,在“瓦当壶”上不同的陶刻技法与合理的国画布局合而为一,一幅秋山图景便恰如其分地跃入眼帘。

陶刻当以“刻”字当先,通过运用质地简单却数量繁复的各种陶刻工具,以各种刀法表达艺术形象,或轻刮浅刻、或精雕细琢、或抑扬顿挫、或逆风疾驰。壶身上秋韵点缀,群山环抱里峻岭起伏、古木峥嵘,房舍鳞次栉比,小桥、行人烟雨中。因此,为了达到艺术效果,不仅对点、线、面的搭配处理进行了精密的设计,还吸收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布局章法深得国画精髓。整个画面刻痕清晰、层次分明,却又集秀气与粗犷的艺术特色于一体,刀锋味、笔墨味呼之欲出,俨然是一幅装饰于壶上的国画,一幕定格在紫砂上的秋景,真正实现刀刀见笔。

2 处处点睛,收得清风醉心神

在以紫砂壶为代表的紫砂陶器上镌刻书画虽由来已久,但直到清代金石家、壶艺家陈曼生及其所设计的 “曼生十八式”的出现,才使紫砂陶刻完全蜕变成文化艺术的优雅载体,影响深远。因而,紫砂陶刻是基于文化品位的装饰艺术,它富有思想韵味,使人们既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更能实现精神上的诉求与情感上的共鸣。

以镌刻图画为例,如果仅仅是将画面简单地搬移再现于紫砂陶上,或仅仅在坯体上临摹稿本,则会使画面僵硬而毫无生趣,或最多也只是一幅优秀的习作,称不上艺术创作。比如“瓦当壶”上的秋山图景陶刻,则是在自然物象中得以心旷神怡,再怀着感恩之情对大自然的一份临摹与赞美,天朗气清、心动林谷、雍容自居,不言不语中已尽得风流。艺术以感情为先,必然能触动情感,这幅秋山图景便能令人油然产生一种陶情冶性的美感,除此之外更能收获一份精神熏陶。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环境中,古朴的文化、自然的聚合最能打动人心,画面中的每一处物象无论精雕细琢抑或一挥而就都深得架构,讲究处处点睛,因而秋韵袭人,收得清风醉心神。

3 壶与陶刻搭配,艺术境界相得益彰

从理论上讲,紫砂艺术创作是用造型与装饰等不同方式构成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反映文化生活背景的一个过程,因而造型和装饰始终相辅相成。细化地讲,以紫砂壶为代表的紫砂陶器和以陶刻为代表的紫砂装饰艺术搭配组合,艺术境界自然相得益彰。当然,紫砂壶是陶刻的载体,紫砂陶刻是壶的附属,两者只有和谐并茂,方显画龙点睛之神韵。

“瓦当壶”造型精美大气、轮廓分明、平稳庄重,与画面所呈现的天朗气清之美完美合一。壶身上方下圆,方圆并济,和顺挺括,自然流畅;大圈把与壶嘴舒卷飘逸,壶盖得体凝重。整壶以线条表现“线韵”,从而自然形成线面交接而成的美妙光晕,妙趣难挡,艺术境界统一。壶身面设计留空,为陶刻装饰提供最佳的书画空间,看似无意,实则颇费苦心,造型上的让步发挥并优化了紫砂壶与紫砂陶刻的整体效果,艺术气场呼之欲出,可以说“瓦当壶”整体与壶身陶刻不分彼此,也不论轻重,没有壶为载体,陶刻表现只是空想;没有陶刻的点缀升华,壶则显得单调而空荡。不仅如此,这里面更折射出“包容”、“相融”等深层含义。

氤氲人间雅趣,执着陶语闲情。通过浅述紫砂“瓦当壶”陶刻的艺术特色,总结出对于紫砂陶刻的三点见地:一、具备扎实而精湛的陶刻功底和表现能力;二、具备发自内心的思想情感和文化领悟;三、能够将陶刻与制陶(以壶为代表)融为一体,不失偏颇,追求艺术作品的整体境界与效果。

猜你喜欢

瓦当图景紫砂陶
瓦当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方寸见佛韵——隋唐佛教瓦当浅析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
青岛新图景